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2024年中考历史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1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 1. (2024七上·吉安月考) 《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 . 生产环境恶劣 B . 开始精耕细作 C . 受到气候限制 D . 生产因地制宜
  • 2. (2024·普宁模拟)  “(思想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注重(   )
    A . 学术辩论争鸣 B . 保持独立人格 C . 树立君主权威 D . 解决社会问题
  • 3. (2024·普宁模拟)  《资治通鉴》载:“(汉)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奢侈)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这反映了汉武帝统治时期(   )
    A . 国力强盛,版图拓展 B . 经济发展,国库充盈 C . 开疆拓土,潜藏危机 D . 巩固统一,强化集权
  • 4. (2024·普宁模拟)  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A . 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 . 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 . 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 . 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 5. (2024七下·安乡县期末) “胡食”“胡装”在唐代广为流传;佛学、音乐、舞蹈及马球运动等域外文化涌入,为唐人社会生活增添万千风采。材料表明唐代(   )
    A . 诗歌繁荣发展 B . 文化兼容并包 C . 尚武风气盛行 D . 政治体制完善
  • 6. (2024·普宁模拟)  下图所示历史事件(   )

    A . 使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B . 使辽宋维持长时间的和平 C . 造成辽宋南北对峙的局面 D . 造成北宋丧失了大片领土
  • 7. (2024七下·天水期末)  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编写的《诸蕃志》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言皆海国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访过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是向来华的外国人多方询问。《诸蕃志》的编写得益于当时(   )
    A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 . 繁华的都市生活 C . 泉州市舶司的设立 D . 繁荣的海外贸易
  • 8. (2024七下·宝丰期末)  元朝将全国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地,以及10个行中书省。另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北庭都元帅府管理西域军政。这些反映了元朝疆域管理(   )
    A . 沿袭前代的制度 B . 历史影响深远 C . 因地制宜的特点 D . 制度混乱庞杂
  • 9. (2024七下·石城期末)  下表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鉴真东渡、玄奘西行

    国内民族交往频繁

     B

    北宋出现“夜市”“交子”

    手工业、商业繁荣

    C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D

    曹雪芹著《红楼梦》

    市民文化繁荣的表现

    A . A B . B C . C D . D
  • 10. (2024·普宁模拟)  下图为近代某条约的签字盖章页(局部)。该条约为(   )

    A . 《南京条约》 B . 中英《虎门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1. (2024·普宁模拟)  《东方兵事记略》(1897年)载:“提督丁汝昌本陆将,且淮人……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英国教官)琅威理去,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携带家眷)陆居,军士去船而嬉。”这反映了(   )
    A . 北洋水师军纪差操练不勤 B . 清政府失去对军队的控制 C .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 . 甲午战争失败的军队因素
  • 12. (2024·普宁模拟)  1904年,清政府公布癸卯学制,规定学堂的宗旨为“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疏导)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该规定(   )
    A . 呈现新旧并存的特点 B . 注重培养实用性人才 C . 呈现偏重西学的倾向 D . 彻底废除了科举制度
  • 13. (2024·普宁模拟)  “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下列属于研究武昌起义的原始史料是(   )
    A . 蒋翊武的《文学社举义之计划》 B .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的相关叙述 C . 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公墓 D . 2012年的历史纪录片《武昌首义》
  • 14. (2024·普宁模拟)  下表反映了(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A . 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 B . 民国初年自然灾害严重 C . 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D . 民国初年财政收入困难
  • 15. (2024·普宁模拟)  1921年1月《新青年》一篇文章指出:“近一年来谈社会主义的杂志很多,虽其中也有短命的,但是都似乎有不谈社会主义则不足以称新文化运动的出版物的气概。”这反映了(   )
    A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B . 《新青年》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已具备充分的历史条件 D . 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想
  • 16. (2024·普宁模拟)  “(民国)十五年六月,国民军入湖南,克长沙,吴佩孚来援,败绩,国民军遂下武汉,入江西,败孙传芳之兵,分军为左右,夹江东下。”这段材料描述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北伐战争 C . 国共对峙 D . 解放战争
  • 17. (2024·普宁模拟) 1942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对某次会战发表社论指出:“它配合了友邦作战,使盟军在香港陷落、马尼拉失守、马来亚危急之际,有着中国战场的胜利,以鼓舞友邦,以打击敌人。”“某次会战”是指(   )
    A . 淞沪会战 B . 徐州会战 C . 武汉会战 D . 第三次长沙会战
  • 18. (2024·普宁模拟)  土地改革运动中,来自贫下中农的政治积极分子取代原先的地主乡绅,组成新的农村领导层,与国家的政治机构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反映了新中国通过土地改革(   )
    A . 强化对农村基层的控制 B . 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C . 为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D . 使农民们真正获得解放
  • 19. (2024八下·厦门期末)  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   )

    “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

    项目

    比重

    项目

    比重

    重工业

    65%

    城市公用

    5%

    轻工业

    8%

    文教卫生

    9%

    农林水利

    10%

    其他

    3%

    A . 各行业均取得显著的增长 B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 C .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D .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 20. (2024·普宁模拟)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1954年)指出:“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这里的“某些原则”是指(   )
    A . 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求同存异”的方针 D . 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 21. (2024八下·修水期末)  1978年以后,我国的农、林、牧、副、渔各业都有较大增长,出现了一大批粮食专业户。棉花专业户、养猪专业户、养禽专业户等。这体现了改革开放后(   )
    A .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 . 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C .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 . 乡镇企业得到发展
  • 22. (2024·普宁模拟)  《汉谟拉比法典》第117条规定:“倘自由民因负有债务,将其妻、其子或其女出卖,或交出以为债奴,则他们在其买者或债权者之家服役应为三年;至第四年应恢复其自由。”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 . 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 . 存在家庭奴隶制度 C . 严格维护奴隶主利益 D . 存在森严的种姓制度
  • 23. (2024·普宁模拟)  《资治通鉴》载:“(高)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这次战役(   )
    A . 使阿拉伯帝国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 B . 推动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传播 C . 使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D . 推动了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的西传
  • 24. (2024·普宁模拟)  14世纪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农民阶级分化出富裕农民,他们占有比普通农民更多的土地,雇佣劳工进行农业生产。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 . 农村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B . 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 C . 开始出现雇佣劳动关系 D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达
  • 25. (2024九下·揭阳模拟)  18世纪中期,来自欧洲的旅行者常常惊讶于北美旅馆里热烈的政治讨论,惊讶于普通农民和工人对时事的了解程度。这一现象(   )
    A . 反映了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 B . 反映北美民众公共意识强 C . 体现北美人民要求独立的呼声 D . 受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结果
  • 26. (2024·普宁模拟)  1856年,俄国人在克里木战争中遭受了耻辱的失败,即使是坚定的保守派也意识到,俄罗斯正无可救药地落后于西欧列强。这反映了当时的俄国(   )
    A . 远远落后于西欧列强 B . 在克里木战争遭受失败 C . 农奴制改革的必然性 D .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27. (2024·普宁模拟)  19世纪6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市以“半小时从厕所到河边”为口号,开始了下水道改造计划,城市污水处理得到极大改善。这一行动(   )
    A . 改变了城市工作环境 B . 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地位 C . 改善了城市居住环境 D . 推动德意志完成了统一
  • 28. (2024·普宁模拟)  1914年8月登上火车奔赴前线的士兵们,以及在他们离开时向他们献上鲜花的兴高采烈的市民们,都相信战士们会在圣诞节前回家。这反映当时欧洲的民众(   )
    A . 大力支持俄国十月革命 B . 踊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 D . 对战争的残酷性缺乏认识
  • 29. (2024九下·南海模拟)  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 )
    A . 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 B . 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 C . 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 D . 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
  • 30. (2024·普宁模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称为(   )
    A . 独立年 B . 非洲年 C . 自由年 D . 解放年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普宁模拟)  中国古代有多个闻名遐迩的都城,其变化反映了历史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定都原则

    原则

    表现

    看军事条件,要求建都之地要置于上游之地,占据有利地形,又利于御外。

    看其经济条件,要求都城附近是富饶之地,以保证都城的物资供应。

    便

    看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要求都城大致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与各地联系的交通线上。

    主要看地形条件和人文环境,概括为:秀丽山川,天上人间,地下宫殿。

    —据朱耀廷《定都与迁都—中国七大古都比较研究之一》等整理

    材料二 西安城址演变图

    材料三 中国历史上的五大都城

    都城(今地名)

    古代建都代表朝代

    西安

    西周、西汉、隋朝、唐朝

    洛阳

    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唐朝

    北京

    燕、辽、金、元、明、清

    南京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

    ……

    ——据周振鹤《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等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提供的定都原则和材料二提供的西安城址演变图,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角度分析唐朝在西安建都的原因。
    2. (2) 请为材料三补充一个你认为可以入选的中国古代都城,并说明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变迁的主要因素(至少答出两个)。
  • 32. (2024·普宁模拟)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依据,运用可信史料进行历史解释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时间

    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12年

    60.2%

    39.8%

    1921年

    17.8%

    82.2%

    材料二 1979—2007年,我国三资企业(有外资成分的企业)数目增长速度惊人,从1979年的少数几家增加到1998年的26442家,到2007年更是猛增到了64541家。外资规模的扩大和外资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纵观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吴彦艳、赵国杰、丁志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年与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外资在华企业发展的趋势,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3. (3) 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 33. (2024·普宁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情况

    时期

    发展状况

    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洲际贸易随之扩展

    表现:商品种类、数量大增;股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

    两次工业革命期间

    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交通工具的革新

    表现:形成了国际分工、贸易格局;世界贸易额剧增

    20世纪以来

    促进因素:《关贸总协定》的签署,以及各国围绕关贸的谈判: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结束;世贸组织(WTO)的成立

    表现:从1950年到2000年,全国贸易出口总值增长约100倍;一些产品往往由众多国家的公司合作完成

    1.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最早探寻新航路的两个国家。
    2. (2) 根据上述材料提供的近现代世界贸易发展情况,任选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