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39 类型:三轮冲刺
一、积累
  • 1. (2024·长安模拟)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象征。请你参加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活动一:书盛世】请把“龙腾盛世”一词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 (2) 【活动二:说演变】“龙”的字体演变过程如下图,请将下面两种字体名称填在方框内。(只填序号)

               甲骨文 金文 □               隶书 楷书               行书 □

                                 A.草书            B. 小篆

    3. (3) 【活动三:送祝福】祝福语“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䲜䲜(yè),事业燚燚(yì)”在今年春节火爆全国,小芳和小淘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从“生活䲜䲜”或“事业燚焱”中任选一个也说说自己的见解。小芳:“龘”由三个“龙”组成,指龙腾飞的样子;“龙行龘龘”象征着对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幸福美满的期盼。

      小淘:“朋”由四个“月”组成,指光线充足,明亮;“朤朤”常用来形容明亮辉煌的情景,“前程朤朤”寓指前途光明。

      我:

    4. (4) 【活动四:话传承】龙文化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请你根据图表补写①和②两处的内容。

      文化现象

      内容

      精神内涵

      赛龙舟,舞龙灯

      祈求平安和丰收

      美食

      龙须面,龙须酥,火龙果

      人间烟火

      名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歌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 2. (2024·长沙模拟) 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红火火过大年”指的是过春节,有燃鞭炮、贴春联、拜年贺喜等活动;正月十五则是闹元旦,有赏花灯、闹年鼓、猜灯谜的传统。 B . 《史记》是由西汉司马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3000多年的历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所著的《孟子》,和《论语》《大学》《尚书》一起合称为“四书”。 D .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和唐代韩愈、柳宗元以及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七位散文家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 3. (2024·岳池模拟) 诗文名句默写填空。
    1. (1) ,吹笛到天明。(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 (2)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3. (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十二章》)
    4. (4) 白居易《卖炭翁》中,“”两句通过描写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写出了穷苦百姓生活的窘迫和艰辛。
    5. (5) 崔颢《黄鹤楼》中,表达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二、活动
  • 4. (2024·桐乡市模拟) 阅读

    最近,随着哈尔滨旅游爆火,各地文旅部门纷纷利用社交媒体“花式整活”。文旅部门卖力吆喝,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内容更新频率之高、花样之多,让网友直呼“卷疯了”。

    【材料一】“花式整活”哪家强

    河南文旅:最先“卷”出圈

    河南文旅在短短3天时间,官方怒发上百条视频“晒家底”,从文化底蕴、雄山秀水、美食特色、旅游攻略到各种“亮资源”。这还没完,河南文旅把百颗钻石免费送游客,将花式宠粉推上新高度。网友纷纷表示,河南文旅这波真的“上大分”;虽“出圈”但"出界”,越过了合理的界线。

    河北文旅:听劝改名,扬言要当“卷王”

    河北文旅也不甘落后。先是“听劝”,将官方账号名从“河北旅游"改为“河北文旅”,并表示要在"山河四省"中当“卷王”。河北文旅拿出了最擅长的“题海”战术,一天连更75条视频,并宣称:“75是抖音的上限,不是*河北文旅*的上限。"这操作被不少网友调侃道,“怕是键盘都胃烟了"“衡水模式的风终究是吹到了河北文旅的身上”。

    多地文旅局长争相“出圈”

    2024年,哈尔滨文旅热潮席卷全国,多地文旅局长下场“整活”,“变装”代言,纷纷出镜短视频,借用网络平台“营销”,成功推动当地旅游资源出圈,但也有网友质疑同质化严重,盲目跟风黑抄“答案”.

    【材料二】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

    最近,“一不小心拍到*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很火。天南地北的网友们争相晒出“适配度拉满”的图片。当镜头下的美景和记忆中的课本封面相遇,作者笔下的美景有了生命力,锦绣河山也添了几分书卷气,深度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把更有文化内涵的东西推给游客,这便是最好的文旅融合。

    课本封面为什么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

        情绪传播。当人们看到这些封面,就像打开了“时光之门”,课本记忆与家乡的美好瞬间重叠。“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滕王阁,“晴川历历**芳草蒌篓”的黄鹤楼,曾经在脑海里的文字,被装入山川美景的课本封面重新唤醒,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二次传播。

    ____。社交平台的融梗是掀起这一波热潮的重要力量。这次融梗的源头来自于一些摄影爱好者分享的作品及一些网络热点事件,随着开学季的“助攻”,这些封面再次被翻出,并被延展到更多学科,让话题越来越热。自制课本封面成了一种新表达。

    ____。课本封面戳中了人们对家乡、对祖国美景的热爱,其地理标志和文化符号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推介方式,也成为各地文旅宣传的新赛道。有网友说,以后有机会,还要跟着课本里的景色去打卡,寻回曾经憧憬的“诗和远方”。所以,这股风便“一不小心”刮遍了全国。

    (浙江宜传2024.3.18,有删改)

    【材料三】各方声音

        扎扎实实完善各类设施,改善商业环境,提升服务,夯实基础,才能接住营销之后带来的“泼天富贵”。

    ——人民日报评论

    网络时代要有网络意识、受众意识,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抵达人心、打动人心,收获掌声。

    ——网络媒体人

    从“淄博烧烤"到“哈尔滨”爆火,想要成为网红城市,城市服务要体现友好和贴心。

    ——游客

    1. (1) 下列选项,同样体现“虽“出圈”但'出界””特点的一项是(   )
      A . 云南的丽江古城在保留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和建筑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当地的民族音乐、舞蹈和美食,成为网友最喜爱的"乡村文旅打卡点 Top1。 B . 某省文旅厅官方抖音号发布的一则宣传片,不仅套用了反诈电影《孤注一掷》“诈骗集团晨会画面”,还将“洗脑口号"改编为文旅"应援口号",该宣传视频引发争议。 C . “尔滨"“滨子"“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小熊猫"“小茅台”等网络热词,一经发布就登上热搜,哈尔滨成了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 D . 西安“网红”景区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以体验消费为特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后,与现代人的娱乐方式相结合,通过新媒体传播形成爆款IP.
    2. (2) 根据【材料二】完成以下任务.

      ①【材料二】认为课本封面能爆火并吸引跟拍无数的原因有:情绪传播、等。

      ②以下是网友拍摄的三幅“课本封面”,请选出最能体现“文旅融合,让诗和远方走到一起”的一幅,并说说理由。
       

      岳阳楼:“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刻在脑海的文字瞬间涌上心头。西湖: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春夏秋冬,阴睛雨雪,西湖都很美,西湖历来是文人雅士的网红“打卡地”。青海湖:浩瀚碧澄的湖面宛如一面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环湖周围的草场与一望无际的湛蓝湖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ABC
    3. (3) 面对“卷疯了”的热闹现象,有人认为“热闹之下,需要冷思考”,请结合材料发表看法。
三、阅读
  • 5. (2024·长沙模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 , 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③金鞍玉勒:此泛指马鞍、笼头的贵美。

    1. (1) 下面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写书卷好似老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依相随、愁苦与共。 B . 颔联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中顿觉爽快,全无一点杂念。 C . 整首诗语言朴实直白,通俗易懂,盛赞读书之好处,读书之趣。 D . 本诗说理形象,意趣高雅,抒发了诗人喜爱读书之情。
    2. (2)  本诗运用多种手法写了观书的美好,请结合全诗分析。
  • 6. (2024·南海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溪行②便还家③处处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乙】

      ①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漈水。漈水者,东越方言以挂泉为漈。中人烟鸡犬之候,寻声渡水,忽到一处,约在瓯闽①之间,云古莽然之墟。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四面高山回还深映。有象耕雁耘②,人甚知礼。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袁晁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老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③。

      ②既而辞行,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节选自顾况《仙游记》)

      【注释】①瓯闽:浙江南部和福建的别称。②象耕雁耘:传说舜死苍梧,象为之耕:禹葬会稽,鸟为之耘。后用以形容民俗古朴,有舜禹时代的遗风。③申……敬:表示敬意。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知礼 /急湍 B . 为众所伏 /惧有 C . 以实告 /答之 D . 复前踪 /徐公何能君也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好 田 泉 竹 果 药 连 栋 架 险 四 面 高 山 回 还 深 映

    5. (5) 根据【甲】 【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

  • 7. (2024·长沙模拟)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龙与凤凰、麒麟、玄武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祥瑞四灵。“人中龙凤”用以指人群中的佼佼者,人中豪杰。《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朱子彦指出,文献中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到了宋代,龙的形象是“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

    【材料二】

    ①龙,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灵动物,龙具有飞天的能力,可以沟通天地,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而能够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往往被认为能够掌控龙。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与古代祭祀祈祷降雨有关。商代甲骨文的“龙”字构形,正好与苍龙星宿的图像吻合(见下图)。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占卜通常是将龙和降雨联系在一起。因此有学者认为《淮南子·地形》记载的商汤遇到旱灾作土龙求雨是有历史依据的。

    ②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后来,龙逐渐成为民族精神认同的主流,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的标志。

    【材料三】

    ①中华民族从不缺乏梦想与创造。新时代,新中国,龙的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承载了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寄托了美好的祝福与梦想,彰显文化自信。

    ②2024甲辰龙年,上海科技馆原创策划推出生肖特展——“有龙则灵”。此次展览策展理念创新,将传统中国龙元素与大国重器巧妙结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科普盛宴。从深海探索的“海龙号”,到核能之光的“华龙一号”,再到腾云吐水、上天入海的“鲲龙”,乘风破浪的“蛟龙号”,南极科考“雪龙2号”……以科技为笔,创新为墨,让参观者感受到以“龙”为名的国之重器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1. (1)  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的原始图腾是羊,后以蛇为基本造型,在漫长的演变中,转变为龙图腾。 B . 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到宋代就成为皇权的象征。 C . 主导王权的政治精英具有掌控龙飞天、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能力。 D . 商代甲骨文的“龙”字与苍龙星宿图像吻合,说明龙的起源与天文星象有关。
    2. (2)  请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三所提到的这些国之重器,多以“龙”命名的理由。
  • 8. (2024·岳池模拟) 记叙文阅读

    冬天里的生灵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过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蔫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飞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进来,来一阵,我们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的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照照,果然,脸庞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我们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④天晴的时候,暖阳像刚出炉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蜡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天晴了沙鸥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天晴了,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了峰顶。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在院里的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流过……

    ⑥阴云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渗透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敏感,但也更善良,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襁褓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就是你掏了它们的窝!”

    ⑧父亲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那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在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地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被撕掉了整整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他双目一亮,想起自己童年时的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个伙伴却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里。

    ⑪大雪盖了下来。那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着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被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只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⑫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1. (1) 文章深情地回忆了与父亲相关的几件事,请阅读全文,将下列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②→父亲答应为“我”折纸鸽子玩作为补偿→③

    2. (2) 阅读文章,品味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的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

    3. (3) 文章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5. (5) 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文章题目为什么不取为“纪念我的父亲”,而是“冬天的生灵”?
四、写作题
  • 9. (2024·南海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部分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话语:“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亏。”

    请以“这个习惯让我受用”或“我改掉了这个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