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 | 占总人口比例(%) | 1946年占有耕地(%) | 1952年占有耕地(%) |
地主 | 4.75 | 64.38 | 4.3 |
农民 | 73.37 | 7.21 | 73.02 |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部分华侨支援抗美援朝行动(1950年6月—1951年11月)
地区 | 行动 |
国内归侨 | 北京归侨学生285人请缨参加志愿军 |
云南昆明归侨侨眷捐款旧币10多亿元(折合新版人民币10万多元) | |
福建侨联举办声讨战争的各种活动,累计有8600多人参加 | |
海外华侨 | 朝鲜华侨积极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服务 |
德国、印度、瑞士、丹麦等国的华侨踊跃捐款 | |
日本华侨向联合国递交请愿书,谴责美国的侵略行径 |
材料三:
来自人民群众的声音 | ||
1952年的《姚湾乡颁发土地证的工作报告》记载:十里铺农民领证时主动向毛主席像鞠躬,贫农方桂文说:“大红契到手,土地到家,真翻了身!” | 1956年1月30日,李墨林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列席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代表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农民向毛主席报喜。他把印有金色双喜字的红色报喜信,双手献给毛主席。 | 20世纪80年代初,凤阳县农民中流传着一首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项目一 物力维艰】发现票证时代的印记
——摘编自李三台《票证里的中国》
【项目二 特殊记忆】探究票证时代的生活
据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学家张连起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粮食短缺,当时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食部发行“全国通用粮票”……为了分配有限商品,北京还发放过肥皂票、火柴票、烟筒票、铁炉子票、铁锅票、铝壶票、生炉子用的“劈柴票”和“炭煤票”,还有大衣柜票、大木箱子票、木床票、圆桌票、闹钟票、手表票、电灯泡票、缝纫机票、自行车票等。这些票都是一次性的,按票面规定的数量购买……以往吃穿住行都需要票证,它对应的是短缺经济,由于生产能力的局限,需要极其严密的设计来对应短缺。
——摘编自《票证,一个时代的记忆》(人民政协网)
【项目三 时代巨变】感悟票证时代的变迁
1978年以后,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城市居民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家家户户的粮票基本都有所盈余,政府部门开始研究是否应该取消粮票。从1993年4月1日起,国家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伴随城镇居民生活近40年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1994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
——摘编自文刃《粮票制度的诞生与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