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儒学的创新性不足 ②儒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③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④儒学地位的不可动摇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的金堂和五重塔
①批判基督教神权的统治 ②融合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
③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④表现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
①新加坡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吸收儒家文化的精华
②政府应全面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
③这些运动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经济增长
④新加坡人口结构多元,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君主 | 征服行动 |
辛纳赫里布 | 四战埃兰(中心位于今伊朗),三平巴比伦 |
阿萨尔哈东 | 抚平米底(位于今伊朗),征服埃及 |
阿淑尔巴尼帕二世 | 攻陷底比斯,侵占埃及,三入苏萨,摧毁埃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和唐朝佛学使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但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
——摘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认为,国民性的改造归根到底是革除旧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建立新的与共和制度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其根本之点就在于重视“人的价值”、树立“独立人格”。为此,他们喊出个性主义、科学民主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批判“吃人礼教”,提出要“以科学和人权并重”。中国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实现了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一 受民族独立浪潮冲击,1959年,新加坡在英联邦范围内实行自治,1963年,成为马来西亚联邦内的一个州,1965年8月,退出马来西亚联邦,建立了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独立后的新加坡是一个具有明显移民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
材料二 全世界的国际移民(外籍人口)由1965年的7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其间年增长率达1.9%,然而他们的分布在地区间很不平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在发达国家接受高等教育,并留在发达国家工作。1990年发达地区国际迁移人口占其总人口的4.5%,发展中地区为1.6%。国际迁移对人口增长有着重大影响。1990年发达地区的人口增长中,有45%来自国际净迁入,而国际迁移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下降了3%。
——摘编自邬沧萍陈卫《世纪之交的全球人口问题》等
材料一 人类社会从来不是完全孤立的,不同地区的农耕文明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都表现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从居鲁士立国开始,通过对外扩张,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不仅有自身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在帝国东部,征服印度的犍陀罗,获得了东方民族的信息。在帝国西部,征服吕底亚,与希腊人有了接触,他们的工匠吸收了吕底亚的艺术特色,商人学会了铸造钱币。公元前4世纪晚期,伴随着亚历山大的征服、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世界的形成,推进了从中亚、印度到东地中海、欧洲之间古老诸文明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往来。
——摘自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材料二 亚欧大陆以培育小麦为主的农耕中心,最先出现在西南亚的美索不达米亚,以后向东西扩展,远及欧洲、北非、中亚以及南亚的印度河流域。……随着阶级社会生产的发展……形成统一王国以及疆域更加辽阔的帝国。……也就是古代农耕地区闭塞状态突破面的逐步扩大。……各民族、各地区之间闭塞状态发生有世界意义的突破,始于资本主义在亚欧大陆西北角登上历史舞台之际,始于15、16世纪东西方之间,新旧大陆之间跨越海洋航路的开辟。在经济上,这一时期,欧洲人将他们的贸易活动实际上扩展到世界各地,不过,他们还不能开发那些巨大的大陆块的内地。虽然洲际贸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贸易量仍远远低于以后世纪中所达到的数量。”
——吴于廑《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前言
弦歌不断——千年书院
唐末五代智漩等僧人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因袭增拓”而成岳麓书院。南宋初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大批当世的经世之才。朱熹自福建专程来访,并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其时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
元明时期,历经多次劫难,都得以修复,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培养了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杨昌济乃至毛泽东等大批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延续其千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千年学府”。
今日岳麓书院,既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湖南大学人文学科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的基地,更是整个长沙市的文化窗口和文化名片。
——摘编自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简介》
结合所学知识,以“千年学府”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