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07-15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中国的大多数乡村,春节一过,绝大多数青壮年纷纷背上简单的行囊,踏上远赴他乡打工谋生的行程。平常惟有老幼留守家园。据田野调查统计,山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外出打工者的人数一般在户均1.5至2人之间。

    在农村大量劳动力离土离乡之后,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是否还在运作?我试图以“无主体熟人社会”这一概念,描述并解释中国农村空心化之后的社会生活。之所以把青壮年大量离土离乡后的农村社区称为“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因为青壮年乃农村社区里最为活跃的成员,是家庭的顶梁柱,是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者以及利益冲突的当事人。大量青壮年在农村社区的长期不“在场”,构成了农村社会主体的失陷。

    “无主体熟人社会”具有哪些不同于“熟人社会”的特征?

    首先,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有赖于道德舆论压力。舆论压力的形成,又有赖于一定数量的生活共同体成员与口头传播中的舆论放大效应,只有“一传十,十传百”,才会产生“唾沫淹死人”的舆论效应。如果舆论的传播仅仅“一”止于“十”或者无人可传播,当事人则可能将舆论视为“耳边风”,乃至胆大妄为,“如入无人之境”。

    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农村社会的主体成员大量缺席,自然村落范围的道德舆论便难以形成“千夫所指”“万人共斥”的“同仇敌忾”式的压力。人行为的“道德”含量总是与其所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而道德舆论压力又与舆论传播者的数量成正比。

    其次,说“行为的‘道德’含量与行为主体面临的道德舆论压力成正比”,其所预设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是要“面子”的。可以说,“熟人社会”里的人群越是众多,一个有“面子”的人所缔结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就越是宽广,“面子”就越是具有扩张和增值的能力。在熟人社会里,你敬我一分,我敬你两分,大家无非图个“面子”。给别人“面子”,事实上也是对别人抱有“回报”的期待。但在“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由于构成社会主体的中青年大量地长期不在村,农村社区成员锐减,“面子”的效能难以扩展,其“含金量”明显偏低。因此鼓励了只顾眼前利益的“不要脸”的“一锤子买卖”。目前中国乡村出现大量纠纷(如宅基地和水利纠纷)的深层原因,都可以从“无主体熟人社会”的行为逻辑中得到部分解释。

    第三,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无主体熟人社会”里的社会边界是流动而模糊的,青年人已经与外部世界建立了各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朋友”网络。少数在外闯荡而终有所获的村人,他们根据人生成功程度的高低,来确定“家”的所在,挣够50万元者把“家”安在大城市,挣够20万元者把“家”安在县城,而挣够10万元者也要把“家”迁到距真正的家乡仅一步之遥的镇区中心所在地。这些幸运者已在乡村之外的世界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已没有必要回到原先狭小的熟人社会里去争得“面子”,赢取荣光,所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这样,乡村社区的社会资本开始外向运作,难以在社区内累积,本土的民间权威日渐没落。

    此外,在正常的熟人社会里,由于每个家庭的主事者在村,加上民间权威的作用,纠纷往往得到及时化解,所谓“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伴随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家庭生命的周期性以及乡村节庆的周期性,打工者总是周期性地离乡与返乡,如一群候鸟,穿梭于城乡之间。在乡村“主体”不在村的情况下,在村的家人之间发生的摩擦往往日积月累,等待“男人”返乡时解决。还有,在外打工的村人之间发生矛盾,也往往在年底时带回家乡,由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第三者来调解。这是典型的“年终算总账”。

    (摘编自吴重庆《从“熟人社会”到“无主体熟人社会”》)

    1. (1) 下列关于熟人社会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熟人社会里,乡民们活动区域相对封闭,人与人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互相熟悉,日渐亲密。 B . 在各自孤立的社会圈子里,乡民们有尊重礼俗的意识,他们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保持着自由。 C . 在熟悉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相互信任,生活中他们并不重视契约,而重视那些熟悉的规矩。 D . 青壮年远离家乡导致的道德舆论压力减小,是熟人社会面子的“含金量”降低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相对陌生,无法以熟人社会的“礼俗”约束彼此,因而法律保障的出现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B . 大多数乡村,青壮年远赴他乡打工谋生,乡村虽然还是聚居社区,邻里依然还是熟人,但已经异于传统的“熟人社会”。 C . 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导致熟人社会的有效人际关系网络狭窄,“面子”效能也随之降低,熟人社会的纠纷现象也随之而来。 D . 乡村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过程中,建立了新的“朋友”网络,感受到了新朋友网络的价值,因此他们对回到熟人社会争“面子”兴趣不大。
    3.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以熟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其用意是为了突出当代社会法律比规矩更为重要。 B . 材料二以并列的结构论述了“无主体熟人社会”的具体特征,条理清楚,分析透彻。 C . 费孝通借用《论语》中的只言片语使读者清晰的认识到“习”是“熟人社会”的基础条件。 D . “无主体熟人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是作者对“熟人社会”退出历史舞台的挽歌。
    4. (4) 下列俗语中,不能反映熟人社会的道德舆论压力的是(    )
      A . 一个篱笆三个桩 B . 兔子不吃窝边草 C . 树活皮,人活脸 D . 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5. (5) 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无主体熟人社会”的特征。
  • 2. 现代文阅读Ⅱ

    风水

    黄大刚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吏部奏请朝廷,授任吴缵姬为江西省广信府铅山县知县。

    吴缵姬对当官兴趣不大,倒是喜欢读书。他天赋聪颖,博览群书。论学识,熟知的无不竖大拇指,也有人不以为然:“厉害在哪儿?中了什么功名,说来听听。”坚信吴缵姬厉害的人受了侮辱般,怂恿吴缵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两次,一次在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中了举人;另一次在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登乾隆庚辰恩科毕沅榜,殿试二甲名列第二。那一拨进士都春风得意地走马当官去了,只有吴缵姬不想出仕。吴缵姬觉得这下可以安安静静地读书、教书了,便回到海南出任琼台书院掌教(即今学校校长)。

    朝廷的任命让吴缵姬意外、为难,但君命不二,他只得收拾书籍衣物,晓行夜宿赴任。

    一进入铅山县境,一股荒凉的气息勒裹得吴缵姬胸闷气短。所到之处,田地荒废,村庄破败,行人稀少。进了城,人气倒是有了,可满街的乞丐,扶老携幼,肌瘦骨立,蜷缩在店门前或墙根下。

    “老爷,行行好,给点儿吃的,俺孙女快饿死了。”一位老妪佝偻着腰,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把一个破了边的脏碗伸到了他面前。吴缵姬细看小女孩,小女孩瘦得皮包骨头,身体软绵绵的,似乎连睁眼的气力也没有了。吴缵姬让书童把袋子里的包子拿出来,周边的乞丐见了,蜂拥上来,一抢而空。

    吴缵姬又气又无奈,还好县衙在望。

    晚饭出乎意料地丰盛,师爷特地邀请了当地几位有头脸的乡绅,为吴缵姬接风洗尘。

    “大人,都是小人的不是,没有带人去接您。”师爷边给吴缵姬斟酒边自责道。

    “大人辛苦了,请尝尝本县有名的灯盏馃。”乡绅频频举杯敬酒,举箸劝菜。

    想到路上所遇,吴缵姬没有一点儿胃口。“本县最近是否遭遇了灾荒?”

    “哪有什么灾荒,大人尽管放心喝酒。”一肥头大耳的乡绅举起了酒杯。

    “为何路上有那么多饥民?”吴缵姬把脸转向师爷。

    “回大人,今年天旱少雨;加上没水灌田,庄稼颗粒无收啊!”师爷摇头。

    吴缵姬心里像灌了铅,沉甸甸的,接风宴便草草散了。

    第二天,吴缵姬让师爷带着去田野查看,站在田埂上,一眼望去,平展展的田地干裂如龟纹,连杂草也枯萎发黄。

    “多好的田地呀!”吴缵姬叹了口气。

    “这田地肥沃,以前是闻名的鱼米之乡,乡民出产的粮稻吃不完,还卖给商贩,换得银两。但靠天吃饭,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师爷附和道。

    水,只要有水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吴缵姬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在屋里困兽似的转圈儿,脑袋想得快爆炸了,还是没有一点儿头绪。

    “大人,抓到一个偷引南濠水的盗贼。”捕头禀报。

    “南濠水?”吴缵姬头脑一时拐不过弯儿来。

    “大人,小民无意冒犯,地里的庄稼实在旱得没了法子,小民才……请大人饶小民这一回,小民再也不敢了。”庄稼汉连连磕头。

    “南濠水在哪儿?你速速带本官去。”吴缵姬欢喜得连轿子也不坐,跟着庄稼汉就出了门。

    目光一与波光潋滟的南濠水相遇,吴缵姬如见到聚宝盆般兴奋。南濠水顺着地势本可以奔流而下,却被人拦起堤坝。

    “这是怎么回事?”吴缵姬脸露怒色。

    “回大人,这是前任知县赵大人派人堵塞的,风水先生说,南濠水方位上冲县衙,不拦住会伤及县太爷……”师爷颤着声为自己解脱。

    “什么风水?你们这不是拿百姓的生死胡闹吗?”

    “大人,风水这东西,宁可信其有,胜过信其无。”师爷劝道。

    “那,我问你,赵知县这样搞,升官了吗?”

    师爷哑了口,赵知县因治下民不聊生,被贬到了边远的地方。

    “赵知县糊涂,你们也跟着糊涂。你们这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这样的官,我没脸皮当!”吴缵姬越说越气愤。

    “马上开了南濠水。”吴缵姬稳了稳情绪,吩咐道。

    “大人,要不要请个先生挑个日子再动土?”师爷迟疑道。

    “本官就在这儿看着你们开。”吴缵姬板着脸说。

    清清的南濠水欢快地奔向了干渴的百顷良田。田地又恢复了生机,瓜果飘香,稻浪滚滚,城里没了乞丐的踪影,夕阳下,村庄炊烟袅袅。

    解决了百姓吃饭问题,吴缵姬又捐俸重修鹅湖书院,并撰写了《修铅山县文庙序》,以文兴邑。

    一日,吴缵姬听到衙门外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衙役进来报,说有一伙乡民抬着一块大石头,欲立于县衙大门东北角。吴缵姬诧异,步出门外,那块巨石闯进眼里来。他说:“你们这是……”一位乡民顾不得擦去脸上的热汗,长揖道:“大人为了我们开了南濠水,我们可不能让风水伤害到大人。大伙儿合计,凑钱买来泰山石,我们请风水先生看过了,立于东北角,可保大人健康平安。”

    泰山石立了起来,吴缵姬每次路过时,都要好好看上几眼,时刻提醒自己: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7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缵姬虽不想做官,但看到铅山县境内凄惨的景象时还是被无作为的官员气得胸闷气短。 B . 吴缵姬又气又无奈,是因为周围的乞丐蜂拥而上,一下就把书童从袋子里拿出的包子抢光。 C . 师爷的介绍,让吴缵姬知县了解了铅山县状况的前后变化,推动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D . 作者以乡民凑钱买来泰山石,请风水先生看准位置保平安结尾,讽刺了百姓的迷信思想。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的细节描写十分传神,如对老妪抱着小女孩乞讨样子的描写形象地展现了铅山县境百姓生活的艰难。 B . 文中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师爷对吴缵姬说的话,体现出他不敢担责的形象,是民不聊生的主要担责人。 C . 文章善用修辞,如比喻句“田地干裂如龟纹”,拟人句“南濠水欢快地奔向良田”等,使文章更加生动。 D . 接风宴上没有胃口、开南濠水以及重修鹅湖书院等情节,体现了吴缵姬作为当地知县的责任与担当。
    3. (3) 全篇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突出小说的主题。请任选两处内容分析其效果。
    4. (4) 文章以“民心才是最好的风水”作为结尾,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 , 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 , 从而誉之,谓之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节选自《墨子·非攻》)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出三处不给分。

      情不知A其不义也B故书其言C以遗后世D若知其E不义也F夫奚说G书其不义H以遗后世哉。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固,译为“坚决”,与《促织》中“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的“固”意思相同。 B . 寇,译为“入侵”,与《谏逐客书》中“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的“寇”意思不同。 C . 以,译为“按照”,与《鸿门宴》中“私见张良,具事以告”的“以”意思不同。 D . 非,译为“不是”,表示否定,与现代汉语中的“明辨是非”的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输》中,墨子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楚国拜见公输盘,表现了墨子坚持不懈的精神。 B . 《公输》中,墨子巧妙用“智”“仁”“忠”“强”“知类”等概念层层递进说服公输盘,体现他卓越的论辩艺术。 C . 《公输》中,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成功消除楚王想要攻城和杀掉自己的想法,最终使楚王放弃攻宋计划。 D . 《非攻》中,墨子以黑白甘苦作比,批判一些人“杀少谓之不义,杀多谓之义”的看法,展现了义与不义之辨。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②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5. (5)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君王如何做才能做到“非攻”。
  • 4. 古代诗歌阅读

    古风(其四十七)

    李白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注释:龙火:星名,即大火星,古人根据大火星的位置移动来判定寒暑的变迁。龙火飞,大火星从南向西移动,指秋天来临。

    1.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认为桃花在东园开放,最早沐浴在阳光中,这本是先天地理条件使之然的。 B . 诗人用“偶蒙”一词,颇有深意,表示肯定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C . 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对开放的桃花展开了思考,担忧美丽的外表下没有内在的果实。 D . 诗人描述桃花的“零落早相失”,与杜甫的“轻薄桃花逐水流”有异曲同工之处。
    2. (2) 本诗最后两句,提到了“南山松”,你觉得突兀吗?作者这么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面对国家受到“”的军事以及灾荒的困境,能够勇敢承担责任,最后使得百姓有勇而知礼。
    2. (2) 《短歌行》中曹操借《诗经》中的典故表达对贤才到来热情欢迎的诗句是“”。
    3. (3) 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许多情思。古诗词中经常使用杜鹃意象,来表现孤独、悲苦、哀伤、乡愁等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酷暑炎热的季节,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纳凉呢?多数百姓还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走进山川河流,听泉间流水,融入绿树翠竹之中,吟诗绘画,心静自然凉。其纳凉方式不仅环保低碳,而且是情趣盎然,充满着____。如唐寅的《石林消夏图》、文徵明《纳凉图》等都是借助大自然的环境,平心静气,驱除烦热。宋人的《槐荫消夏图》和《柳荫高士图》都是在树荫下,仰卧在凉榻上,或坐于凉席上,什么都不做,____;或慵懒地眼观手中书卷,阅读休闲;或喝几杯酒,打发夏日的酷热,养神、阅读、娱乐皆惬意。

    宋代宫廷画家苏汉臣的《荷塘消夏图》描绘了在荷塘边纳凉的美女。画中的荷塘碧水涟漪,①荷叶田田,芙蓉怒放,红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②;岸边垂柳依依,枝条拂弄水面,亭台耸立,锦檐绣甍,雕栏玉砌,景色宜人。两位仕女衣着素雅,凭栏观荷,一边乘凉,一边感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荷花品格。③一阵阵热风经过荷塘从水面吹来,顿时变得十分凉爽,并且伴着荷香,令人____。在酷暑难熬之日,到荷塘边既能纳凉,能观荷④。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又”与文中加点的“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今天是三伏天的第一天,又是中午的时间,所以即使不动也出汗。 B . 著名的五四运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 C . 在航天航空事业上,2024年我国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D . 我又不是什么生疏的客人,你就不用显得那么的拘谨客气了。
    3. (3) “荷深水风阔,雨过清香发”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 7. 语言文字运用Ⅱ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滩,____。至于说到与人类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____。例如有些红蚂蚁专门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是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螟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____,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影响等进行研究。

    1. (1) 请用五个关键词概括所选文段的主要内容。
    2. (2)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立身特别注重“己”“人”关系。《论语》中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说法,《中庸》也说:“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大意都是君子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小人则专在他人身上做文章,“己”与“人”界域分明。但《论语》又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认为“己”和“人”应是一体的,紧密相连。

    在如今的时代,如何安身立命,“己”与“人”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上述材料能给你什么样的思考与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