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 |
反应前质量 | 50 | 1 | 1 | 23 |
反应后质量 | 2 | 45 | 28 |
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28.9% | 36.8% | 44.7% | 52.6% |
带火星木条的状况 | 微亮 | 亮 | 很亮 | 复燃 |
方案 | ||||
目的 | A.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 B.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 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 D.探究蜡烛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
我国提出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筑梦”活动小组开展了“低碳有我”实践活动,请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一】调查碳循环
(1)观察图1,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写一条即可)。
(2)基于“碳循环”视角,实现“碳中和”可以从两方面进行:①减少碳排放,②________。“碳中和”的“碳”指的是________(填“碳元素”、“碳单质”或“二氧化碳”)。
(3)调查发现,我国的碳排放以上来自能源使用。要减少能源使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影响,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选填字母序号)。
A. 严禁使用化石燃料 |
B. 改进技术,提高能效 |
C. 捕集能源使用过程中生成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
【活动二】探究碳“捕捉”
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用水和碱溶液“捕捉”二氧化碳。为比较“捕捉”效果,小组同学设计如图2所示实验,装置端连接气压传感器,测得烧瓶内压强()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已知:相同条件下,气压越小表示剩余气体越少)
(4)图2中,甲、乙、丙注射器内的试剂依次是水、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钠浓溶液,的数值为________;分析图3可知“捕捉”二氧化碳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选填装置序号),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活动三】计算碳转化
(5)基于元素守恒,小组同学推测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更高价值的物质,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我国科学家在利用二氧化碳直接合成乙醇()的研究上已取得重大突破,其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其中的化学式为________。如果用此方法处理二氧化碳,使其完全反应,请计算生成乙醇的质量为________。
【活动四】聚力助低碳
(6)实现“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中国已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如调整能源结构,开发使用新能源等,请写出一种新能源________。青少年也应积极助力低碳,你的做法是________(写一条即可)。
建构合理的思维模型,既能促进深度学习,又能提高思维品质。小明建构了“两组份混合物含量测定”的思维模型:
运用该模型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实验探究:忽略含量很低的其它物质,空气可以看成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两组份混合物。
【原理分析】
(1)利用某种化学物质将氧气反应掉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属于思维模型中的(填“分离转移”或“反应转化”)。
【操作细节】
(2)按图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止水夹最佳打开时间是(填“反应刚结束”或“冷却到室温”)时。
【数据推导】
(3)同学们将实验甲变形改进为实验乙,若试管容积为 , 实验开始前注射器活塞对应的初始刻度为 , 实验结束后注射器活塞停留在刻度的位置。
【实验反思】
(4)运用上述思维模型,小明又设计了图丙的实验装置,试猜想铜粉可代替红磷的主要原因(写两条)、。
①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②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③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住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槽正放在桌上
a.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b.收集完成时,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
c.未待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①简要回答甲、乙两瓶中水的作用(各写一条即可):甲:;乙:。图乙实验中,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②写出乙集气瓶中反应的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甲、乙两瓶中的反应都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③如图2所示,取三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细铁丝,将其中两根分别盘成螺旋状,在每根铁丝一端绑上粗铜丝,另一端系一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在其他操作都相同时,实验(填“I”或“Ⅱ”)现象最明显。请分析Ⅲ中铁丝不能燃烧的原因是。
①可证明能与水反应需要对比纸花号(填纸花序号)。
②下方燃着的木条熄灭而上方的不熄灭,由此可得出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第4次 | 第5次 | |
加入盐酸的质量() | 20 | 20 | 20 | 20 | 20 |
剩余固体的质量() | 70 | 60 | 50 |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