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西省襄汾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 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的良渚遗址、黄河中游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城址城壕、专用玉石兵器、有大量随葬品的显贵大墓及专用的贵族墓地,以及散见于遗址内的非正常死亡遗骸等,这些发现可以用来证明(   )
    A . 阶级分化和斗争加速国家出现 B . 城市是进入文明时期的标志 C . 中国华北地区最早出现了国家 D . 当时中国南北联系日益加强
  • 2.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西周时期的特殊历史机遇,使周王室的血缘亲属直接转化为诸侯的政治贵族,解决了政治与血缘、宗族与国家的融合问题,实现了政治关系与血缘关系的相互转化。这一转化主要缘于( )
    A . 分封制度的实施 B . 君主制度的确立 C . 井田制度的推行 D . 礼乐制度的实行
  • 3.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 . 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下而无所制也 C . 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 . 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 4.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春秋晚期,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举行盟誓,用毛笔在玉片上写下约信文书,称为“侯马盟书”,盟书内容既包括加强宗族内部团结以打击敌对势力,也有其他卿大夫宣誓效忠赵氏的誓约等。该盟书反映东周时期的政治现象是( )
    A . 礼崩乐坏,卿大夫专权夺利 B . 诸侯争霸,诸侯国数目减少 C . 文明精粹,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D . 文化繁盛,甲骨文已相当成熟
  • 5. (2024高一上·杭州月考)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习式语言风格”。“习式语言风格”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善于引用经典,其中引用的古文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私者乱,道法者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尚贤者,政之本也”,这些古文分别体现了哪个学派的主张(    )
    A .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B . 道家、法家、儒家、墨家 C .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D . 儒家、法家、墨家、道家
  • 6.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有学者认为,秦朝的第一个改变是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新制度,成为“大一统”所需的一种能够超越地域联系的制度和价值观,这种制度和价值观的绝对权威是半人半神的统治者。这种制度的特点是(   )
    A . 等级森严 B . 皇权至上 C . 垂直管理 D . 分工明显
  • 7.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秦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这些举措( )
    A . 凸显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 .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C . 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管理 D . 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
  • 8.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研究发现,关于秦“严刑苛罚”的说法多来自于汉儒。陆贾在《新语》中说秦“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以暴虐为天下始”晁错说秦“法令繁惨,刑罚酷暴”董仲舒说秦“贪狼为俗”等。这些说法(  )
    A . 证明秦亡于严刑峻法 B . 准确揭示了秦朝灭亡原因
    C . 受特定历史环境影响 D . 缺乏事实支撑没有可靠性
  • 9.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戴圣为汉代大儒,担任九江太守时期,政行却多不循法规,刺史何武派人调查戴圣罪状,戴圣恐惧,主动辞职。这反映出汉代刺史( )
    A . 解决了分封遗留问题 B . 实现了向政务官的转化 C . 有利于规范地方治理 D . 架空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 10.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 . 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 . 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 . 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 . 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 1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北方人习惯面食,但南朝以来,小麦却成为南方一种重要的农作物,这说明( )
    A . 南方饮食习惯根本改变 B . 小麦在全国范围种植 C . 北民南迁影响作物种植 D . 小麦的产量高于水稻
  • 12.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 . 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 . 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 . 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 . 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 13.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东晋初期,琅琊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则出现了“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一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 . 由分裂走向统一 B . 政权频繁更迭 C . 诸侯割据复现 D . 门阀政治衰落
  • 14.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C .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后的需要 D . 海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 15.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下图是新疆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的唐代《双童图》,图中左边小孩手中所抱的卷毛小狗在当时被称为“拂菻狗”,这种狗于7世纪初出现在中原,是高昌王向唐朝贡献的礼物,“中国有拂菻狗,自此始也”。这一作品可以作为( )

    A . 物种频繁交流的说明 B . 朝贡贸易体制成熟的标志 C . 绘画技法精湛的体现 D . 丝路促进中外交流的见证
  • 16.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唐开元二十二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各置采访处置使,负责察访地方官政绩。天宝末年,又兼黜陟使。肃宗乾元元年,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地方军政长官),“掌所部善恶”。上述变化表明,唐朝( )
    A . 中央政府权威式微 B . 注重强化基层教化 C . 统治秩序土崩瓦解 D .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 17.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长安三万里》暑期热播,其中讲述李白(商贾之子)曾多次试图以“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请见当权的人)之举进入仕途,然始终抑郁不得志,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知( )
    A . 科举制未能突破门第之见 B . 科举制尚未占据主流 C . 干谒制破坏科举的公平性 D . 唐代选官制度多元化
  • 18.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对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理解准确的有( )

    开始推行时间:780年

    主要内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 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

    ③加重人民负担,加强人身控制 ④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9.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属于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
    A .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B . 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C . 设置专门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D . 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 20.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1007年,宋朝应党项首领李德明的要求与其进行榷场贸易,西夏建立后双方就此还签订了合约。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来因其待宋不恭敬,宋朝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方不许。后其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 . 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 . 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 . 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 . 政治统一促进了边界贸易
  • 2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史书》中指出:“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这说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 . 扩大民间税负支撑财政运转 B . 控制地方财富加强中央集权 C . 增加军费开支解决边患问题 D . 调控国家经济开辟政府财源
  • 22.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民族

    内容梳理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政权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完成统一,创制文字,进行了制度创新

    A . 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B . 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 . 女真、吐蕃、契丹、满洲 D . 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 23.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 )
    A . 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 . 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 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 . 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
  • 24.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元杂剧与以往纯文学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作家个体无法独立完成。因为剧本只是杂剧艺术的一部分,作家必须与艺术家通力合作,通过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符合观众审美,才能实现其完整过程。据此可知,元杂剧( )
    A . 与实践结合紧密 B . 是早期白话小说 C . 作者都来自民间 D . 深受理学的影响
  • 25.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明朝后期,官员的奏疏要先交内阁审阅,内阁将奏疏内容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并贴在奏疏上进呈皇帝裁决,皇帝亲自或委托太监用红笔写出处理意见后返回内阁下发六部执行;同时通过厂卫制度监察百官。因此出现了嘉靖、万历皇帝尽管多年不上朝,国家仍能照常运行的现象。这反映了(   )
    A . 监阁体制有利于政局稳定 B . 君主集权的强化 C .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D . 中央集权的强化
  • 26.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郑和船队主要通过赏赐、贸易等方式向东南亚各国输入瓷器、丝绸、铁制农具等产品,当地的国王也派出使臣来华,如爪哇国“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以上现象可以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 远洋航行的主要目的是经贸交流 B . 大大增加了明朝财政收入 C . 促进了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交往 D . 有效抵御了西方殖民侵略
  • 27.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下表是《清朝全国耕地面积和人口变化表》(部分),据此变化可推知,这一时期( )

    时间

    耕地面积(万公顷)

    人口(亿)

    1661年

    549

    0.2

    1685年

    608

    1.2

    1724年

    683

    1.5

    1812年

    791

    3.6

    A . 政府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 . 人地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缓和 C . 农业生产技术发生根本性变革 D . 高产粮食作物引进并得到推广
  • 28.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美国学者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中说:“在16—17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奢侈品消费蔚然成风 B . 鼓励发展新的经济因素 C . 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D . 海禁政策推行遭到失败
  • 29.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清朝君主对于中原内地而言是皇帝,对蒙古而言是大汗,对满洲而言是族长,对西藏而言是文殊菩萨转 世,等等。说到底,皇帝并不只是某一区域的内部统治者。这反映出清朝( )
    A . 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 B . 地方管理体制的多元化 C . 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 30.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门“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的学科,便决定与利玛窦翻译《几何原本》。他与传教士熊三拔翻译《泰西水法》,一边翻译,一边制器。该书雕版之前,其中一些工具已经在农田中开始运用了。徐光启的译书活动( )
    A . 蕴含着“经世致用”思想 B . 旨在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 . 彰显了“工商皆本”观念 D . 推动了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非选择题(40分)
  • 31.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科举制度的推广,使各个阶层的有志之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来获取官职地位,从而间接地推动了地主阶层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随着唐代门第制度的废除,大量寒门子弟凭借科举考试踏上仕途,这标志着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了科举时代。 

    ——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

    材料二: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为了重建国家制度和秩序,针对科举制度之种种弊病,不断予以矫正。建隆三年下诏规定:“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官子孙、弟侄”,且“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以切断座主、门生的利益纠结,殿试制度确立之后,恩归君主。建隆四年,再次下诏,废除“公荐”制度,权贵豪门借助“公荐”,最容易上下其手,操纵科举。同时创设了全新的“给食”和“特奏名”,所谓“给食”,即为赴京考生提供食宿费用,以收取新归附之地士心;“特奏名”即照顾录取年龄较大且屡次落榜的考生。到太宗时期,取士人数明显增加,改革举措也更为大刀阔斧一些。首先,放松了对门第的限制,工商之子,亦能入仕;其次,加重了科举题目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另外,推出“锁院”和“糊名”制度,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诸葛忆兵《论北宋初期科举制度之变革》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科举制的革新之处。
  • 32. (2024高一下·襄汾开学考) 棉花的传入与棉纺织业的发展。

    材料一  《后汉书》记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

    ……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时,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1. (1) 阅读材料一,描述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