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4-09-26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本卷共18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 1. (2024七下·防城期中) 成语“一衣带水”出自《南史》。在出兵南下攻打陈朝前,隋文帝说:“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衣带水,不拯之乎?”随后,隋文帝于589年( )
    A . 建立隋朝 B . 统一全国 C . 三次征讨辽东 D . 开凿大运河
  • 2. (2024七下·防城期中) 《旧唐书·李密传》所述隋末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出现该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 隋炀帝的暴政 B . 隋炀帝开创进士科 C . 隋炀帝多次巡游江南―― D . 隋文帝编订户籍
  • 3.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唐太宗即位后,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即位后,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由材料可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 )
    A . 统治者合理的政策’ B . 和平稳定的环境 C . 社会经济较快发展﹒ D . 贤臣能将的辅助
  • 4. (2024七下·防城期中) 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她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武则天在人才选拔上( )
    A . 创立进士科 B . 创立殿试制度 C . 把唐诗纳入科举考试 D .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 5.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唐语林》中写道“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 “上留心理道”的“上”即皇帝唐太宗 B . “革去弊讹”是指废除九品中正制 C . “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开元盛世 D . “河清海晏”指贞观年间政治清明
  • 6. (2024七下·防城期中)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

    A . 丝织业兴盛 B . 民族交往频繁 C . 手工业发达 D . 娱乐活动丰富
  • 7. (2024七下·防城期中) 李白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而杜甫是位“苦难诗人”,其很多诗作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材料中所述两人作品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是( )
    A . 文化水平不同 B . 个人前途不同 C . 时代背景不同 D . 性格特点不同
  • 8.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唐朝时期,拔河在宫廷和民间都大受追捧,一些妇女也喜好,参与人数规模空前,竞争气氛极其浓烈。这体现出唐朝(   )
    A . 中外交流频繁 B . 社会风气开放 C . 民族政策开明 D . 文学艺术多彩
  • 9.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唐风渡鲸涛,真心鉴真情,他用生命和信仰铺就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大道,他66岁时东渡日本成功。他的目的是( )
    A . 前往天竺取经 B . 引进朝鲜音乐 C . 进口新罗物产 D . 传播中国文化
  • 10.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唐政府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断吸收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优秀文明成果,欧洲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也传入中国;亚洲、欧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国家也不断学习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进制度等传回日本。这体现了(    )
    A . 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续 B . 唐朝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C . 古代世界区域文明异彩纷呈 D .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互鉴
  • 11. (2024七下·防城期中)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诗歌中的“你”最有可能是(   )
    A . 玄奘 B . 鉴真 C . 张骞 D . 阿倍仲麻吕
  • 12.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天宝年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矛盾尖锐。公元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后来因为藩镇割据严重,政治腐败,黄巢起义爆发。材料共同反映的是( )
    A . 唐朝衰亡的原因 B . 安史之乱的经过 C . 黄巢起义的结果 D . 安史之乱的影响
  • 13. (2024七下·防城期中) 王安石变法数年间,仅河东路9州26县就治淤1.8万顷,使大量荒地变成良田;全国水利田面积大大增加,受益的灌溉民田达到3600多万亩。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 . 改变了北宋积弱的局面 B . 促进了北宋农业的发展 C . 扭转了政府的财政危机 D . 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
  • 14.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宋代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主要体现了宋代( )
    A . 商业贸易的繁荣 B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C . 行省制度的设立 D .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15. (2024七下·防城期中) “蒙古民族的历史可以说从成吉思汗开始……以相互敌对关系存在着的各个小群的游牧民,突如其来成为席卷整个亚洲,合流于军事政治的完整体之事,这全赖于成吉思汗的强有力的人格,才有可能……据此可知,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 )
    A . 建立蒙古政权,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 B . 消灭南宋政权,实现了中国大一统 C . 消灭金国西夏,形成与南宋对峙局面 D . 建立元朝政权,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 16. (2024七下·防城期中) 2023年春节,电影《满江红》锁定春节档冠军之位,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岳飞庙成为网红打卡地。岳飞,我们水远怀念!这是因为他(   )
    A . 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 . 东渡日本,传播文化 C . 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D . 远涉天竺,求取佛法
  • 17. (2024七下·防城期中)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宋与金于书面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和议签订后产生的影响是(   )
    A . 北宋与西夏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B . 北宋与辽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 . 形成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D . 形成南宋与金南北对峙的局面
  • 18. (2024七下·防城期中) 如下图为中国古代时间轴图,其中阶段④的时代特征是( )

    A . 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 .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 C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 . 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非选择题共30分
  • 19. (2024七下·防城期中) 中国历代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巩固了政权,维护了国家统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元代著名的史学评论家戈直,《贞观政要集论》

    材料三:(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改变、更换)八姓,兵革(战乱)不息,苍生涂炭,其何故也?”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非它故也,节镇(藩镇割据)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削夺其权,制(发给)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材料四:各行省的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科举制度诞生的朝代及其诞生的标志。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写出在唐太宗统治期间所出现的盛世局面名称。
    3. (3) 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三“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指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三,概括赵普认为“唐季以来,战斗不息”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指出赵普向宋太祖提出了什么建议?
    4. (4) 材料四反映了元朝时期所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指出图片中元朝为了管理西藏设置的机构。综上所述,谈谈隋唐宋元时期的治国举措为今天中国走向强大提供什么有益的经验?
  • 20. (2024七下·防城期中) 中国古代经济的的发展成就反映了时代的发展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论轻徭薄赋,亦当以唐代为最。租庸调制可谓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之中最好者,当时的农民生活宽舒安适,促成了整个社会之安定繁荣,自唐太宗贞观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历时100余年。

    一摘编自钱穆《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四:如图所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是哪位皇帝主持开凿的。说出大运河的中心并请简要分析开凿大运河带来的影响。
    2. (2)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初期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唐朝时期出现的图1和图2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变化的两点表现。简要分析农业的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
    4. (4) 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怎样的趋势?该历史现象最终完成于哪一时期?综上所述,请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献计献策。
  • 21. (2024七下·防城期中) 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材料二: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激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在元朝统一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各民族的联系空前加强。蒙元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量迁居到中原地区,中原也有大量汉人进入边疆民族地区,各民族之间长期杂居通婚,加速了民族融合。

    ——摘编自孙红梅《元朝的“天下一家”思想及其政治文化一统》

    材料四:隋唐是中国境内许多民族乘势兴起的重要发展阶段,封建社会后半期的主要少数民族,大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在强盛国力的影响和吸引下,突厥、西域各族、回纥、吐蕃、南诏、契丹、鞣羯等少数民族与隋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联系紧密。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责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太宗获得了北边各民族的尊重,被尊奉为“天可汗”。唐代疆域较以前更加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稳固,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元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各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在这一时期空前加强。元朝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简明中国史读本》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唐朝民族政策的历史作用。
    2. (2) 材料二中澶渊之盟是北宋和哪个政权签订的?依据材料二,说一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盟约的。
    3. (3) 材料三中“他采用儒家经典《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为“元”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概括元朝的统一对民族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4. (4) 阅读材料四,围绕“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这一话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