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林州市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3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
  • 1. (2024·林州模拟) 积累与运用

    2023年12月13日是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甲____,12月13日上午,南京的少先队员们抵达烈士公园,开展了“湎怀先烈,珍爱和平”国家公祭日教育活动。

    鲁迅先生有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多少英烈为了革命事业前仆后继 , 才换来今天的幸福时光。在活动现场,①所有中队队员郑重其事,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随后,②大家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聆听了多位不同时期革命英烈的光荣事迹和一张张英勇奋战的照片。每一个人都如坐针毡 , 深感震撼,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性。

    1. (1) 下面是某同学的笔记,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 注意因音近造成的误写,如文段中加点词“湎怀”应写成“缅怀”。 B . 注意纠正习惯性发音造成的误读,如“脊梁(jī liáng)”不要读成“脊梁(jí liáng)” C . 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如“前仆后继”中的“仆”字应当读“pū” D . 注意词语的正确运用,如文段中成语“如坐针毡”使用无误。
    2. (2) 下面是某同学对这段话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表达的连贯,可以将“为悼念革命先烈和死难者同胞们,弘扬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填写在文段的甲处。 B . 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语段中划线句子①中“瞻仰纪念碑,悼念同胞,追思先人,祈愿和平。”的“,”应改成“、”。 C .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病,划线句子②动宾搭配恰当,表述无误。 D . 在语言表述中,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小莉在为队员们做完讲解后,说道:“谢谢大家提出拙见,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 2. (2024·林州模拟)  默写。

    诗以表志,言为心声。李白用“①”(《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自己对理想执着追求:苏轼用“②”(《水调歌头》)表达了对远方亲朋的美好祝愿;范仲淹用“③”(《渔家傲·秋思》)表达了边关将士思乡心切却因战事未平,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辛弃疾用“④,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而白发已生的无奈之情。

  • 3. (2024·林州模拟) 按要求答题。

    “酒”在《水浒传》中频频出现,作用颇大。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填写下面表格。

    主题提炼

    相关情节

    “酒”的作用

    酒见英雄气

    武松景阳冈打虎

    吴用智取生辰纲

    酒伴英雄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4. (2024·林州模拟)  九年级语文老师辅导大家写作议论文,他在课件里出示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补写其中的两处空句。

    议论性文章需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清清楚楚、态度鲜明,不能①。写作议论文时,不仅要提出观点,更要用论据证明观点。②,因为同学们积累的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有些并不能起到支撑观点的作用,援引时先要辨别思考。比如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有的同学拿来证明“求贤若渴的精神很重要”就很有说服力,而有的同学拿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显得有点牵强了。

  • 5. (2024·林州模拟)  某学校开展以“双减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 (1) 请你在主题班会上介绍什么是“双减”?
    2. (2) 语文统编教材加大了名著阅读的力度,特别提倡“整本书阅读”,有人认为这样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与“双减”政策矛盾,对此你怎么看?谈谈理由。
    3. (3) 观察下面统计图表,用简洁的语言写出结论。

      2022年双减实施后学校课后服务活动调查情况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 6. (2024·林州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人

    ①晨跑回来,经过一个路口,有个卖菜的老妇,只卖两样,小葱和草莓。

    ②我挑了一把葱,递给摊主。她接过去,放进秤盘,说,三块。

    ③真便宜呀。心里这样嘟哝着,掏出一张票子递给她。她伸手从塑料布上拿起两棵葱,和秤盘里的捆在一起,递给我,顺手将票子接过去。

    ④草莓多少钱一斤?她抬起头来望着我笑,不是草莓,香莓,两块钱一斤。

    ⑤我接过她递来的两枚硬币,抬脚离开,她说,等等。她从布包里掏出一双鞋垫,递到我手边,笑眯眯地说,棉布的,可吸汗啦。

    ⑥我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瞅一眼她佝偻的腰身和花白的头发,伸手把鞋垫接过来,说:“多少钱?”她摆摆手,不要钱。

    ⑦她给我说了下面的故事。“上个星期五下午,我摘了黄瓜和香莓来卖。才摆放在地上,就下雨了。望着一辆辆飞驰的车辆和急匆匆的行人,我心里越来越急躁。正当我焦躁不安的时候,一个穿迷彩服的人走过来,买了满满一袋黄瓜和香莓。”

    ⑧雨越下越紧。我劝自己,坏就坏了吧,人淋病了更不合算,才要收拾摊子,一辆电动车停在跟前,那人下车来买了一袋子黄瓜和香莓。跟着,陆陆续续不断有人赶过来,一袋子两袋子的要,一会儿功夫全都卖空了。

    ⑨“回到家我把这件稀奇事儿说给家人,闺女说我遇见贵人了,一定是第一个买我菜的人发了微信群。我想了好几天,到底没想出贵人是谁,后来就不想了,买我菜的人都是我的贵人,以后每次卖菜我就带上一摞鞋垫子。”

    ⑩我低头瞅一眼手里的鞋垫,心里油然升起一股感动和得意,为一颗颗美好的心,为自己成为贵人。

    ⑪一直以为,贵人和达官是邻居,遇见贵人更是一件比达官更奢侈或高不可攀的事情,而在卖菜人的意识里,那个雨天甚至所有买她莱的人都是她的贵人,她每天都会遇见贵人,一波又一波。

    ⑫忽而对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农起了敬佩之情,她把贵人的标杆架在触手可及的众人之间,雨中的一把伞,泥泞中的一只手,萧索里的一个拥抱……只要愿意,贵人,人人可做,天天可遇。

    1. (1) 概括故事情节并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将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

      故事情节

      “我”的内心情感

      “我”挑了一把葱才三块钱

      葱真便宜

      误以为老人推销鞋垫

      听老人将故事

      感动和得意

      改变了对“贵人”的理解

    2. (2) 从全文来看,“买菜的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请从任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3. (3) 比较《驿路梨花》和本文,两者在事件的记叙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你分别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4. (4) 文中的“贵人”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 7. (2024·林州模拟)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向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韵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金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别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阅读选文第②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提出观点

      A

      分析论述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B

      得出结论

      C

    3. (3) 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中国古典诗歌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 B . “云彩波光”“金柳”“青荇”是蕴含诗人特别情感的形象。 C . 《再别康桥》是一首具有“绘画美”艺术特色的现代诗歌 D . 面对着庐山瀑布,李白和张继有着完全相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 8. (2024·林州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縕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刘恕 , 字道原,筠州人。恕为学,自历数、地理、官职、族姓至前代公府案牍,皆取以审证。求书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殆忘寝食。偕司马光游万安山,道旁有碑,读之,乃五代列将,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终,归验旧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书,恕枉道借览。次道日具馔为主人礼,恕曰:“此非吾所为来也,殊废吾事。”去之。独闭阁,昼夜口诵手抄,留句日,尽其书而去。家贫,毫妄取于人。自洛南归,时方冬,无寒具。司马光以衣袜及故茵褥,辞不获,强受而别,行及颍,悉封还之。

    (选自《刘恕传》)

    [注]①刘恕:与司马光一起编纂《资治通鉴》。②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③枉道:绕道。④馔:zhuàn,饭食。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是人多以书假余/衾拥覆 B . 遇其叱咄/异二者之为 C . 贫/可以调 D . 司马光以衣袜/父母岁有裘葛之
    2. (2) 翻译。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 (3) 在求学的过程中,宋濂和刘恕遇到了哪些共同的困难?根据提示填空。

      困难

      解决办法

      人物性格

      宋濂: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刘恕:不远数百里,身就之读且抄。

      生活之苦

      宋濂:以衾拥覆,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

      安贫乐道清贫自守

      刘恕:毫妄取于人,悉封还之。

    4. (4) 读了[甲]文,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师生关系,认为先达的态度倨傲粗暴,而作者又过于谦卑恭敬,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 9. (2024·林州模拟)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甲】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注】①南安军:公元1279年,南宋厓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在五月四日出大庚岭(梅岭),经南安军(今江西大余)时写此诗。②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后来饿死。

    1. (1) 对两首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诗前两联诗人回顾平生以及对当前时局的认识,既叹自身又叹国运,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B . 甲诗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都是眼前景物,作者信手拈来,出语自然,通过追忆当年兵败以及现今被俘的处境,流露出一腔悲愤。 C . 乙诗前两联叙述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 D . 乙诗颈联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河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大宋江山还会复兴。
    2. (2)  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
四、作文(50分)
  • 10. (2024·林州模拟)  2024年元旦,校报刊登了三则材料并发出征稿启事,请你根据要求投稿。

    材料一:

    成功不在于大小,而在于你是否已竭尽全力。

    材料二:

    人生中有些事情你不竭尽全力去完成,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出色。

    材料三: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

    请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作文。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充满正能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