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深圳市2023-2024学年八下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二)

更新时间:2024-06-12 浏览次数:7 类型:复习试卷
一、基础
  • 1. (2023八下·绿园期末)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读完八(下)《语文》课本,我们掩卷而思,各种美妙的感觉涌上心头。我们走进这个语文世界:可以听到黄土高原上粗犷( )豪迈、令人震hàn( )的安塞腰鼓,可以看到各拉丹冬太阳之下熠熠( )烁烁的冰雪世界;还可以漫步于佳作如林的古诗苑,含英咀华,一朵朵奇葩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吸引我们去观赏;可以在各种昆虫都xiāo( )声匿迹的时候,与庄子雄辩……每次打开课本,就是感受一顿名副其实的饕餮盛宴,就是沐浴一次真善美的光芒。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震hàn                        xiāo声匿迹

    2. (2) 给加点字注音。

                              熠烁烁

    3. (3)  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4. (4) 画横线句子的标点使用有误,请写出修改意见。
  • 2. 按要求完成任务。

    书包是你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伙伴,它默默陪伴着你成长。假如你妈妈的网店正在销售你在使用的这款书包,为了提高销量,她打算尝试“直播带货”的形式,请你替妈妈撰写一段产品解说词,向顾客推介这款书包。注意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100字左右。(温馨提示供参考)

    温馨提示

    写前可以回想平时与书包的亲密接触:

    [看看]款式、颜色、形状、大小等;

    [摸摸]材料、手感等;

    [翻翻]口袋个数、拉链设计、容量等;

    [背背]轻重、舒适度等;

    [想想]设计理念、设计亮点等。

  • 3. (2023八下·广东期末)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蒹葭萋萋,。(《诗经•蒹葭》)
    2. (2)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3. (3)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4. (4) ,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 (5) 请把白居易的《卖炭翁》默写完整。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 4. (2023八下·兴业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 (1)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两鬓苍苍”可见卖炭翁苍老,写面容、十指可见其生活的艰辛。 B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将老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 C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的矛盾。 D . 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写了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并在诗歌最后通过直接议论对统治阶层的罪恶进行了揭露和控诉。
    2. (2) 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也就是文章诗歌应该为反映现实而写。请分析“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写作特色和作用。
二、阅读
  • 5. 文言文阅读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战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麻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注释】①渴(hè):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麻(xiū):树荫。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民其上     ②石而往有石泓

      ③北小谭      ④石底以出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有泉幽幽                      胡不已乎 B . 侧皆诡石怪木                  安陵君许寡人 C . 然卒入渴                      兴复汉室,还旧都 D . 渴西南行不能百步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长可十许步。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 (4) 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甲】文:

      【乙】文:

  • 6. (2023八下·邻水期末) 说明文阅读

    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

    ①当宇航员进入太空时,因为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所以无法使用;铅笔虽然可以正常书写,但微小的导体石墨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代的太空笔则依靠气压将墨水压出。在神舟十三号的飞行任务中,翟志刚携带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进入空间站,将中华儿女骨子里的剑胆琴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②为什么毛笔这诞生于先秦的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

    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思考一番,毛笔是怎么书写的?答案看起来很简单: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时候,墨水就从笔尖转移到了纸上。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为什么只有当毛笔接触到纸张时,墨水才发生转移,其他时候呢?

    ④实际上,墨水自动发生转移也是常有的事情。初学者有时候会一口气蘸上太多的墨水,墨水就会从笔尖上滴下来。拿毛笔蘸墨时有特殊的技巧:只需把笔尖的一部分浸入墨中,这样可以保证只吸入适量的墨水,墨水就不会从笔尖滴落。所以,一支毛笔能留住的墨水,有一个上限。

    ⑤透过现象看本质,既然毛笔可以留住墨水,那么一定有一个机制来克服重力,这个机制会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看一看墨水分子受到哪些力。由于毛笔笔尖是一个开放的区域,各处的大气压是平衡的,于是只需要考虑重力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分为两种,一部分是液体分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另一部分是液体与容器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液体黏附或者疏离。两种相互作用都有摩擦力,微观上体现为电磁相互作用,如果在宏观上结合起来,就带来一种叫作毛细现象的神奇现象。

    ⑥毛细现象,是指将一根毛细管浸入液体中,相比管外液面,管内液面会自发向上或向下发生移动。毛细现象第一眼看上去很违反直觉。人们常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水可以自发往高处移动?能量守恒定理告诉我们,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液柱上升的过程伴随重力势能的增大,因此一定能找到另一种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是降低的。没错,这种能量来自液体的表面张力。

    ⑦在液体表面与内部,液体分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很不相同。表面的液体分子互相连接更少,相互作用更弱,于是两侧受力不均。在这种受力不均的情况下,内部受力较大,将自发向外部“突出”,于是在不受重力的情况下,一团液体将呈现球形。在这种情况下,表面张力将使液体分界面变弯,使之达到能量最低的稳定状态。

    ⑧问题的解答就是这样。毛细现象实际上要求达到一种平衡:液体分子相互作用,与液体与面相互作用的平衡。在达到这个平衡的过程中,液体表面会发生变形。毛笔的材料——兽毛,也就是蛋白质,可以被水浸润。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不受重力影响,毛细现象在空间站里面自然也可以发生,于是毛笔在失重条件下,也可以一如既往地吸入墨水,并正常书写了。

    ⑨当我们放眼星空及大海时,前人那些充满创意的智慧也在凝视着我们。

    1. (1) 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毛笔上面吸收了墨水,在笔尖与纸张接触的时候,墨水就从笔尖转移到了纸上。 B . 在地面上,毛笔可以留住墨水,是因为有一个机制来克服重力。 C . 在太空环境中,没有重力的参与,毛笔需要设计出人为的机制来才能留住墨水。 D . 选文第⑨段中加点的“凝视”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前人智慧的敬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 (2) 选文第④段中加点的“适量”一词能删去吗?,为什么?
    3. (3) 第②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 (4) 选文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7. 现代文阅读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

    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蜿蜒流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因此,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展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 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是他的,“遥望炊烟疑可憩,试从行路问村名”是他的,“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还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 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⑪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时,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

    ⑫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氤氲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1. (1) 请简要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
    2. (2) 阅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

      ①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

      ②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第⑩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4. (4) 最后一段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加以分析。
  • 8. 名著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 (1) 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名著中保尔经历了逆境的洗礼,但他依然不屈服,《在暴风雨中前行》一书就是他写给命运的战书。 B . 保尔在疗养时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在达雅的开导下放弃了这个念头。 C . 保尔第一次死里逃生发生在与波兰白军的战斗中,他腿部中弹受伤,又染上了伤寒。 D . 保尔童年时因为逃课被校长开除,这也是保尔追求正义、敢于反抗的开始。
    2. (2) 有时候一个人的引领,一部书的鼓舞就会让人生不同。请你结合阅读体会谈谈保尔是怎样被一个人、一部书引领的?
三、写作题
  •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家里故事多,充满亲情和欢乐;春天故事多,花开满山坡;成功时候故事多,众人帮助我;想象时候故事多,小草蚂蚁齐唱歌……

    在你的身边,每天都有各种有趣的或有意义的事情发生。请你以某-件身边的事为素材,展开合理的想象,以《 ▲ 故事多》为题写一篇故事。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师、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