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东北(ZDB)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

更新时间:2024-07-25 浏览次数:18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国语》有云:“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近年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农具无使用之痕,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 . 青铜农具比石制铁质农具先进 B .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 青铜农具非常少用于农业生产 D .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2.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春秋左传》中,出现以下论述:“若困民之主,匮神之祀,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弗去何为?……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反映了( )
    A . 贵族等级分封制的解体 B . 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C . 原始民主传统制约君主 D . 奴隶社会的发展与繁荣
  • 3.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以下选项中,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需要的是( )
    A .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B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D .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 4.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唐朝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以下现象印证了唐太宗观点的是( )
    A . 南诏王遣子弟入唐学习 B . 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民族归附唐朝 C . 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 D . 日本派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来唐
  • 5.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史载,清代“汉口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明朝末年,汉口已成为甲于全楚的商业巨镇”。其中汉口镇位于如图中( )

    A . B . C . D .
  • 6. (2024高二下·浙江期中)  明末清初,战争不断,疫病肆虐,江苏吴县吴有性弃科举而从医,留下了医学名著《瘟疫论》。嘉庆五年,江苏扬州李炳依据汉代中医临床学经典著作,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对《瘟疫论》进行继承和扬弃,著成《辨疫琐言》。结合所学,李炳依据的经典著作是( )
    A . 《皇帝内经》 B . 《伤寒杂病论》 C . 《千金方》 D . 《唐本草》
  • 7.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确定文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种,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这表明北洋政府( )
    A . 避免了徇私舞弊 B . 确立了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C . 摆脱了封建束缚 D . 选拔官员坚持考试和资历并重
  • 8.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如图为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中的伍拾圆券。观察票券上的人物形象,可知( )

    A . 体现了政治上的工农联盟 B . 助力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 展示出新中国的国家形象 D . 遏制了国统区的法币通货膨胀
  • 9.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如图中甲、乙、丙、丁四处为印欧人后裔所建立的四个主要文明区域。下列有关这四个文明区域,地域、文化成就及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

    A . 甲——《十二铜表法》——崇尚理性和思辨 B . 乙——《吉尔伽美什》——继承古希腊文化 C . 丙——《伊戈尔远征记》——反映斯拉夫民族历史 D . 丁——《摩诃婆罗多》——遵循种姓等级制度
  • 10. (2024高二下·东坡期末)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②发明了“玛雅历”

    ③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④创造出20进制

    A . ①②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1.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和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传入美洲的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这两种作物是( )

    A . 小麦、玉米 B . 马铃薯、水稻 C . 小麦、甘蔗 D . 番茄、甘蔗
  • 12. (2024高二下·长寿期末)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
    A . 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 . 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 . 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 . 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 13.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是西方两大法律体系,它们的源头或多或少地与罗马法有联系,两者之间有共性,也有许多不同之处。下列关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英美法系遵循先例,宪法地位突出 ②大陆法系明确了立法和司法分工

    ③英美法系又称为“法官制定的法律” ④大陆法系的代表为《法国民法典》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4.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英美的文官制度在建立后都经历了一些改革。20世纪初,英国建立文官分类管理制度,采用品位分类的办法,职位根据政府需求而变动。美国于1923年对文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这反映了( )
    A . 贵族传统的延续 B . 官员地位的降低 C . 党派干预的加强 D . 政府职能的扩大
  • 15. (2024高二下·自贡月考)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6.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有学者这样评论:“国际运河降低了东西方物资交流的成本,大大改变了世界航运格局,成为大国角力场、兵家必争地。而国内运河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它们促进了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下城市的发展获益于运河的修建的是( )
    A . 纽约 B . 郑州 C . 福克斯通 D . 亚历山大
  • 17.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下图为考古学家在甘肃、陕西等地发掘的大量“铅饼”之一,正面雕刻有象征皇权威严的蟠螭,背面刻有希腊文字母和汉代印戳。专家推断其可能是希腊化的中亚西亚地区的货币。由此可知汉代( )

    A . 与罗马帝国有了官方直接往来 B .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贸往来 C . 外贸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D . 统治范围已扩及中亚西亚地区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 18.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唐初吸取隋亡的教训,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谈及贞观之治,既有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更有中国制度的功劳。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以下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
    A . 唐太宗大兴文治,改革兵制 B . 魏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 C . 枢密院掌管军政,分割权力 D . 门下省下设有六部,分工处理政务
  • 19.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启动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自强运动。在陈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业的植株,其前景虽然未必美妙,但启动了中国早期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工业化进程。从当时世界发展来看,这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动改革的有利时机。以下属于当时“有利时机”的是( )
    A . 以电力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动力革命 B .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的出现 C .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D . 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 20.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变化。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以下关于特许公司表述正确的有( )

    ①资本输出是其主要形式 ②可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

    ③促进西欧资本原始积累 ④促进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21.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合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建立

    多边贸易体系得以建立

    B

    古希腊时期,基层治理依靠庄园进行

    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C

    近些年西方国家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使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D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确立

    A . A B . B C . C D . D
  • 22.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传统观点认为,清末新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腐败守旧势力的阻挠;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经济基础不具备改革的条件;又有学者提出,改革政策的“支离、拖沓”是致使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据此可知,关于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认识( )
    A .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 .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C .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 .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3题16分,第24题19分,第25题16分,共51分)
  • 23.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辽、夏、金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促进了政权林立时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日文、朝鲜谚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材料二 

    材料三 公元5世纪前后,阿拉伯语文学语言形成。7世纪后,阿拉伯人从波斯语、阿拉马语中吸收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词汇和政治术语,从希伯来人和叙利亚人那里吸收了宗教术语,从希腊人那里吸收了政治、科学、哲学术语。阿拉伯帝国政府使用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治下的民众为了担任公职,为了宗教信仰而学习阿拉伯语,随着阿拉伯疆域的扩大,阿拉伯语传播到阿拉伯帝国治下的亚、非、欧地区,阿拉伯语也因此而成了一种世界性语言。在欧洲中古世纪,它是保存希腊文化和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媒介语,西欧的语言中至今仍有许多阿拉伯语词汇,除拉丁语字母外,阿拉伯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套字母。

    ——摘编自王玉芝《人类文明第一次大融合的结晶: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从文字特征的角度,分析汉字产生深远影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1、图2中的文字类型,指出图1文字的地位并列举古代该地区丰富的文化成就。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阿拉伯语成为世界性语言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 24.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面临着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在当时条件下想要全方位开放是不可能的。为了突破封锁,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同时,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困扰着新生政权: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一系列的卖国条约……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 1954年6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年间的中国》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要发挥大国的“引领和塑造”作用,则要求中国的外交不但是“中国本位”,还要是“世界本位”。只有如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形成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关联。

    ——崔立如《国际格局转变与中国外交转型》

    2023年3月10日,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闭幕式完美落幕,意义重大。沙伊北京对话取得重要成果,宣布恢复两国外交关系。这是对话的胜利、和平的胜利,为当前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了重大利好消息,传递了明确信号。

    ——《第一财经》评论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开放的举措。结合所学,指出为解决外交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首先收回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哪些特权。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梳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历程,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终确定的内容(列举三项)。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努力构建怎样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改革开放至今,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我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解决国际争端形式的角度,指出沙伊北京对话的意义。
  • 25. (2023高二下·浙江期中)  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频繁,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动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朝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材料二 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进程问题,有学者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生在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洲、美洲、东亚等地区的贸易。

    第二阶段出现在1815—1913年间。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技术革命把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向高潮,并被看作是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三阶段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三阶段世界市场的发展具有新的特点。世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达到了新水平,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等。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玉米、番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概述美洲作物的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2.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运用18、19世纪的史实,以“工业化与世界市场”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