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衰竭 , 还跟当前逢传统必反的这一股潮流脱不了干系:不少人以为传统的就是糟粕,现代的才是精华,传统与现代是永恒对立的。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与“现代”水火不容。比如,“现代”的西装取代了“传统”的旗袍,但唐装、旗袍不也日益走俏,风光依旧吗?摩天大楼够“现代”够气派了吧,但每逢假期,都市里的白领一族还不是一窝蜂地涌向各地的名胜古迹,争相领略“传统”建筑的神奇魅力吗?
国庆节,小红为去北京的爸爸送行。列车开动了,小红突然想起一件事,急忙追上去,边跑边向爸爸喊道:“____”
材料一
北京时间5月30日凌晨3点2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此前成功发射的天和号核心舱尾部货运对接舱口成功对接。飞船此行的主线任务是运送航天员和空间站所需的物资。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后,三名航天员正式进驻天和号核心舱,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在轨驻留。三名航天员返回地球后,对接在天和号核心舱尾部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会绕飞到天和号核心舱正前方,与节点舱正前方舱口对接。对接成功后,将会从正前方进行在轨燃料补加。
材料二
很多人不太明白为什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要舍近求远,转移到更远的节点舱位置进行燃料补加。天和号核心舱作为未来整个天宫空间站的核心舱段,不光指挥与控制整个空间站的飞行,还负责整个空间站的在轨提升、轨道控制。虽然天和号核心舱装备了霍尔电推进器,可以长时间满足轨道精准控制任务,但是在紧急变轨等需求上,仍然需要传统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来实现。为了满足未来二十年以上的在轨飞行需求,天和号核心舱不仅在靠近推进舱的尾部设置有对接舱口,以满足物资补给和燃料补加需求,同时作为备份还在最前面的节点舱位置也加装了对接口。所以,此次天舟二号故意绕飞到正前方完成在轨燃料补加,就是为了验证备份燃料补加技术的可行性。
材料三
天舟二号在完成正前方燃料补加技术验证后,还将在天和号核心舱外部的七轴机械臂辅助下,从正前方对接舱口转移到两侧对接舱口上。天舟二号多次从正前方舱口转移到侧面舱口位置,是进行机械臂转位实验。这个过程表面上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在这背后可真的是有“奇迹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介绍,中国航天天宫空间站基本构型目前已经确定,将会由核心舱及实验舱以“T”字形布局组成。未来,问天号、梦天号两个实验舱将长期停泊在两侧舱位上;货运飞船及后续的载人航天飞船则会在核心舱的两端完成对接。
天舟二号结束任务后,将执行撤离计划,以坠入大气层中焚毁的方式谢幕。
(取材于《北京晚报》等)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选文中的“他”是指谁?他在疾病缠身、丧失战斗能力的艰难处境下,内心经历了严峻的考验。节选部分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历程?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虽有佳肴》)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不知其旨也( ) 然后能自反也( )
君子之学必好问( ) 舍问,其奚决焉(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WiFi可提供电能,那反过来行吗
代小佩
每天,你用手机接上WiFi、打开网页,这一切看似稀松平常。但你是否想过,有一天也许能用WiFi充电?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但确实有研究证明了其可行性。近日,外媒报道了一项重大突破——科学家将WiFi信号转化为电能。通俗点说,就是通过WiFi发电。
那么,WiFi信号是如何被转化为电能的?电能也可以被转化为WiFi信号吗?通讯信号与能源之间可否实现直接转化?
实际上,除WiFi信号外,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能源可被转化为电能。比如,无线电波、机械能、人体热扩散能等。此类无处不在又尚未被有效利用的能源,被称为“杂散能源”。
捕获环境中的杂散能源,就好像银行把众多小客户的钱收集起来,再借给需要的人。
不过,WiFi信号与其他的杂散能源不同,它是高频电磁波。考虑到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WiFi信号在人类活动范围内通常能量很小。需要采用整流二极管天线,来接收无线网络信号,并经过整流滤波转化成直流电后才能为我们所用。 整流二极管是即WiFi信号被转化为电能的‘桥梁’。
目前,各国都逐渐意识到杂散能源的重要性,这一方向已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工作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以捕获杂散能源的模式,部分取代甚至全部取代现有化学电池供电模式。若能利用杂散能源捕获发电技术,以后或许就不再需要更换电池了,科学家有望研制出“终身无需更换”的能源,甚至可能让电器挣脱电源的约束。
以现有心脏起搏器为例。资料显示,目前的心脏起搏器依靠电池供电,但电池寿命有限,病人须在安装后的5年到10年间经二次手术更换电池。而未来的心脏起搏器,可利用心跳释放的动能进行充电。已有研究人员在现有心脏起搏器上添加一块聚合物薄片,使心跳的动能转化为电能,供起搏器正常运转。
既然杂散的网络信号可被转化为电能,那么电能有无可能被转化为网络信号,进而实现万物通电即可互联呢?
理论上,万物通电即可互联是有可能实现的。一种可能的方式是,利用电能驱动高频振荡器产生高频信号,再通过高频功率放大器放大信号,接着使用倍频器、变频器、调制器和解调器进行信号变换,之后使用天线将电磁波发射出去,便可实现电能到网络信号的转化。但目前还没有直接、简单的手段,能把杂散能源转化成无线信号。
虽然杂散能量捕获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一定范围内物体之间的能量和信号转化成为可能。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时日。(摘自《科技日报》2019年2月27日,有删减)
生命中的土地
① 提及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已在民族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像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生活。据陆游《入蜀记》:“自州门而东,岗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由此,“东坡”便以其质朴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凉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进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苏轼是当中一位。虽然我们很难想像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也是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东坡》一诗中:“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清幽冷峻之于豁达放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禁要为苏轼赞叹了!“词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诽谤、曾经的羞辱等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无限地延展开了。此时,我们应该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黄安祥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题目一:请以“那滋味,令我难忘”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改变,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改变,从么地方着手都可行。改变,一定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请以“改变,从 ▲ 开始”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