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高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8-01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2分,8题,共16分)
  • 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女也不(高兴)       ②士之耽兮,犹可也(摆脱)  ③总角之(快乐)

    ④日月忽其不兮(久留) ⑤謇朝谇而夕(替换)        ⑥有神护者(等到)

    ⑦始还家门(出嫁)     ⑧否如天地(好运气)        ⑨钱三百万(携带)

    ⑩多后世人(告诉)     ⑪可以横绝峨眉巅(飞越)       ⑫两朝开老臣心(成功)

    A . ①②⑤⑨⑩ B . ①⑤⑥⑨⑫ C . ③⑤⑧⑨⑪ D . ④⑤⑥⑧⑫
  • 2.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况臣孤苦,犹蒙育           愿陛下愍愚诚 B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契      固知死生为虚诞 C . 其培欲平,其土欲           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D . 所以游目骋怀          此世所以不传也
  • 3.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无期功强近之亲②臣具以表垣墙周庭④客逾庖而

    ⑤群毕至⑥彭殇为妄作⑦虽大风浪不能也⑧事不

    A . 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B . ①⑧/②/③⑦/④/⑤⑥ C . ①③/②⑦/④/⑤⑥/⑧ D . ①⑧/②⑦/③④/⑤/⑥
  • 4.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 悦亲戚之情话 B .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C . 窈窕以寻壑 D .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 5.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有相同释义的一项是(   )
    A .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       ②桑未落,其叶沃若     ③顷 , 持一象笏至 B . ①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   ②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③后六年,吾妻死 C . ①犹不能不之兴怀       ②臣险衅,夙遭闵凶     ③又申之揽茝 D . ①州司临门,急星火     ②遂见用小邑           ③又杂植兰桂竹木
  • 6.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③高余冠之岌岌兮   ④为仲卿母所遣

    ⑤其制稍异于前     ⑥则告诉不许         ⑦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⑧悟言一室之内

    ⑨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⑩故不我若也  ⑪石之铿然有声者  ⑫乐夫天命复奚疑

    A . ①⑩⑫/②/③⑨⑪/④⑥/⑤⑦⑧ B . ①⑩/②⑨⑫/③⑪/④⑥/⑤/⑦⑧ C . ①⑩/②/③⑨⑪/④⑥⑫/⑤⑦⑧ D . ①⑩⑫/②/③⑨⑪/④⑥/⑤/⑦⑧
  • 7.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选项中对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合指阴阳家以月建与日辰的地支相合为吉日,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 B . 暮春指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季春。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 C . 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即“期服”“功服”。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按关系亲疏分大功和小功,指关系比较远的亲属。 D .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常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志”就是此意。
  • 8.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下列对课本中文学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种树郭橐驼传》中“字而幼童”的“而”与《孔雀东南飞》中“渠会永无缘”的“渠”同为第二人称。 B . 《陈情表》语言表达切合身份,恭敬而得体,其中“伏惟”“蒙”“谨”等词语均能表达“恭敬之意”。 C . 古代散文中,有的格局谨严而不乏情采,有的潇洒随性而自有法度,《石钟山记》可谓前一类文章的典范。 D . 汉代设置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被称为“秀才”,晋时仍保留此制,《陈情表》中“秀才”与科举考试的“秀才”相同。
二、现代文阅读(20分)
  • 9.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

    材料二: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

    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 B . 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 C . 《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 . 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决办法——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 . 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 C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 D . 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
    3. (3) 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 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B . 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C . 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D . 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 10.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现代文阅读II

    火光在前(节选)

    刘白羽

    我们命令你们:奋勇前进……

    毛主席、朱总司令1949年4月21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夜间十一点钟,云散月出,江上闪着白光。

    在港汊的芦苇丛中,指导员李春合作最后一次火线上的动员:

    “我们上船要快!坐船要稳!登岸要猛!只有前进没有后退——同志们!最后消灭敌人的时候到了!”

    他的一字一句燃起每个战士心中的火焰,王春也暗自下着决心。

    时间到了,他们由芦苇丛中看见连长闪动着发白的衣服,赶紧跟上去。小河汊静而发白,蚊虫在低湿之地,像一团团烟雾,滚来滚去,粘在人脸上刺疼着。师长陈兴才和政治委员梁宾出现了,空气立刻严肃起来,他们下了渡江的号令。王春记得从1947年四平担任突击任务以来,师首长是第一次亲自到突击连来。他听见连长和指导员果决地说:“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那声音就好像从他王春心里发出一样。他们敬礼了,转过身了,命令各排按已经编排的序列登船。

    上船时,机枪射手李风桐刚刚在芦苇丛中还倒在地下打摆子,浑身哆嗦成一团,牙又碰得嗒嗒响,现在一听连长命令,一下跳起来,额头上汗珠淋漓,王春觉得不能让一个病人在前面、就拉着李凤桐的胳膊,说:“老李,你是射手,要打先打坏我。”自己就跨上船,船在脚下剧烈地摇摆着,他就一直扑向船头。

    船已悄悄拢齐,摆开了一条线向江南前进了。这时,月光不断在波涛上闪亮。

    船渐渐行远,听不见船桨划水声了。这时将近午夜,月亮更以无比清辉直临高空。现在时间过得是这样慢,江北岸各营各连的船只都等在岸边,被江水轻轻地簸动着。船上、岸上千万人的眼睛,在这同一时间都向着这天险长江遥望,等候这六只木船创造英雄的奇迹。

    六只船拉成一条线,正与江心汹涌急流和陡然而来的江风搏战。船像跷跷板一样,一下这头升上去,一下那头升上去……浪花就向上跳,拂卷过人们头顶,水永远像雾一样包围着他们,战士们紧紧拉着手,谁也不动一动。船似乎停止不前了,只在江心急流上荡来荡去,对面那儿团红火光忽高忽低。……突然,有一只船抛开其余的船,前进了,前进了,然后一只,又一只,每只船挣扎着穿过了波浪。江岸的火光愈来愈矗立、鲜明,船上的人清楚地看见那跳荡的火焰和激烈吹动的浓烟,甚至敌军士兵走来走去的幢幢黑影。战士的心都紧张起来,肌肉都坚硬作一团,到了最危险的地方了,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距离在可怕地缩短:五百米,四百米,现在只有三百米远了……

    突然,火光熄灭了。骤然间,船上的人就如同脱得赤条条地站在众人面前,月色是那样可怕地明亮。

    机关枪一片流火似的从岸上朝江面上扫,就如同红热的熔铁倒出来,千万火星跳起,迸落。小船在火网下就像在熔液中翻滚的黑铁片。西侧敌人主要炮兵阵地也盲目发炮了,轰隆轰隆响着,那唏唏的吓人的巨型炮弹拖着一条条长尾巴似的叫啸。江水上映出各种火光,子弹“嗤嗤”地打在船帮上、打在船舱里。

    担任突击任务的第一船,冒着弹雨前进。突然第二船的长胡子老水手中了子弹,船失去掌握,立刻可怕地倾斜着在急流中间乱转起来,这是千钧一发的一刻。突然间所有的人听到从第三船上发出高叫的声音:

    “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呀!”

    这是指导员李春合的声音,仿佛这声音可以改变一切客观情况。在急流中乱转,眼看要打翻的船上,战士们奋力划动手中木桨。那个长胡须的老水手,从人脚底下爬出来,月光照着他满脸黑糊糊的血迹,他一扑就扑在舵把上,把整个疼得震动的身子压在舵把上,跟那汹涌有力的江流奋战。这船于是又冲了出来,在弹火纷飞下前进。

    第三船在十七米远的距离,给一颗六0炮弹打中了,左舷上急速地冲进水来,没等人们做任何动作,第二颗炮弹又把船尾打得粉碎,船可怕地向急流里沉下去。炮弹爆炸时,每个战士都给碎片打伤了。指导员李春合猛喊:“同志们,浮也浮上岸去!”他首先跳进江,他们在汉水练习渡江,都学过游水,他拼命挥动两手两脚,打着浪花,向前浮了几步。拨转头一看,大部分带伤的勇士们都跟在他后面浮着。

    李春合用了极大力量,三四次,才抓到扑浅岸边的一只木船,他伸起上半身,在火光下忽然看见那船舱里仰卧着一个人,正是那长着长胡子的,今早黎明时分自动带了六只木船来的老水手,现在他死了。他的表情是那样安详而庄严,火光像树影一样在他脸上突突跳着,他一只手长长地挂在船边,浸在水里。在这很短促的几秒钟里,一连串七颗光华灿烂的照明弹升上天空,闪着惊人的白光,通知全军偷袭天险长江成功了。

    突击连首先占领了滩头阵地。二十分钟后,六0炮、迫击炮,开始从这里掩护步兵,一举冲上乱石岩高地。从十二点钟到黎明,他们正面打下敌人非常凶猛的三次反击,同时七连就急急沿江涉水,出奇制胜,一下冲向敌人江防工事中主要炮兵阵地,封锁敌人南退过江的通道。敌人已落到口袋里了。

    清晨,太阳出现,一层鲜艳的红光反映在江水上、岸上、树上。梁宾向夜来激战过的山岗上走去。那里有无数爆炸出来的洞穴,蜿蜒的战壕里外堆着敌兵尸体,……他看见一个自己的勇士和一个敌人紧紧抱在一起牺牲了,看样子他们经过了激烈的赤手搏斗。牺牲者身边遗留下一支步枪,枪上的刺刀已折断,沾着斑斑血渍。他弯下身拿起半截刺刀,昂着头继续向前走,朝群山掩映的、闪着阳光的远处走去。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几处语言描写,都采用短句,且频繁使用感叹号,或表现人物紧张、激越的情绪,或表达人物果断、肯定的语气。 B . “月光下早就该被发现了,但岸上一丝动静没有”,表现敌军在一片安静中麻痹大意,未能察觉我方船只趁着夜色渡江。 C . 标题中的“火光”既指江面上蔓延的战火,预示渡江战役的艰险,也象征着生命之光、革命之光和胜利之光。 D . 倒数第二段写战斗接近尾声,具体叙写了红军以势如破竹的攻势,有策略、有步骤地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2. (2) 关于文中“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有关长胡须老水手的情节,既体现了战斗的惨烈,也表现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B . 小说反复强调老水手留着长胡须的外貌特征,突出他在群体形象中的独特性,引起读者对他的关注。 C . 小说浓墨重彩地描写长胡须老水手,因为他是这场战役最终取得渡江胜利的关键性人物。 D . 小说塑造长胡须老水手这一形象,表明军民团结,人民军队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3. (3) 小说是虚构的,新闻是写实的。战地记者刘白羽笔下的渡江战役,既呈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又不失“书写的浪漫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4. (4) 本文与孙犁的《荷花淀》都有战斗场面的描写,请比较二者的不同。
三、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11.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修不幸,生四岁而孤。太夫人守节自誓;居穷,自力于衣食,以以教俾至于成人。太夫人告之曰:“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毋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垄之植以庇而为生。吾何恃而能自守邪?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吾之始归也,汝父免于母丧方逾年,岁时祭礼,则必然涕泣曰:‘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间御酒食,则又涕泣曰:‘昔常不足,而今有余,其何及也!’吾始一二见之,以为新免于丧适然耳。既而其后常然,至其终身,未尝不然。吾虽不及事姑,而以此知汝父之能养也。汝父为吏,常夜烛治官书,屡废而叹。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别求而有得邪?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呜呼!其心厚于仁者邪!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吾丕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修泣而志之,不敢忘。

    太夫人自其家少微时,治其家以俭约,其后常不使过之,曰:“吾儿不能苟合于世。俭薄,所以居患难也。”其后修贬夷陵,太夫人言笑自若,曰:“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

    (节选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文本二:

    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 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笃于朋友,生则振掖之,死则调护其家。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布衣【A】屏处【B】未为【C】人知【D】修【E】即游【F】其声誉【G】谓必显于世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以长以教俾至于成人”与“少长咸集”(《兰亭集序》)两句中的“长”字含义不同。 B . “俭薄,所以居患难也”与“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C . “放逐流离,至于再三”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两句中的“至于”含义相同。 D .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与“才能不及中人”(《过秦论》)两句中的“不及”含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欧阳修的父亲慷慨好客,乐于助人;而欧阳修主动提掖后进,在友人死后仍继续帮扶其家。父子皆是仁义厚道之人。 B . 欧阳修的父亲连夜审理案卷,不愿因错判枉杀而遭人怨恨;欧阳修对于政事不敢稍有疏忽。父子两人皆能尽忠职守。 C . 欧阳修的父亲没有为后代留下房屋、土地等赖以为生的物质财富,但他崇高的道德风范是对欧阳修影响深远的精神遗产。 D . 欧阳修的母亲有着坚定的意志,守节不移并以俭约治家,身居贫贱仍处之泰然。欧阳修刚毅勇敢的性格有其母的影子。
    4. (4) 翻译

      ①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居于家,无所矜饰,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邪!

      ②将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5. (5) 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曾评注此文:“公虽不见其父,而自贤母口中述之,则崇公栩栩如生。”根据文意,说说欧阳修的父亲(崇公)是个怎样的人。请用四字词语分条概括。
  • 12.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古代诗歌阅读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1. (1)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潘阆到杭州亲眼看到了涨潮的壮观宏伟,以至于今后的日子里多次梦见涨潮的情形。这首《酒泉子》的小词,就是他回忆观潮盛况而作。 B . 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 C . 下片开头两句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弄潮情景,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 D . 结尾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钱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2. (2) 柳永《望海潮》中也曾写到钱塘江的胜景,“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这两句和《望海潮》中描写钱塘江水的诗句相比,表现手法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 13.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2. (2) 屈原《离骚》中“”两句,揭露了当时庸人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以迎合讨好为法度的恶劣行径。
    3. (3) 《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意趣迥异。柳永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姜夔用“ ”一句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草木的荒凉景象。
    4. (4) 《陈情表》中李密用“”两句希望晋武帝的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5. (5) 《庄子》中写到死生是人生大事,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6. (6) 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旧南阁子修葺后环境变美,人在阁中既可以畅读藏书,“”;也可以静默端坐,感受“”的清静意境。
四、语言表达运用(16分)
  • 14.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虽(   ①   ),但少有人看浓妆淡抹的山色空蒙。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我虽未到过劳山,但读《聊斋志异》,对它早已(   ②   )。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

    青岛不产水果,但作为山东半岛许多名产的集散地。各种水果比比皆是。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口感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

    (选自梁实秋《忆青岛》,有删改)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上”与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谁都不知道那个见义勇为的人哪去了。 B .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思想一定要高度重视。 C . 鲁迅先生的《祝福》首发在《东方杂志》 D . “平去入”的变化或许是受到了某读音的影响。
    3. (3) 文学作品中,标点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文中第一段画横线处使用了逗号,请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 15.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Ⅱ

    近日,“吸氧比喝咖啡还提神”的话题引发热议。事实上,吸氧是针对缺氧这一病理现象采取的一种医疗措施,没有科学依据表明健康人能通过吸氧获益。一般情况下,在平原地区,正常人呼吸空气时的血氧饱和度在96%-98%,若无氧利用障碍,此时所摄入的氧完全可用于提供人体活动所需能量。当进行运动和脑力劳动时,____,机体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的方式来增加氧气摄入。因此,____,之所以产生错误认识可能是源于吸氧在一部分人群中的安慰剂效应。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的氧,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一方面,____,肺泡内所含的氮气被大量除去,氧分压迅速升高,当肺泡内的氧气被吸收入血时,肺泡内没有充足的气体,会降低肺泡通气量和加重缺氧。而且,肺部长时间处于高氧状态,最终可能会损害肺实质细胞。另一方面,长期吸入高浓度氧会造成神经毒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抽搐、癫痫发作、眼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形成、视网膜局部缺血和失明为主。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五、写作(60分)
  • 16. (2024高二下·高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热辣滚烫》里极度肥胖的杜乐莹一直想要赢一次,在不懈的奋斗之后还是在拳击场上被人打败了。但她减肥成功了,她打完了整场比赛,她认为自己“已经赢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