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官制 (夏商周) | 贵族子弟 继承官爵 |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 看中门第 不重才能 |
( ) 隋一清 | 注重才学 考试选官 |
起止时间 | 755年至763年 |
叛军指挥官 | 安禄山、史思明等 |
结果 | 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
影响 | 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①金对南宋称臣 ②以淮水一大散关为界 ③宋向金交纳钱物 ④南宋向金称臣
时期 | 史实 |
西汉 | 归属会稽郡,称夷洲 |
三国时期 | 孙权派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
隋朝 | 隋炀帝派人三赴流求;《隋书》中有对流求的专门记载 |
元朝 | 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
材料一 汉、匈在战争间歇之时,一直有互市关系。“昭君出塞”后,汉、匈关系密切,促进了匈奴经济、文化的发展。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单于和亲砖范”,上有文字“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该砖范反映了汉匈和平相处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在匈奴地区出土的很多汉制丝织品、汉式铜鼎、铁剑、漆器、陶器等与匈奴的“鄂尔多斯”式的文化,如蝴蝶展翼状短剑、弧背铜刀、透雕动物形象的铜饰牌等共存,这也证明了汉、匈民族和睦相处与文化交流的情况。
材料二 《唐蕃关系示意图》
材料三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办法。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心对待他们,与他们建立深厚的感情,赢得他们的爱戴。他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关系,由此保证了民族关系良性运行。
材料一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指王朝维持的时间)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
——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在他统治的二十多年内,科举考试登第的有近万人。
——摘编自吴泰《中国历史大讲堂:宋朝史话》
材料四 凡四十年不识干戈。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则知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的含义。
材料一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
——[明]宋濂《元史·百官志七》
材料二 元代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腹里乃中书省的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摘编自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僕仆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