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义乌市佛堂苏溪后宅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

更新时间:2024-08-02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阅书中经典(22分)
  • 1. (2024八上·期中) 读了《经典常谈》中的《<说文解字>第一》,小苏在识字中更重视借助偏旁和本义来理解字义。下面是小苏的整理,请你帮他完成。

    拼音

    句子

    说文解字

    hàn

    它震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摇也。

    解放军一定会卫祖国领土的完整。

    止也。

    xuān

    过后,两个朋友分宾主入座。

    温也。

    它们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嚷着发出邀请。

    哗也。

  • 2. (2024八上·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经过表决、推举、讨论等一系列程序,出席职工代表大会的人选顺利产生。 B . 即将召开的第十三届全运会增设了围棋、攀岩、龙舟等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 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D . 随着“天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 3. (2024八上·期中)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 . ④①③②⑤ B . ④③①②⑤    C . ④①②⑤③   D . ④②⑤③①
  • 4. (2024八上·期中) 古诗文整理。

    小苏在进行古诗文梳理时,努力探索古诗文积累的方法,先后进行了以下几个版本的整理,请帮他完成任务。

    整理1.0

    , 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 悠悠我心。(《诗经·邶风》)

    整理2.0

    写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苦闷的句子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借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的诗句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整理3.0

    赏析角度

    例句

    赏析

    诗歌结构

    。(《关雎》)

    奠定全诗的基调,统摄全诗。

  • 5. (2024八上·期中) 《经典常谈》是一部精彩的学术散文集,也是一部厚重的中国文化学术史。同学们以“人物形象”为专题对《经典常谈》进行名著探究,请你积极参与。
    1. (1) 下面是探究结果的部分内容,请你联系原著,将下面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序号

        人名

      特点   

      名著精彩选段


      A


      勤学苦 读

      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


      B


      屈原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在各篇,都是他放逐的时候所作。《③》尤其是千古流传在杰作。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

    2. (2) 你在探究A人物形象时,摘抄了下面一段文字。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和体验,说说你对战国时期的策士的认识或看法。

      “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主人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你的时候也许害你。”

二、观世态人情(15分)
  • 6. (2024八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题目:

    ①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 1984 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②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③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④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 1985 年的《解放军文艺》上,《秋水》发表在 1985 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⑤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

    ⑥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同学们不来上课造成的尴尬却要我们几个来上课的承受,这有点不公平,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

    ⑦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⑧“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⑨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咣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⑩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⑪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⑫他说:噢。

    ⑬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⑭他说:噢。

    ⑮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⑯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

    ⑰“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出自《莫言散文集》节选)

    1. (1) 默读文本,圈划重要信息,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 (2) 视角探究

      事件

      双重视角

      语句摘要

      品读细节,探究变化

      吴老师讲《秋水》篇


      过去的我

      我记得我不好意思看吴先生的脸,同学们不来上课造成的尴尬却要我们几个来上课的承受,这有点不公平,但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

      我之所以不敢看吴先生的脸是因为

      那一课


      现在的我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

      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连用三个问句,言外

      之意是③

    3. (3) 文本第⑤段介绍了《马蹄》《秋水》这两部作品对作者的重要意义,似乎与本文主题无关。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4. (4) 以下两个标题,哪一个更适合本文?请你结合全文进行选择。

      A.《回忆吴先生》        B.《马的眼镜》

      我选 , 原因:

三、随云上旅行(12分)
  • 7. (2024八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想看看黄山的日出日落吗?”“你想看看苍山洱海的云卷云舒吗?”疫情期间,“云旅游”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带来了全新的观光体验。

    云旅以5G、VR等数字技术做支持,通过旅游直播、旅游短视频、旅游Vlog、VR虚拟旅游等,透过手机镜头,祖国的大好河山与游客们“云端”相聚,让不能身临其境的人们隔着屏幕找到旅游的快乐。

    游客们一边云游一边评论,“感谢主播让我宅家看到了山顶日出”“兵马俑可以用放大镜看细节,和现场观看有不一样的视角体验呢”……《五一抖音旅行报告》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共有2.5亿人次在直播间跟着导游打卡景点;网友宅家观看旅行视频,完成了38.5亿次云旅游。

    (摘编自《云旅游,不仅看上去很美》,《经济日报》2022年6月9日)

    【材料二】

    (选自《中国青年报》5月调查)

    【材料三】

    在“云旅游”受到青睐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认为,“云旅游”不能满足于替代补充的地位。“过度美化之嫌”“不真实”是“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某平台曾因景点照片过度使用滤镜被质疑,而向用户致歉。

    “云旅游”的不真实感主要是源于科技对旅游体验感的还原度不够、脱离了旅游的文化意蕴。将来,还需加大AR、VR(虚拟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旅景区的深度应用。此外,不管用什么高科技,旅游内容才是根本,必须找到每个地域、每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脉搏。旅游企业、各类平台和管理机构要善于培养更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提升旅游从业者互联网技能、地方文化知识水平等。

    据了解,通过“云旅游”,不少人希望有机会实地旅行。将线上流量引入线下,通过线下游反馈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延伸和完善旅游产业链条,重塑旅游价值链,可能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云旅游”带来行业发展新机遇》,《人民日报》2022年6月7日)

    1. (1) 【认识•云旅特征】下列关于云旅游说法正确的是 ( )
      A . 云旅游主要通过手机云端实现,和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并无实际上的差别。 B . 84.1%的民众认为云旅游丰富了旅游体验,其最大优势是可随心选择景点。 C . 云旅游有着旅游体验感还原度大,可以真切体会旅游地的文化内涵等优点。 D . 发展云旅游需把握当地文化脉搏,培养旅游业复合型人才,加强数字技术应用。
    2. (2) 【策划•云旅直播】请你联系材料和课文链接,参考下表中“各拉丹东”的策划示例,为小石潭完成云旅游的直播策划。

      地点

      旅游资源

      策划角度

      云旅游直播策划



      各拉丹东

      长江

      奇观

      冰塔林

      自然风光

      ①在砾石堆远拍晶莹连绵的冰峰,近景拍平坦辽阔的冰河。

      人文底蕴

      ②采访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袄牧民,聊雪山历史故事。

      游客互动

      ③与粉丝们保持弹幕互动,并不时送出专门准备的富有各拉丹东特色的小礼品,吸引粉丝不停地在评论区刷屏。


      永州


      小石潭

      自然风光

      人文底蕴

      游客互动

      【课文链接】潭中鱼可百许头……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柳宗元《小石潭记》)

    3. (3) 【思辨•云旅未来】请选择观点,结合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完成对话。

      小苏:“现在云旅游话题火热,但是我认为被特殊情况逼出来的云旅游不可能替代线下旅游,后面会趋于平淡。”

      小溪:“我 (同意/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觉得 

四、悟先达遗风(18分)
  • 8. (2024八上·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与子由弟书(苏轼)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燃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繁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乙】东坡食汤饼(陆游)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选自《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肯繁(kěn   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②汤饼:面条。③黄门公:即苏轼弟 苏辙。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恶:同“粗”。

    1. (1)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然犹杀一羊

      课内迁移法:吾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点薄盐微憔食之

      字源推测法:(小篆),从肉,从火

      道旁有汤饼者

      参考成语法:卖儿

      欲咀嚼耶

      查阅词典法:①尊崇;②高出;③尚且;④还。

      (填序号)

    2. (2)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戏 书 此 纸 遗 之 虽 戏 语 实 可 施 用 也 。

    3. (3) 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赏析下面句子。

      【示例】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

      “矣”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用在此处带有戏谑的意味。 戏言若以

      后流行吃羊脊骨,恐怕会与狗争食了。 一个“矣”字,足见苏轼面对困境的旷

      达乐观。

      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

    4. (4) 有人说从一个人如何吃饭,就能大致看出他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上面两篇选文 , 就此谈谈你对苏轼的认识。
  • 9. (2024八上·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寒食(北宋·王禹偶)

    今年寒食在商山,山里风光亦可怜。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

    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

    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注释】此诗大约是淳化三年(992) 所作,王禹偶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①寒食:指“寒食节”,不举火。②撰碑钱:替别人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

    1. (1) 诗歌颔联、颈联通过稚子拈蛱蝶、①、晓绿初经雨、②等场景,描绘出了一幅安逸闲适而又生机勃勃的山村生活图景。
    2. (2) “酒钱犹有撰碑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请简要赏析。
五、抒心中感悟(50分)
  • 10. (2024八上·期中) 写作

    一场热烈的腰鼓表演,让我们看见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一段渔人的意外经历,让我们看见了神秘祥和的世外桃源;

    一次名著的阅读旅程,让我们看见了世间纷繁的人生百态……

    在成长过程中,每一次对外部世界的“看见”,都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触动我们的心灵。

    请以“看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