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四联盟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8-02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 1.  古诗文名句填写
    1. (1) 东隅已逝,。(王勃《滕王阁序》)
    2. (2) ,闻者足戒。(《诗经》)
    3. (3) 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4. (4) ,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5. (5) 几处早莺争暖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6) 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
    7. (7) 王湾《次北固山下》表达诗人在异地他乡浓烈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8. (8) 班级拟出一期以“莲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你准备选取“”这两句连续的古诗文来歌颂君子洁身自好的传统美德。
  • 2.  根据语境完成题目。

    湖水清冽,状似天境,静如美玉。鸟类煽动着蝉翼搬的翅膀,在大纵湖划下错杂交织的娟秀弧线。澄碧的水面上,鸟儿们在你追我赶。那景致,纵是最xián ____熟的画笔也难以描绘,最美丽的镜头也难以定格。在大纵湖,我的身心从未如此_______。大纵湖的一树一水,一花一草,都如袅____升腾而来的禅意,润泽着我,柔抚着我。我甚至能听到时间行走的步____声。在暖阳一深一浅的呼吸中,我屏气凝息,把大纵湖的一切都记存心间。

    我脚步轻轻,在湖畔,吸shǔn______着来自身边气息的清晰。像一位衣衫翩翩的歌者,举杯邀景神色悠闲。

    我不禁艳羡这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棵树,艳羡它们能终日与大纵湖相伴,守着岁月看日升日落,看月圆月缺,看每一只飘飞的蝴蝶_______。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2. (2) 给文中标号为①②的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宁静  安静  展翅高飞  翩翩起舞

    3.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正确的句子。
    4. (4) 找出与“湖水清冽”在短语结构上相同的一项是(    )
      A . 错杂交织 B . 屏气凝息 C . 守着岁月 D . 神色悠闲
  • 3.  综合性学习

    某校初二年级开展“关注语文”的调查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小题。

    (关注一)只背经典有局限

    现象:小强同学在小学时就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但谈起现在的语文学习,他还是一头雾水。

    分析: 语文学习涉及听说读写各方面,背诵国学经典并不是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的万能钥匙。

    对策:语文学习要

    (关注二)

    现象:进入初二,丽丽同学天天在语文的题海中拼搏,可是语文成绩仍然徘徊不前。

    分析:大量重复的练习会让人身心疲惫,提高语文成绩不能盲目做题。

    对策:语文练习要适度、得法。

    1. (1) 给“关注一”写出一条对策:
    2. (2) 给“关注二”拟定一个标题(限 7 个字):
    3. (3)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语文,班委会决定去采访本校九年级语文学习之星娜娜学姐,请你设计两个采访问题。
二、阅读理解(64分)
  • 4. 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两篇诗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答黄鲁直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今之君子莫能用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详,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今者辱书词累幅,执礼恭甚,如见所畏者,何哉?轼方以此求交于足下,而惧其不可得,岂意得此于足下乎?喜愧之怀,殆不可然自入夏以来,家人辈更卧病,忽忽至今,裁答甚缓,想未深讶也。《古风》二首,托物引类,真得古诗人之风,而轼非其人也。聊复次韵,以为一笑。秋暑,不起居何如?未由会见,万万以时自重。

    (选自《苏轼文集》)

    【注释】①元丰元年初,北京国子监教授黄鲁直致信被贬徐州的苏轼,并附《古风》二首。苏轼次韵奉和,并回了这封信。黄鲁直,即黄庭坚。②〔孙莘老〕苏轼的朋友。下文的李公择,也是。③〔即〕靠近,这里是结交的意思。④〔君子〕指当时的权贵。⑤〔阔疏〕疏远。⑥〔辱〕谦辞,意思是使对方受屈辱了。

    [乙]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其一)

    黄鲁直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 , 冰雪空自香。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旁。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选自《黄庭坚诗集注》)

    【注释】①这是甲文所述《古风》二首之一。②〔桃李〕喻指当时的权贵。下文“桃李终不言”,意思是苏轼受到当时权贵的嫉恨、排斥。③〔孤芳忌皎洁〕孤芳因皎洁而受到妒忌。④〔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梅子自古为有用之材,用以喻人,指人才应该成为国之栋梁。

    1.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A.耸然B.殆不可C.而得其为人D.不起居如何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

      此 人 人 知 之 者 尚 少 子 可 为 称 扬 其 名

    3. (3) 甲文中说“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乙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黄鲁直“轻外物而自重”?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以我称扬为?

      ②然观其文以求其为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5. (5) 苏轼在甲文中说“喜愧之怀,殆不可胜”,请说说他“喜愧”的原因。
    6. (6) 请从A、B两项中任选一项,根据拼音写出一个能用来评价苏轼的字,并结合甲、乙两文或苏轼的其它诗文加以解说。

      A.zhēn

      B.chún

    7. (7) 苏轼在《自评文》中讲到他的文章“行于所当行”,其实做事也是如此,要行在“当行”。下列名著中人物的“获取”行为是否“当行”?请任选一项,做出你的分析。

      A.孙悟空从龙宫取走如意金箍棒(《西游记》)

      B.祥子从军营牵走骆驼(《骆驼祥子》)

  • 5. 信息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2021年1月,豆瓣(网站名)用户“胡桃”创建了名为“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的豆瓣小组,她最初只是因“三分钟热度上头”而“想建一个个人玩耍”的小组,但自创建后,该小组迅速扩容,至8月1日,已有127273名“文字失语者”在这里集聚。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

    小组创建于2021﹣01﹣02         组长:胡桃

    【为避免删帖,请阅读组规:(本组的组规2.0版本)】

    【今后组长不接受任何采访/访谈/问答,非常抱歉】

    长期以来,作为倾听者和旁观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怎么清楚地运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点。

    希望每一个失语者能在这里通过练习摆脱文字失语。

    小组标签      生活   逻辑   互动

    ㅤㅤ在“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成立之前,已有人关注到此种现象:2019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受访者认为语言贫乏的表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而相较于“引用诗句、运用复杂修辞”,文字失语者失去的能力更为基础,正如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组长胡桃建组时的表述。“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中,很多组员都想找到一种不那么千篇一律的表达方式。与生理性病变引起的失语症不同,文字失语者所经历的“失语”,更像是一种社会病。

    材料二:

    事实上,“文字失语者”们失语与网络时代巨量的信息冲击不无关系。智能终端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刷短视频、连续刷剧、网购、网游……每天早晨睁开眼,人们就沉浸在湍急的信息流中,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被极大地挤压。人们正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表达创作的能力。

    不仅如此,随着社交网络普及,在信息交流过程中,语言的替代选择越来越多:网络用语、视频、图片、表情包……譬如“yyds”“kdl”“886”等网络用语,仅通过简单的字母、数字组合,就可以高效率地表达意思。

    网络用语表达还会带来很好的“社交效果”,即拉近交流双方的距离。事实上,在不同类型领域和群体中,会流行不同的网络用语。例如以动漫为主题的虚拟社区里,“LOLI”(动画漫画中可爱的小女生形象)是一个常见用语,但是对于不懂动漫的人来说理解便非常困难。

    某种程度上,这造成了网络用语的区域性,即当你说出某一特定的网络用语时会被该群体更好地接纳,在群体中的归属依赖感得以加强。但这也意味着部分群体并不能了解其含义。中山大学黄晓斌教授在《网络用语对信息交流的影响》一文中指出了网络用语的不适用情境:信息接收方,尤其是那些不经常使用互联网的人和虚拟社区的新来者未必能理解形形色色网络用语的含义,有时候甚至会产生歧义,结果导致了信息传输的失真和交流的障碍。

    当使用同质化的符号变成习惯,而网络用语等符号又面临失效,想要进行复杂的表达就变得有难度了,这与提笔忘字的道理类似。

    (选自《“文字失语”正在杀死表达欲》作者徐晨,《大众日报》2021.04.25)

    材料三: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如今,人们习惯于写一百多字的微博,养成这个习惯后很难改变——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却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今天过多地强调知识的广度,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还有一个变化,就是记忆力的衰退。如今,我们把记忆力交给了电脑,把所有的知识交给了数据库。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今人,不盲从于社会。

    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影响。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提升自我修养。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或人名,检索就行了,而且现在的阅读更强调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节选自《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材料四:

    人类的历史有很多的精神丰碑,要达到或者超越那些精神高峰,阅读和思考是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阅读,通过与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的对话,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高度;只有通过阅读,通过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交流,才能达到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境界。人类精神的阶梯就这样随着重复阅读不断延伸。

    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节选自朱永新《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1. (1) 选出下列表述与材料最相符的一项(   )
      A . “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创立的初衷是保护文字失语者的自尊心。 B . 文字失语者的“失语”是生理性病变引起的,但更像是一种社会病。 C . 在网络上难以获得人类理性的洞察力,也很少能看到智慧的内容。 D . 知识的唾手可得影响了读书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尤其是求知。
    2. (2) 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文字失语者”失语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3. (3) “百日誓师”后,小振同学向大家发布了一条求助信息。请你根据他的情况,运用本文所给信息,帮他解决问题。

        小振2023﹣3﹣8   19:55:30

      登上穹窿山顶后,面对美景,我很想抒发自己的满腹豪情。可是,脱口而出的却只是“哇”“好赞”“yyds”。我平时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表达呢?

      你的建议是:

  • 6.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题目。

    笔缘

    丁立梅

    ① 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② 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

    ③ 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谁舍得用这笔来写字啊,得收着藏着才是。

    ④ 这是边陲古镇。一街的鼎沸之中,它仿佛一座小岛,安静得不像话。

    ⑤ 我也才从那大红大绿的热闹中走过来。看见这店,身旁的大红大绿全都走远了,喧闹声响也都走远了,人自觉静了。

    ⑥ 怎么能不静?看他,静静的一个人,像支悬在墙上的狼毫 。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掠。他每拣一根,都要对着光亮处仔细看一下,分辨出毛的成色、锋颖、粗细、直顺;等等。复低头,再拣。这样的动作,他不厌其烦地做,一做十五年。

    ⑦ 店堂狭窄,只容一人过。两边墙壁上,悬着字画。笔架上,各色各样的毛笔,或插着,或悬着,或躺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总有成百上千支吧。这些,全都出自他的手。一根毛一根毛地挑出来,然后,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慢慢梳理,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再结扎成毫。他说,做成一支毛笔,要一百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

    ⑧ 从前他不是做笔的。他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也是,算是祖传了。父亲做笔,名声很大,方圆几百里,都叫得响。有个顶有名的书法家,专程跑上几百里,去买他父亲做的笔,一买几十年。书法家说,不是他父亲做的笔,那字,就不成字了,总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

    ⑨ 父亲临终前,难咽气,说断了祖宗手艺。他当时在一家机械厂任职,还是个副厂长呢,多少人羡慕着啊。可是,为了让父亲能闭上眼睛上路,他选择了辞职,拿起镊子和牛角梳。

    ⑩这一做,就放不下了。说是热爱,莫若说是习惯了吧。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上一遍,才安心。这种感情,不能笼统地说成执着或是热爱。它是什么呢?就好比你饿了要吃饭,你渴了要喝水,你打个喷嚏会流眼泪,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哎呀,说不清啦,最后他这么说。

    ⑪ 他辗转过不少地方,带着他的手艺。“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他说。现在,能静下心来写字画画的人少,懂得欣赏这种手工艺的行家,更少了。他来到这边陲小镇,一年四季观光客不少,也总能碰上一两个懂笔的知己。所以,他住了下来。有个安徽的书法家,问他订制了十万块钱一支的羊毫。那得在上万只羊身上,挑出顶级中的顶级的毛,没有任何杂质,长短色泽粗细都一样。他为做这支羊毫,花费了半年时间。

    ⑫ 遇到它的人,值!他笑了。房租却越来越贵,原来的店铺有两大间呢,宽敞明亮的,好着呢。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间了,他说。

    ⑬ 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念初中了。孩子却对做笔没兴趣,有时放学回来,他苦心劝说,让他们帮着拣毛,他们却弄得乱七八糟的。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⑭ 他姓章,叫章京平,江西人。他在他做的每支笔上,都刻上了他的名字。

    ⑮ 我不懂笔。但我还是问他买了两支,八十块钱一支。笔杆上,镶了一圈青花瓷,很典雅。我带回来,插在书房的笔筒中。外面的桂花或是梅花,开得正好的时候,我会掐一两枝回家,和这两支毛笔插在一起。

    (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删改)

    [注释]① 狼毫:笔头是用黄鼠狼尾巴上的毛制成的。  ② 羊毫:笔头是用山羊毛制成的。

    1. (1) 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边陲古镇里小店“安静得不像话”,来衬托章京平“耐得住性子,耐得住寂寞”。 B . 文中第⑬ 段用插叙的手法,使故事内容丰富,情节富有变化,人物形象更饱满。 C . 房租越来越贵,章京平为自己只剩下一小间的店铺,赚不到钱而愤愤不平。 D . 文章的末段既与标题“笔缘”相照应,又深化了中心,表达了“我”对章京平的敬佩。
    2. (2) 请依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

      “我”进店攀谈,章京平介绍做笔工序。→父亲临终嘱托,①。→书法家订购羊毫,②。→孩子对做笔没有兴趣,章京平苦心劝说。→“我”不懂笔,仍购买两支典雅的毛笔。

    3. (3) 请品析下列句子表达效果。

      ①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拣。(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②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上一遍,才安心。 (从词性的角度)

    4. (4) 第⑪段说:“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5. (5) 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或感悟。
  • 7. 名著阅读 ;阅读《骆驼祥子》相关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一:

    这样一想,对虎妞的要胁,似乎不必反抗了;反正自己跳不出圈儿去……况且她还许带过几辆车来呢,干吗不享几天现成的福!看透了自己,便无须小看别人,虎妞就是虎妞吧,什么也甭说了!

    语段二:

    祥子立起来,脑筋跳起多高,攥上拳头。

    ……

    “我招谁惹谁了?!”祥子带着哭音,说完又坐在床沿上。

    “你谁也没招;就是碰在点儿上了!人就是得胎里富,咱们都是底儿上的。什么也甭再说了!”孙侦探摇了摇头,似有无限的感慨。“得了,自当是我委屈了你,别再磨烦了!”祥子又想了会儿,没办法。他的手哆嗦着,把闷葫芦罐儿从被子里掏了出来。

    1. (1) 请为语段二中的划线句写一段赏析性批注。
    2. (2) 面对虎妞的逼迫和孙侦探的敲诈,祥子最终都选择了妥协,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3. (3) 许多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有着必然的原因。请从以下给定的名著及人物中任选一项,结合人物的某一次选择,探究其必然性。

      供选名著及人物:

      A.《西游记》(孙悟空) B.《红星照耀中国》(朱德)

      C.《简·爱》(简·爱) D.《儒林外史》(王冕)

三、作文(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入学时,老师一声“同学,你好”的问候;百米冲刺时,同学们“加油!加油!”的呐喊;餐桌上,喷香可口的饭菜;台灯下,埋头书写的身影;枝头上,嫩绿的新芽;田野间,金黄的麦浪……这些平常真实的点点滴滴,也许我们不曾深思,其实往往蕴藏着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力量。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请联系你初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 不少于600字;② 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③ 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