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王”在古文字中是斧钺之形,斧钺是军权的象征。商王自称“予一人”,宣称他代表部众对“天”负责,又代表“天”统辖部众。周王称“天子”,具有万人之上的含义。这说明早期国家(     )

                      

         图1金文一王            图2青铜钺(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A . 王权主要体现为对军队的控制 B . 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 血缘政治已经被地缘政治取代 D . 神化王权以加强统治权威
  • 2. (2024高一上·广东月考) 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培养士族官僚子弟的国子学学风极坏,其余学校教育也多流于形式;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具有应试倾向的私学广泛发展起来。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理学思想的渗透 B . 官学地位的衰颓 C . 政治局势的动荡 D . 选官制度的变化
  • 3.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澶渊之盟以前,北宋君臣多以“夷狄”甚至“禽畜”代称辽,其地位自然低于自诩为华夏的大宋;澶渊之盟签订后,宋廷内部虽仍有将契丹视为夷狄之论,但此类称呼已不见于双方交往的官方文件中,而代之以“北朝”“大契丹”之类的称呼。北宋对辽称呼的变化体现了(     )
    A . 摆脱了传统观念影响 B . 夷夏观念有一定转变 C . 宋辽平等的政治地位 D . 辽朝经济军事的优势
  • 4.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唐朝的道大多东西长、南北狭,元朝行省则形成南北长、东西窄的形势。上述变化源于(     )

    A . 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 B . 政区划分原则的改变 C . 缓和民族矛盾的需要 D . 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 5.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明清时期,地主在拥有“田底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以及传给子孙后代。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 耕作技术革命性进步 B . 政府对地主的控制减弱 C . 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 .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6.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丁韪翻译的《万国公法》是美国法学家亨利·惠顿写的一部国际法著作,直译为《国际法原理》,于1864年由京师同文馆刊行,此事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总理衙门认为了解国际法是中国对外交往实践的客观需要。这反映出(     )
    A . 晚清民众法律意识提高 B . 近代翻译事业发展迅速 C . 清廷关注国际交往规范 D .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确立
  • 7.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后,中国官员致书日本,要求将被俘虏的战舰“广丙号”归还,理由是该舰属于广东水师,而广东水师与这次战役无关。材料反映了(     )
    A . 一些官员国家意识淡漠 B . 政府管理体制混乱 C . 政府部门敌我意识欠缺 D . 民众主权意识增强
  • 8.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表明《新青年》(     )
    A . 借助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B . 启蒙民众思想效果明显 C . 夸大西方文明的进步性 D . 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
  • 9.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下表为1905—1910年武汉地区重要报刊的创办情况。据此可知(     )

    报刊

    创办时间

    创办人情况

    共同点

    中文《楚报》

    1905年

    日知会会员主笔

    均传递于军学两界:“倡言大乱”

    《武昌白话报》

    1908年

    同盟会会员主编

    《湖北日报》

    1908年

    共进会会员主办

    《江汉日报》

    1908年

    进步留日学生创办

    《雄风报》

    1910年

    共进会会员主办

    《大江报》

    1910年

    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机关报

    A . 反清革命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B . 辛亥革命实际由报刊社发起 C . 革命党人通过报刊控制政局 D . 思想宣传为政治革命的先导
  • 10.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1926年7月,中共中央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的《军事运动议决案》强调:“中国目前是带民族革命色彩的军事势力与反动军阀武装冲突的剧烈时期”,“本党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党,随时都须准备武装暴动的党,在民族革命的进程中,应该参加武装斗争的工作,助长进步的军事势力,摧毁反动的军阀势力,并渐次发展工农群众的武装势力”。此次会议(     )
    A . 保证了国民大革命的胜利 B . 直接推动南昌起义的爆发 C . 成为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源 D . 对革命形势作出正确判断
  • 11.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下表为1937—1944年陕甘宁边区粮食产量统计表。据表可知(     )

    年份

    1937年

    1938年

    1939年

    1940年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1944年

    粮食产量(单位:万石)

    111.6

    122.1

    175.4

    152.6

    145.6

    148.4

    181.2

    181.7

    增长指数

    100

    109.4

    157.2

    136.7

    130.5

    133.0

    162.4

    162.8

    ——摘编自黄正林《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粮食问题研究》

    A . 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B . 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扩大 C . 根据地反围剿的物资充足 D . 土地革命调动生产积极性
  • 12.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共产党动员了华东、中原、华北区的543万民工,21万副担架,88万辆大小车,35万副挑子,77万头牲畜,8500余艘民船,共计运送粮食96000万斤,将前线11万名伤员转运后方。运输物资最远自千里之外起运,主要以人力运至前线,期间还需克服种种自然与人为的困难。这反映出(     )
    A . 中国共产党较强的组织能力 B . 民众爱国救亡意识日益觉醒 C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 D . 淮海地区有充足的人力物力
  • 13.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苏联和东欧国家为对象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中苏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比重由1950年的26%上升到1953年的70%。1952年底,英国、日本、法国、智利、联邦德国等国家与中国签订贸易协定、协议合同,总值达2亿美元以上。1955年,中国对西欧国家的贸易额比1952年增长了3倍。这表明新中国(     )
    A . 打开了外交新局面 B . 淡化了意识形态对外贸的影响 C . 冲破了“苏联模式” D . 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 14.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中共中央于1979年4月召开的工作会议认为:“鉴于在最近几十年内,国民经济将以调整为中心,城市改革只能在局部领域进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试点……要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这些方针政策(     )
    A .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 . 推动城市率先开始进行改革 C . 尊重了经济改革的客观规律 D . 带来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15.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自2016年起,中国连续向亚非拉50余国提供紧急粮食援助,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海外示范种植面积超过25万亩,技术成果示范带动超过450万亩。材料说明中国(     )
    A . 农业生产技术已领先世界 B . 展现出了大国的责任担当 C . 解决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D . 积极推动国家之间的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传承与变革】

    材料一

    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针对有一种“唐宋变革”理论把唐、宋两代分割为二,唐为贵族政治,宋一变而为君主独裁,同时其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近代化”了的情况,然而经济史观、文化史观下的景象,与“制度史观”看到的景象未必相同。唐宋两朝的政治体制的相似性大于相异性。其间虽有变化,但其变化幅度,未必就比秦汉四百年的变化幅度更大,更达不到所谓“变革”的程度。而且,此期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若干新现象,看上去与西欧近代有点儿相似,但总体仍然从属于中国史的内在演化规律,不具西欧的那种“近代化”的意义。

    ——摘编自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第二版序言”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指出两次变革的相同点,并评论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
  • 17. (2024高二下·高碑店期末) 【抗日战争】

    材料一

    1937年9月2日,在陕西富平庄里镇召开抗日誓师大会,正式宣布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零师……街上都挂了青天白日的旗帜祝贺。其中贺总指挥(贺龙)训话:10年前我们为什么丢开白帽子戴红帽子,今天为什么收起红军帽子戴国民革命军帽子。过去因为国民党叛变革命,今天为了抗日,我们戴国民革命军帽子没有关系,只要是为民族解放的事,老子穿花裤子都可以的。

    ——摘编自《王恩茂日记·上》

    材料二

    1931年,我在西丰县四区阜丰村小学读二年级。“九一八事变”好几天后,见到报纸才知道发生了事变。

    我上小学五年级时,开始学日语,地理只讲东北三省的,历史只靺鞨、高句丽还有辽、金、清东北少数民族系统的,使东北人从小就忘记中国的地域和五千年中华历史。

    1939年我初中毕业,考入了奉天第五国民高等学校。那时,每天都有日语课,我们这样的学生大都可以用日语说日常用语,可以听日本人讲课——除了“共存共荣”就是什么“王道乐土”,是日本人把“满洲人”(他们不说东北人)从水深火热之中救了出来,什么“天照大神”“天皇陛下皇恩浩荡”等愚民话语。反正是教我们崇拜日本人,连到奉天上街经过日本神社和忠灵塔都必须停下来脱帽敬礼。

    ——冯志良口述

    (注:冯志良,男,汉族,1921年2月16日出生于辽宁西丰县。参加过反满抗日组织“仙洲同盟”和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社会部长春情报工作组的活动)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共产党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侵华的方式,并谈谈日记与口述史在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价值及应注意的问题。
  • 18.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经济发展战略的变迁】

    材料一

    在“一五”期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管理、直接下达计划指标的产品由1953年的115种增加到1956年的380余种。而“计划一经批准,一般不予修改”。1953年10月,财政部下发《关于编制国营企业一九五四年财务收支草案各项问题的规定》,明确规定燃料、重工业、一机、二机、纺织……等各个部门所属的国营企业“基本建设支出、技术组织措施费、新产品试制费、零星固定资产购置及各项事业费,均属经济拨款之范围,应悉数列入财政收支计划‘预算拨款’的有关项目内”。在具体实践中,1951年至1954年,国营企业的定额劳动资金由财政和银行分别供应,1955年至1957年则实行国营企业自有流动资金计划定额全部由财政拨款的制度。国营企业从原料供应、要素价格、生产过程、财务制度等方方面面都受到了政府的严格控制。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材料二

    中国“十二五规划”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及其属性(部分)

    指标

    2010年

    2015年

    指标属性

    经济

    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万亿元)

    40.l

    55.8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百分点)

    43

    47

    预期性

    城镇化率(百分点)

    50.0

    51.5

    预期性

    资源

    环境

    耕地保有率(亿亩)

    18.18

    18.18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百分点)

    20.36

    21.66

    约束性

    科技

    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百分点)

    89.7

    93

    约束性

    研究与实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百分点)

    1.8

    2.2

    预期性

    ——摘编自郑有贵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新中国过渡时期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经济战略的变化及其意义。
  • 19. (2024高一下·武汉期末) 【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观念】

    材料       “大一统”所包含的具体内涵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有所丰富和发展。在秦汉时期,其地理概念是指国土统一;政治概念是指全国上下高度一致,听命于最高统治者;时间概念是长久统一,千秋万代江山永固。到了宋代欧阳修、朱熹等人那里,又将“正统”说纳入“大一统”理论体系之中,强调“大一统”要以“正统”或“有德”者为中心,以弥补早期“大一统”说之不足。

    ——摘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游牧民族在进入中原之后,他们大多积极学习中原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与原有的中原政权分享或争夺正统;而从元朝到清朝,中华大一统格局得到极大的拓展和深化,向“大中国”时代迈进。

    ——摘编自李勇刚《天下归心: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

    清朝创新“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无“华夷”之别,内外之分。在此思想指导下,清朝废长城,拆藩篱,改土归流,内外一体治理……逐渐使边疆与中原融为一体,开启了一体化的新进程。

    ——摘编自陈季君《论中国古代边疆与中原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以清朝为中心》

    请以“大一统”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