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6-19 浏览次数:4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材料意在( )
    A . 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B . 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C . 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D . 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 2. (2024·翠屏模拟) 《中华文明史》指出,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之一,“在于使得少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下层人士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表明科举制度(    )
    A . 导致文官地位超过武官 B . 消除了人们的门第观念 C .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D . 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3.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武则天执政时期下过一个诏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 . 严惩贪官污吏 B . 提倡节俭 C . 善于纳谏 D . 重视农业生产
  • 4. (2024七下·福州期末) 唐朝洛阳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货贿山积”。这说明,当时洛阳( )
    A . 商业贸易繁荣 B . 城市布局对称 C . 市民文化兴盛 D . 政治制度完备
  • 5.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唐代诗人王建在《凉州行》写道:“藩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绿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这反映了唐代( )
    A . 边境民族已被同化 B . 社会治理制度完善 C . 民族交融成果凸显 D . 羁糜政策成效显著
  • 6.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黄河之水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都是他的名句。这位诗人是( )
    A . 李白 B . 杜甫 C . 白居易 D . 高适
  • 7.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在唐朝统治的万花筒般的三个世纪中,几乎亚洲的每个国家都有人曾经进入过唐朝的土地。”下列能印证这一论述的史事是( )
    A .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经 B . 玄奘西行取经游历100多个国家 C . 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后在唐朝做官 D .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17年
  • 8.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导致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重大转变,与下列哪个事件相关?( )
    A . 玄武门之变 B . 马嵬兵变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巢起义
  • 9.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北宋时,江苏某地区发生旱灾,知州想要发布一则开放粮库进行赈灾的公告,此事必须经过本州哪一官员共同署名才能生效?( )
    A . 转运使 B . 通判 C . 节度使 D . 枢密使
  • 10.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 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B . 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C . 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 11.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电视剧《杨家将》 B . 阎立本的《步辇图》 C . 小说《水浒传》 D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12.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下列四幅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幅是错误的(   )
    A . B . C . D .
  • 13.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意在让孩子们勿忘国耻一一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 . 辽灭北宋 B . 金灭北宋 C . 西夏灭北宋 D . 蒙古灭南宋
  • 14.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南宋初年,金军多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积极收复失地。这其中,深受人民爱戴的抗金将领岳飞名声最大。下列战役与岳飞收复河山相关的是( )
    A . 澶州之战 B . 襄樊之战 C . 郾城大捷 D . 大散关之战
  • 15.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此史料认为辽、金民族政权能够长期与宋朝并存的理由是( )
    A . 主动学习中原文化 B . 中原王朝的软弱 C . 游牧民族英勇善战 D . 宋朝重文轻武
  • 16.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由此可知( )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 . 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B . 北方战乱导致北民南迁 C . 北宋政治军事统治较稳定 D . 政治中心南迁影响巨大
  • 17.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下列属于宋代闻名世界的大商港的是( )
    A . 泉州 B . 开封 C . 临安 D . 洛阳
  • 18.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此史料记载的是( )
    A . 阿骨打统一女真 B . 忽必烈建立元朝 C . 契丹族的兴起和辽宋对峙 D . 蒙古族的兴起和完成统一的过程
  • 19.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时空意识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对应的朝代是( )

    A . 辽朝 B . 北宋 C . 金朝 D . 元朝
  • 20.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学完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你认为符合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的是( )

    ①从分裂走向统一

    ②北方经济发展迅速

    ③多民族交融加强

    ④民族政权混战不断,毫无进步可言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1.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元朝与唐、宋、明不同,它并不禁止各族之间互相通婚,所以蒙汉、回汉、畏(指畏兀儿)汉以及各边疆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十分普遍。这说明元代( )
    A .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民族交融加速 C . 政府强制各民族通婚 D . 民族矛盾消失
  • 22. (2024七下·云梦期末) 元世祖时期,元朝官方编成农书《农桑辑要》,包括耕垦、播种、瓜菜、果实、药材、栽桑和养蚕等十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元朝(    )
    A . 出现我国最早的农书 B .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C . 手工业获得快速发展 D . 农业技术发生质变
  • 23.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民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下列名词不能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是( )
    A . 交子 B . 瓦子 C . 夜市 D . 岁币
  • 24.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表①处应为( )

    科技成就

    传播及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纸草纸

    14世纪初传到欧洲,对其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

    《本草纲目》

    17世纪被翻译为拉丁文等文字,促进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活字印刷术 D . 指南针
  • 25.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当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40多个。上述材料说明了元朝(    )
    A . 科学技术发达 B . 民族关系融洽 C . 对外贸易繁盛 D . 军事实力强大
二、材料题
  • 26.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记。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栗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全唐诗》收录的诗作有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三:正是繁荣的封建经济,奠定了唐文化高度发展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政治上的长期的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安定,是文化发展的条件……再次,唐朝中外交通的发达,统治者对于自己文治武功和大一统事业充满了信心,因而采取了一条“对外开放”的政策。

    ——摘编自宋强刚《试论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 (1) 材料一描写的是中国古代哪一盛世局面?请简要概述诗中盛世的表现。
    2. (2) 据材料二,归纳唐朝诗歌繁盛的表现。
    3. (3) 据材料三,说明唐代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4. (4) 综合以上材料,你眼中的唐朝是一个怎样的王朝?
  • 27.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两朝南北方人口对比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人口

    占全国人口比例

    唐朝天宝年间(742——756年)

    2080万

    40%

    3120万

    60%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

    5500万

    65.5%

    2900万

    34.5%

    ——根据邹逸麟、谭其骧《中国历史时期人口的分布和迁徙》整理统计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其主要原因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交融,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两宋之时,我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摘编自谢琳《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一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研究》

    1. (1) 材料一反映了从唐朝到北宋南北方人口变化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8.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中原王朝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中原政权覆灭,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第二种是边疆民族的强大导致其与中原王朝势均力敌,形成并立局面;第三种是统一的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直至融入中原民族。

    ——编自《历史创新能力培养》

    材料二: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成不逮元……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

    材料三:元朝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

    1. (1)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宋、元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关系的发展分别属于哪一种模式?
    2. (2) 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怎样的历史信息?
    3. (3) 请写出材料三中元朝统治者设置的管理台湾、西藏地区机构的名称。
    4. (4) 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29. (2024七下·镇雄县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摘编自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行省是元代开始设置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元代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行省官员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1. (1) 材料一所示的制度是隋朝创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是什么中央官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太祖为断绝“武人专政的传统”采取的政策,并说说这一政策的弊端。
    3. (3) 根据材料三,请你归纳元朝行省的主要职能。
    4. (4) 综上所述,归纳唐朝、北宋、元朝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产生的共同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