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4届百校联考语文三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10 浏览次数:9 类型:高考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

    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垄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真可谓险象环生!

    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

    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

    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这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

    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

    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

    (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

    材料二:

    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币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

    宋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司”。他们统一穿音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

    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5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

    大概是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

    《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

    (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材料一来看,造成桥上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就是几个纤夫。 B . 作者认为,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阻碍交通。 C . 宋太祖赵匡胤亲历的交通拥堵是他下决心整治侵街现象的最重要原因。 D . 京城侵街现象屡禁不止,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的桥上场景,一方面反映了人员的复杂和交通的混乱,另一方面也间接体现出汴梁的经济繁荣。 B . 画卷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具有重要作用。 C . 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朝廷想整治侵街乱象的态度。 D . 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现象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占道现象的失败。
    3. (3) 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 北宋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的十二字交通规则。 B . 《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 C . 《宋文鉴·汴都赋》记载:“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 D . 《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记载:“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
    4.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内容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现象

      措施

      材料

      ①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②盗凿汴堤以自广

      ③街道司的人白天街上睡大觉

      ①订立相应法规

      ②组建专职队伍

      ①史籍

      ②画卷

      A . “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给当时的汴梁城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B . 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规划中道路狭窄、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 C . 画卷上“睡大觉”的人的服饰特点应该是作者判断其为街道司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D . 作者援引大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的相关问题,客观可信。
    5. (5) 请结合材料,分析北宋京城侵街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
  • 2.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惠嫂

    王宗元

    在柴达木盆地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名叫李婉丽的上海姑娘。她是代表一个女子勘探组出席这次会议的——她们在唐古拉山区经历了极艰苦的七天七夜,出色地完成了一个大矿区的初探工作。

    “你现在蛮像个高原人了,”我说,“南方来的女孩子们,刚来很不习惯吧?”

    “嗳唷,你问这个吗?”她活泼地挑起了右眉,“怎么说呢?给你说说高原给我的第一课吧!”

    她就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一天的傍晚,一辆货车驾驶室里坐着一个刚毕业的十七岁的姑娘,那就是我。自从噶尔穆上了车,我就觉得浑身发冷,许多关节作疼。想起人们传说的“高山病”,我心里有点怕,照这样疼下去,可怎么工作呢?

    司机小刘说:“晚上赶到昆仑山口,”大约我的面色很难看,他又补充道,“不远,一百多公里!”

    刚搭车的时候,小刘听说我是地质学校毕业的,自愿到高原工作,对我非常热情,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了一串高原探宝的故事。

    可我身上难受,实在没精神多说话。记得最难受时,我问过这样一句话:“刘同志,在那个什么山口,会不会有回去的车?”

    他扭头看了看我,冷冰冰地说:“我怎么知道?我又不是汽车站长!”过了一会,他又嘟嘟囔囔:“哼,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当时我没听清他说什么草,只盘算着:是坚持往前走?还是真的返回呢?不知过了多久,猛听得小刘说:“喂,下车吧!”

    我提着挂包迈出车门,腿一软,差点碰在车厢上,小刘赶紧伸手把我扶住了。在明亮的月光下,对面有一排小窑洞,两三只窗口闪出灯光。我迷迷糊糊地跟着小刘走到一个灯光明亮的地方,一掀门帘,就有一股热气扑上身来。

    小刘说:“惠嫂,给你引来一位女同志!”

    隐约看见一个身材壮健的女人走过来。“哟,真的,哪里来的这么个俊闺女?不舒服,先在我这躺一会吧!”说着像一阵风似的,扶我躺下去。

    我忽然想起来的路上,有人说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在远离人烟的高山上经营了一个“司机之家”,使长途跋涉的人们得到无限温暖。

    不知过了多久,我醒过来,忘记了自己在什么地方。

    “你就在我这里睡吧,陪我说说话,老惠不在,领着勘察队找煤油去了!”惠嫂一面铺着炕,一面这样说。

    “现在好些吗?”

    我点点头说:“好多啦!”

    “就是这么回事,撑两天就过去了。”惠嫂把下巴搁在枕头上,开始了她的讲述。“我刚来的时候,说起来笑死人!一下汽车我就哭了:这里成年八辈子穿棉袄,不长五谷,连棵树都瞧不见!老惠慢腾腾地说:‘眼下不好,咱们不会建设么!’我说。‘呸!等你这地方建设好,老娘的腿巴骨能当打锣捶了!’他生了气,骂我‘你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什么草?”我突然记起小刘的话。

    惠嫂说:“他骂我:‘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啊!这是这块地方最厉害的一句骂人话了,你也听见过吗?”

    我连忙摇了摇头,脸“刷”一下红到了脖根。“惠嫂,这棵草到底是怎么回事?”“去年,我那老头子修青藏公路,得了坏血病,带七个病号来这昆仑山休养。那会,这里是个转运站,只有两顶帐篷,许多人都想家了。他是个领导,想家也不能说啊,就自己到山坡上转,看见了这棵草。昆仑山上暖和的日子有数几天,你看这草,地面刚一解冻,它就急急忙忙钻出来,连叶子也顾不得长,就抽苔,蹿个三寸四寸,赶快开花、结籽,等到下第一次霜,它倒已经胜利地完成任务了。老惠在草跟前发狠地说:‘你不过是一棵柔弱的草,你还能在高原上扎下根,开花结籽。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后来他就拔下这棵草,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帐篷里,跟大伙开了个会,大家都像发誓似的说:‘不信我们不如这棵草,老惠。你把它挂在咱们头顶!’这些人硬凭着狠心把窑洞修成了,从此就留下了这句话……”

    我听着,紧咬着牙齿,心里非常激动,问惠嫂:“那你就留下来了?”

    “是啊,就这么留下了。姑娘,这公路上,最辛苦的就算司机了!好几回我见他们来,衣服外头一层冰盔冰甲,一走路冰碴乱响。我由不得赶快给他们找衣更换,赶快给他们做口热汤热水的。真是些钢捶铁打的小伙子们呀!”惠嫂看了看钟,吃惊地说:“嘿,看我这絮叨劲儿,都忘了你是病人!”

    “好嫂子,你再给我说一说!”

    “算啦,话还说得完?明天你还要走路呢!”惠嫂坐起来,给我披了披被子。这一夜,我想得很多很多。

    想着想着,听见鸡叫了。我赶紧坐起来穿衣服,一看惠嫂不见了,大约是在我迷糊的时候出门了,我提着挂包走到院里,看见小刘在发动车。

    “你来做什么?”小刘冷冰冰地问。

    “走呀,我要到前面去!”

    “算啦,你就在这住下吧,有顺车把你带回去!”

    “这是什么话,我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我有些生气地提高声音说。小刘听见这话一怔,用眼睛盯住我看了半天,渐渐露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笑容,伸手打开车门……

    这件事,在李婉丽头脑中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所以她一口气对我讲了两三个钟点。

    “那么,现在惠嫂还在那里吗?”我问。

    “在啊,我来来往往总要在那里住一夜。有些新来的同志们,我总喜欢引他们到那里,听一听高原第一课。”

    我说:“这倒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现在,讲一讲你自己的事吧!”“嗳唷,我自己有什么好讲?”这位上海姑娘脸红了,“我们的事情非常简单,材料上不是都写有么!”

    1960年(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婉丽毕业后自愿到高原工作,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是响应国家建设号召的行为,彰显了对青春价值的自我追求。 B . 作为一名货车司机,小刘长年累月地奔波在昆仑山沿线,饱尝艰辛,但是从“司机之家”获得了所需的温暖与关怀。 C . 惠嫂初到转运站时发现当地环境十分恶劣,因而心灰意冷,之后被老惠及其病友们的精神感动,思想发生了转变。 D . “我堂堂的共产党员,难道不如你!”老惠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后来成为他与病友们共同战胜病魔的精神动力。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从“我”与李婉丽的结识写起,以她的谦虚应答收束全篇,首尾照应,使得故事结构严谨有序。 B . 小说中老惠自始至终没有出场,而是借助作者之口叙述,反而给读者留下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 C . 小说既着意于人物的肖像描写,又通过对话以及细节来展现他们美好的形象与高贵的品质。 D . 小说语言风格与《百合花》颇为相似,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自然清新之感,充满诗意。
    3. (3) 围绕“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这句话,小说展现了李婉丽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说明。
    4. (4) 小说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行文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面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辨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焉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 , 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欲得民之心而可以为治,则是伊尹、管仲无所用也,将听民而已矣。民智之不可用,犹婴儿之心也。夫婴儿不剔首则腹痛,不㨽痤则寝益。剔首、㨽痤,必一人抱之,慈母治之,然犹啼呼不止婴儿不知犯其所小苦致其所大利也今上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也而以上为酷;修刑重罚以为禁邪也,而以上为严;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疾斗,所以禽虏也,而以上为暴。此四者,所以治安也,而民不知悦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材料二:

    (武帝)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国者。

    (节选自《汉书·武帝纪》)

    [注]①臧获:古称奴婢。②奔踶(dì):奔驰,踢人。③泛(fěng)驾:把车子弄翻,指不受驾驭。④跅(tuò)弛:放纵不羁。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然犹啼呼A不止B婴儿不知犯C其所小苦D致其所大E利也F今上急耕田垦草G以厚民产也H而以上为酷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功伐,指功劳、功勋,与成语“自矜功伐”中的 “功伐”含义不同。 B . 起,指起用,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起”含义不同。 C . 非常,指非同寻常,与《鸿门宴》中的“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非常”含义不同。 D . 绝,指偏僻的、辽远的,与《蜀道难》中“可以横绝峨眉巅”的“绝”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澹台子羽有君子仪容,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孔子与其相处后发现他们的行为和智慧比不上仪容和言辞,可见圣人也会有失误。 B . 魏国听信孟卯的花言巧语,带来了华阳之战的惨祸;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造成了长平之战的大祸。这都是任用能说会道的人而铸成了大错。 C . 在韩非子看来,“发齿吻形容”,即通过马的毛发、牙齿和形体外貌来判定马的优劣,就是伯乐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D . 韩非子认为如果得民心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那么伊尹、管仲就没有用处了,只要听任民众就可以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

      ②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而以上为贪。

    5. (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选拔人才,韩非子和汉武帝的观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寿薛稼堂

    蒋捷

    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着高天下。黄埃扑面,不成也控羸马?

    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只有青门,种瓜闲客 , 千载传佳话。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注】①本词作于宋亡后词人避世归隐时。②不成:难道。③种瓜闲客:指秦朝东陵侯召平,汉初他在长安青门外种瓜为生,隐居不仕。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作开篇称赞了薛稼堂的抱负和声望,随后指出其做过高官,游历八方饱览各地民情,曾拥有显赫的地位。 B . 下片“云出无心”句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的典故,借以表现出乱世之人的身不由己。 C . 篇末的“吾今亦爱吾稼”与前面的“种瓜闲客”形成呼应,寻常的耕稼行为因此超越时空而别具文化意味。 D . 本词为薛稼堂贺寿而作,从“黄埃扑面”到“稼翁一笑”,词人借此对易代之际的进退选择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2. (2)  词人将“达官”与“闲客”作对比,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简要分析。
  • 5.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苏洵在《六国论》中与之相似的论述是“”。
    2. (2) 人们常常说“风从虎,云从龙”,杜牧《阿房宫赋》中便以“”的句子体现了这种认识。
    3. (3) “马”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词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重要意象,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子水也”,即“雨生百谷”。谷雨因此得名,可谓A____。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犹记每年的谷雨节,母亲都要去茶园摘茶。①茶叶摘回,放在锅里炒焙,母亲用手慢慢揉搓,就形成了谷粒大小的尖叶,曰“谷雨尖”。②置热水浸泡于玻璃杯中,茶叶舒展,纤毫毕现,茶香四溢,B____。③逢年过节,母亲就拿出这些茶叶招待客人,礼仪隆重。④谷雨这个词,就从母亲嘴中吐出,像是节气的痕迹还刻在时间的深处。

    夜晚,父亲肯定C____,难以入睡。农事堆积在那里,把父亲拽向节气的深处。再过三个月,谷子就成熟了。虽然它们还没移植到水田中,但它们的青苗正在垄间茁壮。然后,它们发芽、抽穗、扬花、结实,被阳光烤熟,接着收割、晾晒、净秕、入仓,滋养着我们的肠胃。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该”与文中加点的“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您这么大岁数了,站了一天柜台,够呛啊,该歇歇了。 B . 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C . 其通俗自然的用语和深入浅出的阐述,大大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D . 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能剩下几个钱。
    3. (3) “母亲一遍遍地念着,这是谷雨尖,是谷雨茶。”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 ①处 B . ②处 C . ③处 D . ④处
  • 7.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大树,①____?

    我们知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大树,要经历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种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根、发芽、长叶,变成根茎叶齐全的幼苗。幼苗的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和无机物,叶片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养料供自身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茎干变高、变粗,开始开花结果、产生种子,变成根深叶茂的大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长繁衍之后,成熟植株的长势逐渐衰弱,树体残败,最后衰老死亡。其枯枝落叶等残体被微生物逐渐分解,又转化成为无机物,返回自然界,供其他植物重新利用。这是一个物质循环过程,地球上无数个这样的物质循环,汇合成生物圈总的物质循环。

    从种子到大树,是一个吸收固碳过程。从大树衰亡到种子,又是一个释放碳的过程。就是说,单株树木生命周期轮回是一个②____,这种碳循环在自然条件下,一般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那么,单株树木又能固定多少二氧化碳呢?研究发现,树木的固碳本领与其遗传因素密切相关。③____,如:北京地区胸径20厘米的侧柏、油松、桦木、刺槐、榆树,储存的CO2量分别为170.2、191.9、242.3、419.4、447.2千克。

    我国是全球恢复森林植被最快的国家。近40多年来,我国大规模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这不仅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全球气候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 (2) 请根据第二段的介绍,用四个四字短语概括树的生长发育到死亡的各阶段。
四、写作(60分)
  • 8. (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认为感情会随着外在事物的不同而变化;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则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看法。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