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

更新时间:2024-06-28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 1. (2024七下·忻城月考) 灭掉陈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一局面”的是( )
    A . 隋朝 B . 唐朝 C . 元朝 D . 北宋
  • 2. (2024七下·泗阳期末)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 发挥了农业灌溉作用 B . 起到防洪减灾作用 C . 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 . 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 3. (2024七下·松原期末) 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

    A . 提倡节俭 B . 爱民如子 C . 善于纳谏 D . 勤于政事
  • 4. (2024七下·忻城月考) 下图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趋势图》。图中②处出现的我国古代盛世局面是( )

    A . 文景之治 B . 开皇之治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5.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唐诗的文学价值与史学价值并举,下列诗句中蕴含唐朝民族交融信息的是( )
    A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B .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 C .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D .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 6.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史料的选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列史料可作为研究唐朝与中亚、印度之间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全唐诗》 B . 《大唐西域记》 C . 《史记》 D . 《西游记》
  • 7.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学会区分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必备能力。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观点是对史实的认识或评价。下列四个选项中,属于观点的是( )
    A . 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B . 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出身 C . 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了政权 D .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 8.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宋朝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路,“路”是当时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在“路”设立多个互不统属的机构,如转运使等,他们掌管财政等事务,共同治理州县。这种管理方式( )
    A . 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 . 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C . 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 . 强化了宋朝的中央集权
  • 9. (2024七下·忻城月考) 下图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示意图,其中阴影部分对应的政权是由哪一支少数民族建立的( )

    A . 契丹族 B . 党项族 C . 女真族 D . 吐蕃族
  • 10.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
    A . 泉州 B . 明州 C . 景德镇 D . 广州
  • 11.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宋史》记载:“蜀用铁钱,民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设法书纸代钱”指的是北宋的( )
    A . 五铢钱 B . 交子 C . 会子 D . 开元通宝
  • 12. (2024七下·防城期中) “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 . 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 . 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 . 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 . 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 13. (2024七下·平房期末) 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 . 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 .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 14. (2024七下·忻城月考) 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马英九一行,双方在会上再次重申“台湾自古以来都是中国的领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是两岸推进统一的基础”。下列史实最能证明“台湾自古以来都是属于中国”的是( )
    A .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 B . 元朝在台湾设立澎湖巡检司 C . 宣政院的设立 D . 安西都护府的设立
  • 15. (2024七下·曲靖期末) 从早晨开始,百姓穿上新衣,往来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摆设食物、日用品……开设舞场、歌馆,车马交驰,热闹异常。这一场景出现于宋代传统节日中的(   )
    A . 春节 B . 端午节 C . 中秋节 D . 重阳节
  • 16. (2024七下·忻城月考) 明代学者黄宗羲评论明代科举制度,认为举子们追求应试的学问,“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剿袭之中”,而有关兵、农、礼、乐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实用书籍,却“荡为荒烟野草”。黄宗羲的评论旨在( )
    A . 强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 B . 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 C . 呼吁政府刊刻实用书籍 D . 要求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
  • 17. (2024七下·忻城月考) 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
    A . 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 . 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 . 西北地区遭受侵略 D . 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 18. (2024七下·忻城月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里程碑。16世纪中期,强行把澳门带离祖国怀抱的西方国家是( )
    A . 英国 B . 西班牙 C . 葡萄牙 D . 法国
  • 19. (2024七下·忻城月考) 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 . 兼容并包 B . 浩如烟海 C . 多元一体 D . 源远流长
  • 20.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中,“蒋干盗书”“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故事脍炙人口,但这些故事不见于史书记载。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史书 B . 史书没有记载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 C . 《三国演义》所记述的内容真实可靠 D . 记载这些故事的史书已经全部失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 21. (2024七下·忻城月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制度创新】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选拔官吏的制度提供了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一中选拔官吏的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依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2. (2)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材料二中图一所示地方行政体制上有何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二所示制度的创立者及最突出的特点。

    3. (3) 【科技先进】

      材料三

      南宋持罗盘陶俑 宋代火器示意图

      请你从材料三中选取其中一项发明,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注意史论结合)

    4. (4) 【对外交往】

      材料四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

      ——杨亮《海上新“思路”》

      根据材料四,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 22.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天下以农为本,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材料一 唐朝在农业方面,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图一和图二。

      图一 图二

      写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生产工具的名称。

    2. (2) 材料二 在宋代,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江南种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两种,种植和收获的时间不同。南宋时冬麦和晚稻两熟制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复种是农业史上的重大变革,使耕地的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以至于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主要的粮食作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经济格局的什么变化?

    3. (3)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从外国传进的甘薯和玉米也在各地栽种。沿海地区的甘薯种植相当普遍,“闽广人赖以救济,其利甚大”这些作物为山地、瘠壤地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粮食总产量也因此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根据材料三,指出甘薯和玉米的传入,栽种所产生的影响。

    4. (4) 根据三则材料,比较唐朝、宋朝,明朝三个时期粮食生产发展的不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 23. (2024七下·忻城月考)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而杰出的人物推动了人类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

    史实

    评价

     A 

    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渡而双目失明,终于在第6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播中国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等。

    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郑和

    1405—1433年,率船队七下西洋。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一次也有60余艘。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毕昇

    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 B 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

    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宋应星

    编写《天工开物》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 C 百科全书”。

    李时珍

    历时27年,编写 D  , 全书约190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比前人所记载的增加37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比前人所收录的药方增加4倍。

    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1) 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填写表格中ABCD处内容。
    2. (2) 根据材料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 (3)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科学技术上毕昇和李时珍取得成功的共同主观原因。
    4. (4) 根据材料中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以“杰出人物的重要贡献”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