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6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隋朝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统一全国的伟业确立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隋朝统一南北的时间是(     )

    A . B . C . D .
  • 2. 题2图为西汉与隋朝京畿地区(国都及附近地区)的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朝京畿地区的变动主要是由于(   )

    题2图

    A . 科举取士制度创立 B .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 .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D .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 3. 魏征反对“法无定科,任情以轻重”,受到唐太宗的赞许。戴胄以“法者困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为理由,反对唐太宗有时以私情己见断狱,唐太宗对此予以嘉纳。这说明唐太宗(     )
    A . 虚心纳谏 B . 以民为本 C . 勤于政事 D . 选贤任能
  • 4. 据右表内容可推知唐朝的兴盛得益于( )

    人物

    措施

    唐太宗

    完善三省六部制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改革税制

    A . 皇权的平稳更替 B . 选官方式的调整 C . 制度的创新发展 D . 开放的社会风气
  • 5. 题5表为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据下表可知(     )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

    题5表

    A . 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 . 科举考试促进了阶层流动 C . 选拔人才注重诗赋等文学才能 D . 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为官
  • 6.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

    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

    唐代蜀锦缠枝宝花团窠花卉纹锦半臂

    A . 手工业水平较高 B . 民族交往频繁 C . 丝织业繁荣兴盛 D . 社会风气开放
  • 7. 晚唐《耒耜经》记载,某工具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该工具是(     )
    A . 翻车 B . 筒车 C . 秧马 D . 曲辕犁
  • 8. 岑参有诗云;“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体现唐朝(     )
    A . 军事强盛 B . 经济繁荣 C . 民族交融 D . 对外交往
  • 9. 有个同学把课本上的图片分类保存,请你帮这组图片贴一个合适的标签(     )

    A . 唐代文化繁荣 B . 唐代国家统一 C . 民族政权并立 D . 唐朝睦邻友好
  • 10. 唐代时,科举设有宾贡科以供留学生参加,宾贡进士的录取标准低于国人,留学生考中宾贡进士后,有回国任职的,也有留唐为官的。这反映了唐朝(     )
    A .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多彩的文学艺术 C . 开放的对外政策 D . 浓厚的读书风气
  • 11. 玄奘除了将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从梵文译成汉文外,还将老子的《道德经》翻译成梵文传入印度。这表明(     )
    A . 佛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B . 文化传播具有双向性 C . 佛教发展吸收道教文化 D . 道教与佛教同根同源
  • 12. 安史之乱后,河北呈半独立状态,这一地区的节度使随时向唐王室施压。唐王室则依靠东南藩镇的财力和西北藩镇的军力维持局面。由于东南的江淮地区成为了中央的经济命脉,中晚唐时期江淮藩镇节度使大都是任命忠于唐室的高级中央官吏。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 . 使唐朝由盛转衰 B . 延续了唐朝统治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控制了经济命脉
  • 13.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指出:“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材料反映出( )
    A . 唐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B .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C . 五代时期武将掌权的危害 D . 宋初实现中原和南方统一
  • 14.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事……又财务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旨在说明( )
    A . 相权受到削弱 B . 武将地位崇高 C . 军队战斗力强 D . 财政权归地方
  • 15. 就宋代行政体制来看,“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据此可知宋代(     )
    A . 注重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B . 重视封建官僚制度建设 C .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D . 形成了分权制衡的观念
  • 16. 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   )
    A . 抑制地方势力 B . 实行重文轻武 C . 打压民间信仰 D . 漠视兵家思想
  • 17. 《文献通考》记载:“王安石变法后,熙宁(宋神宗)十年(1077年),国家财政收入与治平(宋英宗)时相比增长了4倍……中央积蓄的钱粟,数十百巨万,作为户部的经费,可以支二十年之用”。此史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A . 增加财政收入 B . 抑制土地兼并 C .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 .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 18. 如题18图所示为宋元时期契丹族使用的鸡冠壶,其形制的变化反映了(   )

    早期的鸡冠壶。壶体扁圆,壶上的孔可交叉捆扎将壶体牢牢地固定在马身后侧。

    后期的鸡冠壶。壶体为圆体,穿孔式逐渐转变为提梁式,方便农耕时使用。

    A . 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 生活方式根本变化 C . 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D . 制瓷工艺高度发达
  • 19. 如下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0. 宋徽宗和宋钦宗是宋朝的两位皇帝,后来又被称为“天水郡王”和“天水郡公”(“王”和“公”是分封的爵位)。此变化是由于(     )
    A . 南宋偏安 B . 金灭亡辽 C . 宋金和议 D . 靖康之变
  • 21. 南宋时期,鄂州的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市肆商店)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这说明,当时鄂州(     )
    A . 城市布局对称 B . 市民文化兴盛 C . 商业贸易繁荣 D . 娱乐活动丰富
  • 22. 占城稻原产于越南占城,北宋初年开始传入我国福建地区;草棉原产于非洲,张骞通西域后经中亚传入新疆地区,后传入内地;木棉原产于印度,经东南亚地区传入海南,先后在广东、福建地区种植。这些外来品种的传入得益于(     )
    A . 政府政策推动 B . 农业技术先进 C . 对外交往频繁 D . 经济重心南移
  • 23. 南宋时期,水稻育秧插秧技术为一年两熟稻麦复种提供了条件。水稻在农田中的占地时间为5-8月,冬小麦为9-5月,稻麦两种作物在时间与空间上,正好填补了彼此的空白。由此可知,复种技术(    )
    A . 加强了经济联系 B . 提高了粮食产量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扩大了耕地面积
  • 24. (2023·南海模拟) 唐朝长安城规划整齐有序,反映了皇帝权威。而宋朝的东京城,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铺取代了城墙围起来的住宅区。这种变化体现了 ( ) 
    A . 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 . 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C . 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D . 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 25. 北宋政府设置“街道司”负责丈量街道,为个体户小商贩们有依据地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规定商贩只准在圈定的位置叫卖经营,不可越界营生。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商业管理 B . 削弱了地方权力 C . 扭转了重农抑商 D . 保护了农耕经济
  • 26. 蒙古人曾评价成吉思汗是蒙古人的精神偶像,他的伟业让所有世人记住了蒙古民族,他是蒙古人存在的见证人。其主要依据是,成吉思汗(   )
    A . 统一蒙古 B . 建立元朝 C . 灭亡南宋 D . 定都大都
  • 27. “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此做法的目的是(   )
    A . 促进行政管理方便 B . 防止地方分裂割据 C . 协调区域平衡发展 D . 强化中枢权力制衡
  • 28. 下列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忽必烈继承汗位         ②南宋灭亡           ③元朝建立        ④元朝统一全国

    A . ②①③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③②④ D . ①③④②
  • 29. 如题29表是元朝在不同区域设置的机构。这表明元朝(   )

    区域

    设置机构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台湾

    澎湖巡检司

    西藏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辖)

    题29表

    A . 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B . 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C . 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D . 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 30. 各朝史书对边疆民族的记述,《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南蛮传、西戎传、东夷传、北狄传等境内民族传,《元史》中《外夷传》,但所记只是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等与元朝有贡属关系的诸国,不再为境内各民族立传。这一变化说明元朝(   )
    A . 朝贡范围的拓展 B . 华夷思想的淡化 C . 行省制度的推行 D . 对边疆控制加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
  • 31. 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

    材料一    通过体育了解历史

    唐代是封建社会体育文化的发展高峰,在城乡随处可见。从体育项目看,唐代不仅传承了蹴鞠、马术、摔跤、武艺……而且还出现了马球、象棋等新的体育项目,文献记载太宗皇帝是引进马球的重要人物之一。在民俗体育方面,如秋千、斗鸡、踏春、赛龙舟也在城乡蓬勃开展,其中有些项目来自西域,也有些项目传播至朝鲜、日本、东亚、西亚,甚至欧洲。

    ——摘编自王俊奇《唐代体育文化史》

    材料二   通过妇女了解历史

    隋唐五代时期的平民妇女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从事农业生产与家务劳动是历代农家妇女的共同特征。唐朝天宝年间,朝廷征收的数量巨大的纺织品主要是出自劳动妇女之手。唐代平民妇女参与商业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她们有的沿街或上门贩卖各种货物……跨地区长途贩运及经商的经

    ——摘编自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

    材料三    通过诗歌了解历史

    序号

    作者

    诗名

    诗歌节选

    可反映的史实和对史实的合理解读

    柳宗元

    《乐府杂曲•鼓吹饶歌•高昌》

    文皇南面坐,

    夷狄千群趋。

    ……

    献号天可汗。

    示例: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拥戴,被尊称为“天可汗”,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友好发展。

    李白

    《哭晁卿衡》

    注:晁衡是唐朝时来华的日本人中的杰出代表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孟郊

    《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体育文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平民妇女经济活动的时代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诗①的示例,把表格②和③填写完整。
  • 32.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研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年,中国水下考古部门和广州打捞局合作,将“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出水。截至2019年底,船货已提取完毕。沉船长22.15米,宽9.85米,舱深2.7米,属于远洋贸易船。全船用舱壁板进行分隔,共分为15个货舱。船货品类丰富,而以瓷器、铁器为大宗。此外,还有漆木器、金银器、银锭、铜钱及大量的个人物品,如戒指、手镯、项链等。另据最新的样品检测数据,“南海一号”上已经发现丝绸遗留的化学成分。

    ——摘编自姜波《港口、沉船与贸易品》

    材料二   唐宋科举考试概况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籍贯

    唐朝

    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

    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北宋

    录取进士约51660人

    有籍贯可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录取进士约45640人

    有籍贯可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南海一号”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 (3) 数据是史料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和支撑。在探究历史过程中,对数据的使用应注意什么?
  • 33. 单元的主题是围绕某个历史时期的核心内容或者关键问题确定的,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情境和学习范围。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三幅地图

    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

    元朝形势图(1330年)

    材料二

    ①唐蕃会盟碑

    ②契丹货币

    ③宣政院印

    ④《清明上河图》

    ⑤纸币铜板拓片

    ⑥宋代海船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北宋与南宋的都城,并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选择3张图片,并选取下列其中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论述过程中包括3个史实,史论结合,条理清楚,逻辑通顺,书写工整。)

      观点:①民族交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