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天津市滨海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 1. 距今约7000-5000年前,仰韶文化的居民以粟等为主要作物,并使用彩绘陶瓷: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造成两地居民生活方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地理环境 B . 生产工具 C . 国家形态 D . 政治制度
  • 2. 春秋时期,晋国内部出现大小宗之争,曲沃小宗历经三代,历时六七十年,最终灭掉晋国嫡系大宗,并通过“尊王”争取到周僖王之册封,位列诸侯,史称“曲沃代晋”。“曲沃代晋”反映了( )
    A . 血缘宗法关系遭到冲击 B . 诸侯争霸导致礼崩乐坏 C . 诸侯坐大蔑视天子威权 D . 尊王攘夷成为各国共识
  • 3. (2023高三上·广东月考) 唐代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人口数量的增加 B . 选官制度的改革 C . 政治环境的改变 D . 经济结构的变化
  • 4. 宋元时期,由于官员和富商主要住在城市里,高雅文化自然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征。这从根本上反映出宋元时期( )
    A . 打破坊市界限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高雅文化消失 D . 国家疆域扩大
  • 5. 下表是宋代书院的分布情况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地区

    河北

    山西

    河南

    江苏

    安徽

    湖北

    数量(个)

    3

    4

    11

    29

    20

    17

    A . 人口大量南迁 B . 大运河的开通 C . 经济重心南移 D . 南北实行分卷
  • 6. (2023高三上·岑溪月考) 明代前期海防采用卫所制度。每卫官兵五千六百人,设指挥使一员统领。北起辽东,南至海南岛的海防前线共设卫五十四,千户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险要之处筑城“屯兵设守”外,各个卫所还配置了战船,以实现水陆配合,协同作战。这表明当时(   )
    A . 海防形势急剧变化 B . 政府重视开发海洋 C . 海防实力十分强大 D . 海防建设较为完善
  • 7. 明代湖州“诸乡统力农,修蚕绩,极东乡业织、南乡业桑菱、西乡业薪竹、北乡负郭东业蔬靛、荻港业藕、湖跌断头业苇、棣溪业苎、善琏业笔、菱湖业蚕,捻棉为绸尤工”。这反映明代湖州地区( )
    A .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 白银成为法定支付货币 C . 新的高产农作物逐步推广 D . 新的生产方式迅速发展
  • 8. (2023高三上·长春开学考)  明代李时珍将《本草纲目》中对近两千种药物的探察视为“吾儒格物之学”,但在书中仍将木材的“坚脆美恶”归因于“各具太极”。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颜料制备视为源于易经八卦中的“依坎附离”。这反映出,当时( )
    A . 科学研究深受传统文化束缚 B . 儒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C . 格物致知观念促进社会转型 D . 西学东渐影响国人观念
  • 9. 雍正时期,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这加强了( )
    A . 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 . 朝廷和地方的政令畅通 C . 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 . 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 10. (2023·) 清代顺治前期,清廷将大部分书院改为义学,“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顺治后期,一些旧有书院被重新修葺加以利用,也设立了一些新书院。这些书院绝大多数都讲授程朱理学,宣扬儒家纲常伦理。清初书院的重建反映了(  )
    A . 政府重视社会伦理秩序的建设 B . 满汉民族矛盾渐趋消亡 C . 清朝统治合法性得到百姓认同 D . 经济繁荣促进教育发展
  • 11. (2023·南通模拟) 古典时代的希腊,许多雕塑都摆放在城邦的公共场所,私人房屋没有用雕塑品装饰的习惯。神庙、竞技场等建筑宏伟而精美,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该现象反映出( )
    A . 希腊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B . 希腊公民的个性受到神学束缚 C . 希腊人以城邦公共生活为中心 D . 古希腊建筑设计遵循等级观念
  • 12. (2023高三上·杨村开学考)  拜占庭在实用科学如建筑、美术等方面成就突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顶。正当文艺复兴兴起时,拜占庭则出现了与人文主义近似的倾向,即所谓“拜占庭文艺复兴”。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
    A . 思想解放植根于东欧文化 B . 东正教文明区域扩展 C . 文化的同源异流特征明显 D . 东西欧文化遥相呼应
  • 13.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为了探究某一古代文明,利用假期考察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位于安第斯山脉上的古城马丘比丘,观察了用于记事的结绳,收集了帝国如何管理四大政区的资料。该文明(   )
    A . 有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B . 发明了“浮动园地” C .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D . 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 14. (2023高三上·广州开学考) 中国古代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并推广种植。秦汉到唐宋之间传进来的基本上叫“胡”,例如胡萝卜、胡椒、胡瓜等;宋到明清时期传入的基本上叫“番”或者“洋”,例如番薯、番茄、洋芋等。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 . 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 . 民间对外来事物接受态度不同 C . 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 . 西方殖民侵略不断加深的影响
  • 15. 如图为二神驾车图像饰板,创作于公元前3世纪,材质为今阿富汗特产青金石。图像中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高悬空中,手持长棍驾车的是希腊胜利女神妮可,车上头戴皇冠的是希腊自然女神西布莉,巨轮高扶手战车则具有波斯风格,此艺术作品能够验( )

    A . 亚历山大远征 B . 阿富汗的强盛 C . 波斯帝国兴起 D . 希腊民主政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0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秦统一后,秦始皇企图用严厉的法令手段来匡饬异俗,形成了“以法治俗”的统治思想,由于秦“事皆决于法”“以法治俗”走向了极端,激起原东方各国的反抗,其中楚人表现得最激烈,齐人赵人次之,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摘编自车发松《从“移风易俗”看秦汉对地方社会的控制》等

    材料二:西汉建立后,刘邦在原秦、韩、魏等西部地区设郡县“奉汉法以治”,在赵、燕、齐、是等东部地区则立王国,允许诸侯王在一定范围内制定和颁布本国的政策法令,依靠本国士人“从俗”而治。刘邦一方面“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尊重东方社会的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摘编自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秦朝针对“各殊习俗”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内容,简评这一措施。
    2. (2)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汉朝的“风俗”政策与秦朝有何不同?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其实施结果?
    3. (3) 综上所述,概括指出国家治理方面的启示。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3-6世纪,随着东方匈奴人的不断西迁,各支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其中许多还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昔日繁荣的罗马帝国一去不复返了。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居住在北部和西北部的、大多处于原始部落阶段的匈奴、氐,鲜卑等游牧民族,纷纷南迁至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迁各族相继经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

    ——摘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居住一年以上者,其人数已达到1.75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移民人数比1970年增加了一倍多,目前,全世界移民的60%居住在较发达区域,40%居住在较不发达区域,其中欧洲外来移民5600万人,约占欧洲总人口的7.7%;北美外来移民4100万人,约占北美总人口的13%;澳洲外来移民占其总人口的19.1%;亚洲外来移民5000万人,但因亚洲人口众多,移民只占其总人口的约1%;非洲外来移民占总人口的2%;拉丁美洲为1%。

    ——据联合国人口署《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和国际移民组织(10M)《2003年世界移民报告》

    1.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公元3-6世纪和21世纪初民族迁徙的特征。
    2.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综合说明导致民族迁徙的原因。
  •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 (1)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 (2) 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