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监司 | 安抚使 | 转运使 | 提点刑狱司 | 提举常平司 |
职权分工 | 掌兵民之政 | 经度财赋,掌“婚田税赋” | 掌“狱讼经总” | 视丰歉而为之敛散,掌“常平茶盐” |
——据高进等《监察之监察:宋代的监司互察》整理
时间 | 调整 | 主要内容 |
1950年 | 土地改革 | 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1953年 |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把农民土地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 |
1958年 | 人民公社化 | 土地所有权归集体所有,经营权过度集中,强调“一大二公” |
1978年以后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家庭为单位,承包集体土地,自主经营。其收入除上缴一小部分给集体及缴纳国篆税金外,剩余全部归于农户 |
上表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表大航海时代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
航线| | 澳门——马六甲(马来西亚)——果阿(印度)——里斯本(葡萄牙) |
航线Ⅱ | 澳门——长崎(日本) |
航线Ⅲ | 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
航线IV | 澳门——东南亚 |
史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
史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史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
史料四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材料一 容闳毕业于耶鲁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他希望通过西方教育,使贫穷、愚昧的中国得以复兴。容闳的主张得到了洋务派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两人奏请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负责留学事宜。留学生派出时并以汉文教习同往,庶幼年学生在美,仍可兼习汉文。1872年,容闳任学生监督奉命率首批幼童 30人赴美留学。到 1880年,留学计划突然终止,幼童们被斥为“腹少儒书,德性未坚”、“沾染外洋恶习”,被召回国,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计划就此夭折。这批留美幼童后来分散到政界、军界、实业界、知识界等各个领域,产生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众多的近代知名人物。
——摘编自卫青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材料二 1949年初,侯祥麟与留学生中的一些进步学者,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在一年的时间里,在美国各地发展分会32个,他们定期举行活动,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回国。1949年12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同月18日周恩来总理代表党和国家郑重邀请海外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0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归国途中在香港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他在信中以激情的语言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据统计,从1949年8月到50年代末,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2500人。
——摘编自熊华源《新中国第一波留学生回国潮》
材料一
材料二 古希腊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状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们把自己对于宇宙人世的关怀称为哲学,他们的哲学探讨直接关涉的是人自身,是人对外部自然统治力量的反抗和对人自身生存状况的觉醒。
——整理自张广智《略说古希腊城邦文明》等
材料:11-18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公元11世 纪—15世纪 |
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 宋朝基本成熟,并先后传入欧洲;明朝前期,明朝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明成祖派遣郑和远航海外。 |
佛罗伦萨是欧洲主要的工商业和金融 中心之一,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之一; 14、15世纪,西欧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公元16世纪—18世纪中叶 |
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 权,荷兰占据台湾; 玉米、甘薯传入中国; 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远销墨西哥; 美洲等地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沿袭“海禁”,乾隆中期留广州一口通商。 |
哥伦布达到美洲大陆; 意大利人利玛窦前往中国,借助传播科学知识传教; 伏尔泰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剧本《中国孤儿》;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成为最大殖民国家。 |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