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挑条马面裙,配上素色衬衣,做个发簪盘发,在古风景点打卡,同烂漫山花合影……这个春天,中式穿搭受到青睐,成为游园踏春的一道风景。

    提起中式服装,人们可能会想到立领、对襟、盘扣等设计,棉麻、真丝、夏布等面料,提花、扎染、刺绣等工艺……这些经典元素,共同成就其典雅端庄。如今受欢迎的中式服装,多保留了传统服饰的大体形制和诸多元素,但却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当代审美和着装习惯进行了改良。比如,有的设计师对旗袍的腰线和下摆做宽松处理,方便人们日常穿着;有的厂商对马面裙面料组织和压褶工艺进行调整,使其便于机洗。在传承基础上融入现代风格和技术工艺,既不失复古优雅的质感,又更添时尚活力、好看又好穿,赋予了中式服装新的生命力。

    一段时间以来,在消费市场上,以汉服为主要代表的中式服装一直不乏拥趸。近期,随着马面裙等走红、出圈,“新中式”服装迎来爆发式增长。从旅游景点到城市商圈,从婚礼仪式到朋友聚会,中式穿搭愈发常见。这体现在供给端——订单源源不断,厂商开足马力、加紧赶工;反映在销售端——在商场门店、线上直播间,相关产品成为畅销款。有数据显示,在山东曹县,今年以来汉服网上销售额超12亿元,1—2月马面裙销售额超5亿元。从款式设计、材料选择,到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中式服装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款式更时尚、价格更亲民,实现了销量、口碑双丰收。

    “新中式”走红,为文旅融合打开了新思路。以汉服为例,除了汉服生产销售,汉服租赁、写真拍摄等周边产业也蓬勃发展,还与剧本杀、演绎剧目等有机融合,给消费者带来新体验。比如,在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周边,汉服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消费者提供化妆造型、跟拍摄像等全套服务;在河南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打造演艺剧目《唐宫乐宴》,游客不仅可以换上汉服体验诗、乐、茶、礼等传统文化,还能摇身一变成为剧中人。这说明,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场景创新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动文旅融合,既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也有利于挖掘消费潜力、拓展市场空间。

    “新中式”受追捧,离不开新兴消费群体的壮大。从表面上看,年轻人往往对潮流文化和时尚元素比较敏感,也乐意为商品的美学体验、文化价值买单。由更深层次去观察,作为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与生俱来、与日俱增。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个性品位的“新中式”,自然能赢得他们的喜爱。不只是年轻消费群体,着眼未来,随着热度的走高和供给的不断丰富,“新中式”将收获越来越多年龄段消费者的关注。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如今,在国际T台秀场上,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设计频频亮相,映照着中华文化走向更广阔舞台。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章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摘编自何娟《让服章之美绽新彩》)

    材料二:

    位于北京五道营的那曲,是一家生长在老胡同里的新中式服装店。手工盘扣开衫、木机机织宋锦马甲、手绘青碧蜡染衣裳……透过窗口,能看到店内摆满了各式各样传统手工制作的新中式服装,不少消费者正在参观选购。

    深耕行业10多年的那曲品牌主理人、设计师咪娜观察到,新中式的走红并非一日之功。早在2020年左右,关注新中式的消费者就已明显增多。“围炉煮茶、琴棋书画等一些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传统中式服装,产生穿新中式服装的需求。”咪娜说。

    新中式为何能出圈?

    一方面,消费者力挺传统文化。楠玉表示,新中式风格既符合当代时尚审美标准,又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吸引这些消费者的是新中式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民族自信,更是年轻消费者对传统文化日益提升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新中式服装是展现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载体。“比如,我们尝试通过用漳绒和漳缎去表现渔樵耕读,用米浆做古法盘扣,希望让消费者通过服饰深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咪娜说。

    另一方面,消费者不仅仅是在为新中式服饰等商品买单,更是认可其背后承载的美学意义和文化价值。楠玉表示,新中式流行的背后体现出消费者对多元化和丰富精神层面消费的需求。很多新中式服装都是围绕真丝、香云纱、绸缎等天然质感的传统面料展开,无不透露着独特的中式审美气质。“穿上带有传统元素和古法手工艺的新中式服装,就是一个字——美。”刘晓倩说。

    当前,新中式消费已形成一条从设计、生产到衍生周边及线下活动的完整产业链。消费端需求的增长也给上游供应端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更多人关注传统纺织技术。

    “新中式火了以后,带动了整个传统手工业的繁荣。随着需求量的增加,我们上游供应商订单也多了起来,为当地的不少纺织工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为我们传承传统手工艺技术积累了更多力量。”咪娜说。

    (摘编自李思雨《“新中式”服装为啥受追捧》)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穿着设计新颖、面料舒适、做工精湛的中式服装游园踏春,成为今春的一道独特风景。 B . 结合当代审美和着装习惯对传统服饰进行改良,使中式服装好穿又好看,更具时尚活力。 C . “新中式”服装爆发式增长,既体现在供给端和销售端,也体现在中式穿搭愈发常见。 D . 新中式走红,可带动传统手工业的繁荣,同时有利于促进就业和传统手工艺技术的传承。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因地制宜地推动文旅融合,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进而挖掘其消费潜力、拓展其市场空间。 B . “新中式”不仅受到平视世界一代的追捧,而且随着其热度的不断走高,其它年龄段的人群也日益壮大。 C . 国际T台秀场上,带有中国元素的服装设计频频亮相,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在逐步提升。 D . 新中式消费形成完整产业链,其消费需求的增长,让更多人关注传统纺织技术,带动传统手工艺的繁荣。
    3. (3) 下列选项,关于两则材料的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则材料均从具体的生活场景切入,引出文章的话题,让文章更具生活气息。 B . 两则材料都围绕“新中式”服装展开论述,论述重心都分析其受追捧的原因。 C . 两则材料的主体部分均采用并列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文章观点进行论证。 D . 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明显不同,材料一多用举例论证,材料二多用引用论证。
    4.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4题图

      【注:E表示预测的年份】

      A . 中国汉服销售规模一路攀升,主要原因是“马面裙”等走红、出圈的溢出效应。 B . 中国汉服销售预计在2027年达到峰值241.8亿的规模,此后会出现明显的下跌。 C . 2020年以后,汉服销售增长率逐年下降,这说明企业在创新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D . 2019年汉服销售增长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此时关注“新中式”的消费者增多。
    5. (5) 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中式”服装受追捧的原因。
  • 2.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石钟山水韵

    洪忠佩

    ①静坐江边,聆听江水撞击岩石洞穴的“钟鸣之声”,如同谛听石钟山的心跳。激荡的“钟鸣之声”,成就了石钟山的传奇。

    没有人声的喧哗,只有江水的回荡,还有与我一样耐着性子倾听“千古奇音”的友人。

    对这“千古奇音”奥秘的解释,我肯定不如地理学家透彻。我以为,是江风、江水、山岩、岩洞,孕育了石钟山的骨骼形态,还有生命的传奇。

    真正让石钟山名声大噪的是苏东坡。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东坡送长子苏迈赴德兴任县尉,走水路来到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石钟山。乘小舟于绝壁下考察和聆听“奇音”之后,苏东坡写下了《石钟山记》。从此,石钟山名扬天下。

    历史上,湖口先后隶属九江郡、豫章郡、彭泽县。陶渊明任彭泽县县令时,县衙就设在今天的湖口县均桥镇柳德昭村。湖口县作为行政区划始于南唐(950年)。今天的湖口县隶属江西省九江市。

    打开湖口的历史画卷,石钟山是当然的地标。石灰岩耸立的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城区,海拔不到六十二米,面积很小,历史上却是“江湖锁钥”之地。石钟山有南北之分,靠南面临鄱阳湖的为上钟山;北面抵长江的,则是下钟山。石钟山虽不高,意境却高远。山上的怀苏亭、清浊亭、上谕亭、梅花厅、昭忠祠、碑廊、禅林、古树,与山下滔滔的长江水,一起生发出无尽的诗情画意。

    事实上,与石钟山结缘的名人很多。除苏东坡外,还有陶渊明、郦道元、王安石、黄庭坚、郑板桥、曾国藩等,都留下了诗文遗墨。如今,石钟山和鄱阳湖中的鞋山作为庐山风景区的组成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如江水般流淌。这些已是几年前登临石钟山的记忆了。似乎有关石钟山的人和事,相距那么远,却又感觉离得这么近。

    不承想,这次再次来到石钟山,能够他乡遇故知——正在石钟山从事景区景观提升改造工作的胡文全,是从我家乡江西婺源走出去的古建修缮名匠。在石钟山相遇,他自然成了我的义务向导。

    从石钟山山门拾级而上,胡文全引领我去江天一览亭和泛舟岩俯瞰,出现在视线中的是鄱阳湖水与长江水相融后向东奔流的壮阔景象。不过移步清浊亭眺望,所看到的“江湖两色”自然奇观,却颠覆了我之前关于长江水浑浊、鄱阳湖水清澈的认知——此刻,江湖交汇,鄱阳湖水浑浊而长江水清澈。石钟山景区的工作人员小李解开了我的疑惑,这是因为冬季枯水、船运往来变化而发生的改变。

    江风呼呼地吹,江上船来船往。风太大,很难下到江边去倾听那“钟鸣之声”了。②胡文全如数家珍,一一向我介绍石钟山的历史文化遗存。确实,如果没有《石钟山记》,没有亭台楼阁等景观,石钟山与长江边其它寂静山野没有两样。

    那天下午黄昏时返回,往鄱阳湖大桥方向的游轮码头走。江边的警示牌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地为长江八里江段长吻鮠鲶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上至鄱阳湖公路大桥上游七百米,下至金砂湾园区江铜集团公司码头,为永久性禁钓区域……

    湖口县水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而生活在江边的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几年前湖口县率先在全国实施禁捕退捕,渔民上岸转产。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保护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豚。

    每年7月到10月间,江豚会在石钟山到鞋山水域出没。我到石钟山时已错过了江豚逐浪嬉水的季节。石钟山景区负责人夏美贵见我对长江文化和生态保护兴趣浓厚,极力推荐我去与石钟山相距不远的江豚湾。说若是去了石钟山,不去江豚湾,等于没到湖口。

    江豚,因萌萌的样子,被人们称为长江的“微笑精灵”。一片湖光山色的江豚湾,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原称南北港。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政策的实施,以及养护、救治江豚的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这里成为长江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和长江江豚保护救助中心。

    走进江豚湾长江流域淡水鱼类展示馆,我看到了生活在这里的珍稀鱼类家族。③此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看到中华鲟、大鲵、豹纹鲨、金吉罗、鳐鱼等珍稀鱼类。在播放的视频中,我还一次次看到了“江豚的微笑”,听到了它们逐浪时欢快的“笑声”。

    在长江生活的鱼类是个大家族,有400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60余种、洄游性鱼类11种。白鲟等鱼类如今已经只能看到标本。

    在江豚湾,我觉得最幸福的莫过于在这里工作的小沈,每天能够与那么多鱼类亲密接触。小沈从小生活在石钟山脚下,热爱家乡山水,长大后选择在鱼类展示馆做一名饲养员。

    ④再访石钟山,俯瞰滔滔江水,江面波光粼粼。如果说,是长江孕育了石钟山的千古神奇,那如今的江豚湾,则是实施“长江大保护”造就的新传奇。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说自己的解释不如地理学家透彻,地理学家应该包含郦道元在内,但苏轼认为郦道元的解释是错误的。 B . 历史上苏轼、郦道元等很多人都在石钟山留下诗文遗墨,石钟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能与此有关。 C . 以前见的“江湖两色”是长江水浑浊、鄱阳湖水清澈,现在截然相反,这是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必然结果。 D . 作者对长江文化和生态保护兴趣浓厚,得他乡所遇故知的极力推荐,这些因素促使“我”去游览江豚湾。
    2. (2)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石钟山的“千古奇音”,暗示石钟山名声大噪的原因。 B . ②句中的“如数家珍”,写出胡文全对石钟山历史文化遗存十分熟悉,和前文写他从事的工作相照应。 C . ③句不厌其烦地罗列中华鲟、豹纹鲨等各种珍稀鱼类,意在凸显“长江大保护”政策实施的重要成果。 D . ④句运用叠音词“滔滔”写出江水奔流的气势,“粼粼”写出江水清澈、明亮,照应标题中的“水韵”。
    3. (3) 文中说:“说若是去了石钟山,不去江豚湾,等于没到湖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认同的原因。
    4. (4)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水韵;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传奇。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或自己提出一个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要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 3.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氾胜之书》曰: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黍心初生,畏天露。令两人对持长索,概去其露,日出乃止。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稗:既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宜种之,备凶年。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不减粱米。又可酿作酒。酒势美俨,尤逾黍秫。魏武使典农种之,顷收二千斛,斛得米三四斗。大俭,可磨食之,若值丰年,可以饭牛、马、猪、羊。

    《齐民要术》:旱稻用下田,白土胜黑土,非言下田胜高原,但夏停水者,不得禾、豆、麦;稻田种,虽涝亦收。所谓彼此俱获,不失地利故也。下田种者,用功多;高原种者,与禾同等也。凡下田停水处,燥则坚络,土干也。湿则污泥,难治而易荒,境而杀种。其春耕者,杀种尤甚。故宜五、六月暵之,以大麦。时水涝,不得纳种者,九月中复一转,至春种稻,万不失一。春耕者,十不收五,盖误人耳。

    《士农必用》:桑之种性惟在辨其刚柔得树艺之宜使之各适其用。桑种甚多,不可遍举;世所名者,“荆”与“鲁”也。荆桑多椹,鲁桑少椹。叶而尖,其边有瓣者,荆桑也;凡枝、干、条、叶坚劲者,皆荆之类也。叶圆厚而多津者,鲁桑也;凡枝、干、条、叶丰腴者,皆鲁之类也。荆之类,根固而心实,能久远,宜为树。鲁之类,根不固而心不实,不能久远,宜为地桑。然荆桑之条、叶,不如鲁桑之盛茂;当以鲁条接之,则能久远而又盛茂也。鲁为地桑,而有“压条”“换根”之法,传转无穷;是亦可以长久也。荆桑之类,宜饲大蚕;其丝坚纫,中纱罗。《书·禹贡》“厥篚原丝”,注曰:“膘,山桑。”此荆之类而尤者也。鲁桑之类,宜饲小蚕。

    (摘自《农桑辑要》,有删节)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桑之种A性B惟在C辨D其刚柔E得树F艺之宜G使之H各适其用。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凡,指总共,与《项脊轩志》“轩凡四遭火”中的“凡”词义相同。 B . 堪,指受得住,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中的“堪”词义相同。 C . 拟,指准备,与《苏武传》“复举剑拟之”中的“拟”词义不同。 D . 薄,指厚度小,与《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薄”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相对于黍,稗的适应性较强,它成熟的种子堪比粱米,用它酿出的酒,气味很好,因此魏武帝曾经下令种植。 B . 旱稻适合种植在低洼地带,因为种在低洼即使遇到水灾也会有收成,不致丧失地利,且低田种稻费工较少。 C . 可从桑葚多少,枝干、桑条、桑叶的形态,根的深浅,树的心材是否坚实,树的高矮来区分荆桑和鲁桑。 D . 我国很早就掌握了植物繁殖的方法,如材料中的把鲁桑的枝条嫁接到荆桑上,采用压条换根法繁殖鲁桑新株。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俭,可磨食之,若值丰年,可以饭牛、马、猪、羊。

      ②此荆之类而尤者也。鲁桑之类,宜饲小蚕。

    5. (5)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劳动”,学习这一单元时老师要求同学们阅读一些相关农业劳动的书籍,某同学要把《农桑辑要》介绍给大家,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帮他择要推荐该书。
  • 4.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山行即事

    【宋】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醒

    ①狎(xiá):亲热、玩乐的意思。②程(chéng):酒醒后的困惫状态。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统摄全诗,颔联承“阴”,颈联承“晴”,尾联点明“山”,全诗的艺术构思十分精巧。 B . 颔联中写“荷雨”洒湿衣服,“蘋风”吹拂着衣袖,伴随这样风雨的“山行”给人清爽的感觉。 C . 尾联写经风吹雨洗之后,山色更加明净秀丽,它虽然不言不语,却使人陶醉其中,三日不醒。 D . 全诗未见“行”字,但浮云往来、荷雨湿衣、蘋风吹袖等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
    2. (2) 诗歌颈联写景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 5.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烽火扬州路”记述完颜亮对扬州的破坏,姜夔《扬州慢》中“”用拟人的手法同样写完颜亮对扬州破坏造成的影响。
    3. (3) 古人水上乘船游览歌吟时,经常用手击船边作为的节拍,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6月5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芒种。

    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②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③中国人把节气和生存、生活用自己的智慧联系在一起,④节气把握时间规律、指导农耕生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A____交织”。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节气文化生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承载着华夏文明B____的基因密码,真正印证了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在各大博物馆的国宝文物中,“芒种”留下了亘古弥新的文化印记。这些印记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是今人对于千年岁月、列代祖先的脉脉温情。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在初夏,端午节前后。此时,正是北方收麦与南方种稻的时候,因此“芒种”也可解释为“有芒的麦子抢收,有芒的稻子快种”。

    宋代诗人陆游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____,但芒种这一节气名称,更侧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们,勿过天时,____,以成丰年。

    一年好景在春耕。不误农时,是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传统智慧,饱含着新时代“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定力和深远考量。

    茁壮成长的庄稼、____、____、____、____、____……在汉画像石里,可以看到汉代田间耕种的忙碌情景。

    汉画像石《牛耕图》拓片

    正如谚语所说“小满赶天,芒种赶刻”,或许,这是老祖宗在提点后人,无论春种还是秋收,都要抢时间、占先机。也提醒着今天的人们:趁天长,及良时,努力请从今日始。

    1. (1) 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请在文中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 (4) 根据文中“汉画像石《牛耕图》拓片”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和前面的句子一起构成排比句式且条理清晰。
    5. (5) 文中多处使用双引号,请结合文段内容概括其不同的用法。
四、写作(60分)
  • 7. (2024高二下·浙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运用提到二十四节气,她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

    2018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如今,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在广袤中国大地上依旧绽放璀璨光芒,焕发勃勃生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