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西汉时期,政府充分利用山川险阻、地形地物,在河西地区筑塞障亭隧,成为西汉政府在西北防务的重要内容。《汉书》记载:“元狩二年,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徙民充实之。”《后汉书》有“边郡置农都尉,主屯田殖谷”的记载,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汉政府在河西的统治。同时,汉政府陆续建立了郡、县等各级行政管理机构,遣官治理民政、部署防务。
——摘编自《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
材料二 五凉时期(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政局相对稳定,为儒学在河西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一批儒学大家不为世俗所左右,勤于治学,著书立说,开馆收徒,使汉文化在河西地区得以传承和发展。西晋末年,京城官员张轨主动请求调往武威,就任凉州刺史,他采取了“重教化”与“拔贤才”的政策,使得河西走廊地区儒学昌盛,井井有条。
——摘编自纪录片《河西走廊》解说词
材料三 榷场贸易是辽、宋、西夏、金时期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重要途径。宋、夏商民的大量贸易是在官方设立的榷场进行,宋、夏通好时,双方人民都欢迎开市,出现“商贩如织”的现象。金朝时设立兰州榷场,西夏以境内的特产青白盐、珠玉、牲畜和皮毛等产品,换取金朝的粮食、铜铁、丝麻织品、货币和其他物资。
——摘编自《宋元时期的兰州》
材料一
领域 | 经济领域 | 政治领域 | 教育领域 |
措施 |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政治制度。 | 实行党对学校的领导,解决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打开大门的问题。确定了“教育必须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工农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 |
——根据《中国共产党简史》整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生建设的重点为着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社保、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89元。截至2019年底,我国拥有超过1.4亿家庭、4亿人构成的中等收入群体,其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历史逻辑、现实启示及未来路向》
材料一 10~11世纪时,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逐渐兴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分离,市民阶层形成,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城市里还有各种市政组织和行会组织,这些组织基本上是封建性的。11~12世纪,城市为摆脱封建主的束缚进行了斗争,最终大多数得到国王、主教和诸侯的特许状,形成了自由城市。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英国,日渐深入的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口的地理分布,城市形成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引力。工业革命使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大为增加,城市集中了市场、金融机构、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机构,有利于实现生产的协作和专业化。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给现有城市住房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挑战,增加了环境对健康造成的威胁,由此带来一系列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引发了城市的公共卫生危机。
——摘编自《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及公共卫生危机》
材料三“二战”后,随着交通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家庭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城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镇)发展,实质上是城市功能规模的进一步延伸和扩张,小城镇与大城市实现了同城化。
——摘编自《美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城市化及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