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5月...

更新时间:2024-07-10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这个说法自然没错,但它在强调《诗经》的文学特征时,忽略了它在伦理层面的意义——而后者显然更为重要。严格地说,《诗经》是一部伦理的乐歌总集,它是华夏先民把自己对于国家、社会、家庭、婚姻、人生、自然等诸多方面的态度与认识,通过自然的歌唱,最诚挚地表现了出来。所以,如果在概括《诗经》是怎样一部著作时抛弃了“伦理”二字,对《诗经》性质的定义就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关于这一点,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我们要懂中国古代人对于世界、国家、社会、家庭种种方面的态度观点,最好的资料,无过于此《诗经》三百篇。”

    近代学者曾经认为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是恢复了《诗经》本来的面貌。顾颉刚连载于1923年《小说月报》上的大文《〈诗经〉的厄运与幸运》明确指出:“《诗经》是一部文学书。”当时一批学人,如胡适、郑振铎等,都参加了关于《诗经》性质的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诗经》是文学,不是经。但是《诗经》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仅仅是一部“诗歌总集”能够概括的吗?显然不能。我们还必须看到,它是“诗”也是“经”,它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诗”成就了它的美质,伦理成就了它“经”的地位。如果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文学对待,我们就会把两千年来研究《诗经》的大著作当作封建的垃圾处理掉,这对前人的成果是一种极不尊重的态度。

    《毛诗序》说,《诗经》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从“情”的角度说,它是“诗”。我们每个人都有“情”。人常说“七情六欲”,何谓七情?《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也就是说,这“情”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学习就能获得。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表征,一个正常的人如果没有了“情”,不喜不怒,不忧不乐,不怨不惧,这说明他的生命力已经走向衰竭了。所以《诗序》说:“发乎情,民之性也。”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表达情感要看对象,要分场合。所以这“情”,要能“发”能“止”。“发”是起点,“止”是终点。发所当发,止所当止,这就合于“礼”的要求了。我们给《诗经》在“五四”以来的性质认定中,加了“伦理”二字,这“伦理”的意义便在“止乎礼义”中。因为“止乎礼义”,就意味着要合于道德规则。像中国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形态的东西,都要在这歌唱中体现出来。

    这里还须提到一点,《诗经》中的诗歌,原来是配乐奏唱的,因此有人说,《诗经》在它的时代,音乐生命远盛于它的文学生命。而这种唱奏,都是在礼乐的规定下进行,它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主要载体。孔子之所以非常重视《诗经》,原因正在这里。所以我们对它的定义是“伦理的乐歌总集”。

    (选自刘毓庆《〈诗经〉:顺人情而循礼仪》,有删改)

    材料二:

    说起“诗三百”,我们今天总把它看成“纯文学”,不过当时却不然。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那时候都还没有。《论语·先进》中说到的孔门四学,曰德行,曰言语,曰政事,曰文学,此所谓“文学”,包括《诗》,也包括《书》和《易》,大致是指流传于当时的文献典籍而言。而《诗》不仅是美的文辞,而且是美的声乐,故它既是文典,而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

    如此意义之文学,《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雅》《颂》不是,《风》也不是。《诗》的时代,是封建宗法社会的时代——这里说到的“封建”,正是它的本来意义。在此意义的封建制下,以社会等级论,可以划分为贵族与非贵族,前者包括大夫与士,后者为庶民与奴隶。以居住地域论,可划分为国人与野人,前者包括贵族、工商,后者为庶人。若依社会职能,则又可分别为二,即劳心者(贵族)与劳力者(非贵族),前者的社会职能为政治、军事、文学,后者为农、工、商与各种贱役。因此,《诗》中写到的从戎之君子,不会是士以下的庶人。庶人与奴隶,那时候王可以把他随土田等物一起赐予受命者。庶人的生活状况,其水平之低下,条件之恶劣,由现代考古发掘中所见,可以知道得很真切。《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所谓“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或者原因之一即在庶人本不具备履行礼仪的最起码的财力。物质生活极端贫困,又怎么可能有创造精神生活的余裕呢。

    何况“劳动”与“劳动者”与“劳动者的歌”原本不是一事。《召南·葛覃》写“劳动”,却不是“劳动者”的生活,《幽风·七月》写“劳动者”的故事,但它并不是“劳动者的歌”。比如陶诗云“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是真正的“劳动”了,然而没有人会以为它反映了“劳动者”的生活。说诗者常常喜欢用后世的山歌、民谣与《诗》类比,其实无论创作意图、修辞手段抑或思想境界,二者都远不在一个层次。《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雅》《颂》不论,《风》诗中的大部分作品,从内容到语言,远非可以“里巷歌谣”概之,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

    (选自扬之水《诗经别裁》,有删减)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了《诗经》的性质,但侧重角度不同,材料一侧重《诗经》的伦理性、礼乐性,材料二侧重其文学性。 B . 材料一认为,“《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说法忽略了《诗经》伦理层面的意义,这种说法是不严谨的,也是错误的。 C . 材料一指出,前人“《诗经》是文学,不是经”的共识是不对的,认为它是“诗”,也是“经”,是文学与伦理的凝合。 D . 材料一认为,《毛诗序》对《诗经》性质的认定中应该加上“伦理”二字,这样才合乎其“止乎礼义”的说法,才合于道德规则。
    2.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所指的“文学”和今天所指是不同的,在先秦时代专指流行于当时的文献典籍。 B . 《雅》《颂》《风》都不是出自里巷歌谣,可以推断《诗经》的作者不可能出自奴隶。 C . 《诗经》中从戎的君子不会是庶人,因为当时庶人没有从戎机会,也不会被称君子。 D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虽是写劳动的诗,但并不被认为是反映劳动者生活的诗。
    3. (3) 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经》的伦理性的一句是(    )
      A .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B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国风·秦风》 C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D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4.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首段运用“但”“而”“所以”“如果”等关联词,增加了论证的文学性。 B . 材料一从文学、伦理和乐歌三个角度综合论证了《诗经》的性质,严谨而有序。 C . 材料二第二段为论证《诗经》不是出自里巷歌谣,特意论述了庶人的生活状况。 D . 材料二末段在区分“劳动”“劳动者”等概念基础上指出《诗经》不是民间文学。
    5. (5) 作者是如何论证《诗经》是伦理性乐歌总集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 2.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心与手

    〔美〕欧·亨利

    在丹佛车站,一帮旅客拥进开往东部方向的BM公司的快车车厢。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年轻女子,身边摆满有经验的旅行者才会携带的豪华物品。在新上车的旅客中走来了两个人。一位年轻英俊,神态举止显得果敢而又坦率;另一位则脸色阴沉,行动拖沓。他们被手铐铐在一起。

    两个人穿过车厢过道,一张背向的位子是唯一空着的,而且正对着那位迷人的女人。他们就在这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年轻的女子看到他们,即刻脸上浮现出笑颜,圆润的双颊也有些发红。接着只见她伸出那戴着灰色手套的手与来客握手。她开口说话的声音听上去甜美而又舒缓,让人感到她是一位爱好交谈的人。

    她说道:“噢,埃斯顿先生,怎么,他乡异地,连老朋友也不认识了?”年轻英俊的那位听到她的声音,立刻强烈地一怔,显得局促不安起来,然后他用左手握住了她的手。

    “费尔吉德小姐,”他笑着说,“我请求您原谅我不能用另一只手来握手,因为它现在正派用场呢。”

    他微微地提起右手,只见一副闪亮的“手镯”正把他的右手腕和同伴的左手腕扣在一起。年轻姑娘眼中的兴奋神情渐渐地变成一种惶惑的恐惧。脸颊上的红色也消退了。她不解地张开双唇,力图缓解难过的心情。埃斯顿微微一笑,好像是这位小姐的样子使他发笑一样。他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先说话了。这位脸色阴沉的人一直用他那锐利机敏的眼睛偷偷地察看着姑娘的表情。

    “请允许我说话,小姐。我看得出您和这位警长一定很熟悉,如果您让他在判罪的时候替我说几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送我去内森维茨监狱,我将因伪造罪在那儿被判处7年徒刑。”

    “噢,”姑娘舒了口气,脸色恢复了自然,“那么这就是你现在做的差事,当个警长。”

    “亲爱的费尔吉德小姐,”埃斯顿平静地说道,“我不得不找个差事来做。钱总是生翅而飞的。你也清楚在华盛顿是要有钱才能和别人一样地生活。我发现西部有个赚钱的好去处,所以——,当然警长的地位自然比不上大使,但是——”“大使,”姑娘兴奋地说道,“你可别再提大使了,大使可不需要做这种事情,这点你应该是知道的。你现在既然成了一名勇敢的西部英雄,骑马,打枪,经历各种危险,那么生活也一定和在华盛顿时大不一样。你可再也不和老朋友们一道了。”

    姑娘的眼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那副亮闪闪的手铐上,她睁大了眼睛。

    “请别在意,小姐,”另外那位来客又说道,“为了不让犯人逃跑,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埃斯顿先生是懂得这一点的。”

    “要过多久我们才能在华盛顿见面?”姑娘问。

    “我想不会是马上,”埃斯顿回答,“我想恐怕我是不会有轻松自在的日子过了。”

    “我喜爱西部,”姑娘不在意地说着,眼光温柔地闪动着。看着车窗外,她坦率自然,毫不掩饰地告诉他说:“妈妈和我在西部度过了整个夏天,因为父亲生病,她一星期前回去了。我在西部过得很愉快,我想这儿的空气适合于我。金钱可代表不了一切,但人们常在这点上出差错,并执迷不悟地——”“我说警长先生,”脸色阴沉的那位粗声地说道,“这太不公平了,我需要喝点酒,我一天没抽烟了。你们谈够了吗?现在带我去抽烟室好吗?我真想过过瘾。”这两位系在一起的旅行者站起身来,埃斯顿脸上依旧挂着迟钝的微笑。

    “我可不能拒绝一个抽烟的请求,”他轻声说,“这是一位不走运的朋友。再见,费尔吉德小姐,工作需要,你能理解。”他伸手来握别。

    “你现在去不了东部太遗憾了。”她一面说着,一面重新整理好衣裳,恢复起仪态,“但我想你一定会继续旅行到内森维茨的。”

    “是的,”埃斯顿回答,“我要去内森维茨。”

    两位来客小心翼翼地穿过车厢过道进入吸烟室。

    另外两个坐在一旁的旅客几乎听到他们的全部谈话,其中一个说道:“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很多西部人都这样棒。”

    “如此年轻的小伙子就担任一个这么大的职务,是吗?”另一个问道。

    “年轻!”第一个人大叫道,“为什么——噢!你真地看准了吗?我是说——你见过把犯人铐在自己右手上的警官吗?”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勾勒出两个年轻人的形象——费尔吉德小姐天真烂漫、善良可爱,埃斯顿先生坦率健谈、彬彬有礼。 B . 那位脸色阴沉的人开始时一直用锐利机敏的眼睛察看姑娘的表情,这是他的习惯使然,体现了他心思细腻、善于观察的人物形象。 C . 费尔吉德小姐家境殷实,对金钱表现出满不在乎之态;埃斯顿先生则因缺钱而前往西部谋生,这鲜明的对比体现出本文抨击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主题。 D . 在文章结尾一位旅客夸赞“那个警长真是条好汉”,是因为这位警长认真负责又善解人意、体谅他人,并未拒绝罪犯想抽烟的请求,还带他去吸烟室。
    2. (2) 下列对小说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年轻女子在本故事中起重要作用,她与埃斯顿见面时埃斯顿只能用左手握住她的手而形成的尴尬局面,这一细节对分析人物形象有提示作用。 B . 小说讲述的“心与手”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到最后才使读者感受到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清楚明了,这也是这篇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C . 这篇小说技巧性很强,每个人物的语言初读平平无奇,但知晓警长真正身份后再回头细读,会发现很多人物语言已为身份揭晓作好铺垫。 D . 小说在两个旁观的旅客的对话中结束,显示了欧·亨利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感到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充满戏剧性色彩。
    3. (3) 这篇小说结尾暗示了什么?前文对这一结尾作了哪些铺垫? 
    4. (4)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题目“心与手”的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节选自《孙子兵法》)

    材料二:

    燕昭王 , 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 , 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出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无端,没有尽头,与《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的“无端”意思不同。 B . 卒,死亡,与《陈情表》中“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卒”意思不同。 C . 然,这样,与《项脊轩志》中“然自后余多在外”中的“然”意思相同。 D . 行伍,泛指军营之中,与现代词语“行伍出身”中的“行伍”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运用生活现象,生动地阐述了战争中既要正面交战,又要会用奇兵出奇制胜,奇正结合,变化无穷的道理。 B . 乐毅认为攻打即墨的时机不够成熟,便号令暂缓进攻,于是燕惠王就让骑劫取代乐毅成为将军,乐毅因此投奔赵国。 C . 田单为了鼓舞士气,在即墨士兵们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亲自拿着工具,并且把自己的家人也编在军队中以抵御燕军。 D .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战中出奇制胜的问题,材料一主要从理论上来阐述,而材料二则主要通过作战案例来具体说明。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②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5. (5) 材料二中,田单选择了哪些具体方法体现了“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 4.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病起书怀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①和銮(luán):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交代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境遇,诗人大病一场虚弱消瘦,以致纱帽都已宽松。 B . 诗人即使身份低微也未能忘记对国家的忧虑,统一之事也要等到死后才能盖棺定论。 C . 诗歌颈联借天地神灵和北方百姓的企盼,表明了诗人对无法收复失地的失落之情。 D . 全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收结,内容跌宕起伏,情感深沉耐人寻味。
    2. (2) 诗歌尾联借助诸葛亮的《出师表》传达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和诸葛亮有何异同之处。
  • 5.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 (1) 班级组织攀登峨眉山活动,因为山峰高耸险峻,同学们没能成功翻越。登山教练用《蜀道难》中的诗句安慰大家:“”,就连善飞、能攀的动物都无法成功,更何况你们呢?
    2. (2) 李密《陈情表》中以当时治国的方针“”为理由消除晋武帝的疑心,又以自己和祖母的年龄对比,表明自己“”,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短,从而婉拒朝廷应征成功。
    3. (3) 《蜀相》中以乐景写哀情,显示出英雄已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的两句诗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____,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____,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    )。

    对中国人而言,____的地铁更是交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使得市民们的出行极为便利。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一种穿行于首都地下的仪式感,还寓意着新技术带来的美好生活。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在原文括号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地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B . 地铁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城市化的进程,推动着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C . 地铁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更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D . 地铁不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城市化的进程,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 7.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入夏后气温明显升高,大汗淋漓成了日常。不过夏季出汗别不当回事,很有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在所有人群中,____更要留心出汗带来的身体不适。

    健身族夏季运动出汗量大,____。一旦缺钠和钾过多,就会四肢酸软,严重的还会感觉心悸、胸闷、恶心。日常饮食中,可多食用含有丰富的钠和钾的食物,如瘦猪肉、海产品、牛肉、小白菜、油菜、芹菜等。

    ____,尤其与儿童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密切相连。大量出汗会使锌丢失过多。儿童在正常饮食和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每天从膳食中摄取的锌基本能达到标准。但多汗儿童,须增加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瘦肉、鱼虾及动物内脏等,也可适当补充一些锌剂。

    佩戴饰品者也要留心:耳环、项链等金属首饰中常含有镍、铬等成分,尤其是质量不好的合成金属饰品,添加成分更加复杂,一旦出汗,汗水便会和金属成分发生反应,容易导致接触性皮炎 , 如出现红斑、水疱、瘙痒等。这时应及时摘去首饰,否则过敏症状加重,形成血疹、水肿甚至出现溃疡。

    1. (1) 下列句子中的“接触”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接触”,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电灯不亮、电脑启动不了,往往是线路接触不良,电流受阻的缘故。 B . 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多接触群众,干部才能增长才干、增长见识。 C . 越来越多的国外艺术家,接触到惊艳的中国画后,都称赞这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D . 走进奇妙旅程“云上博物馆”,让你足不出户就接触到文明之光和艺术之美。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河池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我们前行的路上,有的人喜欢偶尔回望,看看自己曾走过的路;有的人喜欢一往无前,斩断曾经走过的路。回望曾经与眺望未来,是前行之路上截然相反的动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你觉得人生要走得长远,应该如何选择,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