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材料一 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全国已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条件下,全国新解放区有计划、有秩序、分期分批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到1952年12月,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志愿军保卫祖国,奔赴战场 | 全国人民积极支援前线 | 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中待命 | 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并肩作战 |
材料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探索大事记
1953年6月 | 制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化三改”的总路线,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954年9月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条件 |
1956年底 |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确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
材料二 中国是在经济极其落后的基础上起步,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但它有几个十分重要的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大众成了国家的主人,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长期蕴藏着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力像火山一样突然喷发出来,这是无穷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提出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且有着强大的动员和整合能力,能够把全国的力量集中起来,办成几件前人无法做到的大事;经过前三年的准备,遭长期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政治上已经形成统一而稳定的局面,这是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必需的环境;当时也得到苏联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有许多技术专家来到中国参加建设工作。没有这些条件,要在如此落后的基础上开展大规模建设是难以做到的。
材料三 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
——以上材料均选自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