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金文一王 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报刊 | 创办时间 | 创办人情况 | 共同点 |
中文《楚报》 | 1905年 | 日知会会员主笔 | 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 |
《武昌白话报》 | 1908年 | 同盟会会员主编 | |
《湖北日报》 | 1908年 | 共进会会员主办 | |
《江汉日报》 | 1908年 | 进步留日学生创办 | |
《雄风报》 | 1910年 | 共进会会员主办 | |
《大江报》 | 1910年 |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
年份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粮食产量(单位:万石) | 111.6 | 122.1 | 175.4 | 152.6 | 145.6 | 148.4 | 181.2 | 181.7 |
增长指数 | 100 | 109.4 | 157.2 | 136.7 | 130.5 | 133.0 | 162.4 | 162.8 |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一
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而且,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看上去与西欧近代有点儿相似,但总体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序言”
材料一
1937年9月2日,在陕西富平庄里镇召开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其中贺总指挥(贺龙)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
——摘编自《王恩茂日记·上》
材料二
1931年,我在西丰县四区阜丰村小学读二年级。“九一八事变”好几天后,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
1939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奉天第五国民高等学校。那时,每天都有日语课,我们这样的学生大都可以用日语说日常用语,可以听日本人讲课——除了“共存共荣”就是什么“王道乐土”,是日本人把“满洲人”(他们不说东北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什么“天照大神”“天皇陛下皇恩浩荡”等愚民话语。反正是教我们崇拜日本人,连到奉天上街经过日本神社和忠灵塔都必须停下来脱帽敬礼。
——冯志良口述
(注:冯志良,男,汉族,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辽宁西丰县。参加过反满抗日组织“仙洲同盟”和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长春情报工作组的活动)
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
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 | 2010年 | 2015年 | 指标属性 | |
经济 发展 |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 40.l | 55.8 | 预期性 |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 43 | 47 | 预期性 | |
城镇化率(百分点) | 50.0 | 51.5 | 预期性 | |
资源 环境 | 耕地保有率(亿亩) | 18.18 | 18.18 | 约束性 |
森林覆盖率(百分点) | 20.36 | 21.66 | 约束性 | |
科技 教育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 89.7 | 93 | 约束性 |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 | 1.8 | 2.2 | 预期性 |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向“大中国”时代迈进。
——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请以“大一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