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平谷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运用。
  • 1.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审读邀请函

    以下是某旅行社的导游向同学们发来的邀请函。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肩负着留存民族集体记忆、传承国家文化基因、促进文明交流互见的重要使命。这里的140万余件馆藏文物,充分见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你们可以透过一个个或惟妙惟肖、或朴拙厚重的文物,看到凝结其中的精湛技艺,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品味其承载的历史文化,观览变化万千的过往,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期待你们与文物来一场跨跃时空的文化对话。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旅行社

    ××年××月××日

    1. (1) 对邀请函中加点字的注音和书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 因为表达的是“中国博物馆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借鉴”的意思,所以“互见”应改为“互鉴”。 B . 因为表达的是“文物可以穿越时间或空间界限”的意思,所以“跨跃”应改为“跨越”。 C . 因为表达的是“模仿得非常逼真”的意思,所以“惟妙惟肖”一词中的“肖”字应读作“xiāo”。 D . 因为表达的是“质朴率真”的意思,所以“朴拙”一词中的“拙”字应读作“zhuō”
    2. (2) 邀请函中画线的四个句子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同学参加中国国家博物馆游览活动。 B . 倾听每件文物背后的动人故事。 C . 我也会借此机会与你们交流一下参观的感受。 D . 请务必准时参加活动。
  • 2. 任务二:制作文物卡片

    这位同学最喜欢博物馆陈列的远古时期的玉龙文物,以下是他制作的文物卡片。

    名称:玉龙

    年代:红山文化

    这个玉龙是由墨绿色岫岩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扬,梭形细目,鬣鬃飘举,卷尾有力,躯体卷曲若钩。虽无角、无肢、无爪,却极富动感。周身光洁,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一条线上。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它还保留着在风中的姿态,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标志性符号。

    《说文解字·鱼部》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最初,古人把龙想象为“百虫之长”,把龙当作保护神来崇拜,赋予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

    1. (1) 阅读文物卡片,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梭形细目”“卷曲若钩”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玉龙眼睛细长、身体弯曲的外貌特征。 B . “看它挺直的脊梁在空中跃起,在时空中飞翔了五千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玉龙具有穿越时空的动感和历史久远的特征。 C . “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组成了龙的鳞片,舞动出中华文明的姿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龙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D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运用排比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龙种种非凡的本领和神奇的力量,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对龙的崇拜。
    2. (2)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向全国人民表示祝福。“龘”在《汉典》中的解释为“龙腾飞的样子”。请你根据词典释义和文物卡片的相关内容解释成语“龙行龘龘”的寓意。
  • 3. 任务三:探寻玉器文化

    这位同学还对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下是他搜集的相关资料,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中国人对玉的追求不仅限于外在的形色美,更看重其内在的气质美。中国人常以“玉”比拟“君子”的美德,玉和人合二为一【甲】玉光洁温润可谓之“仁”;纹理缜密紧凑可谓之“智”;不易折断,折断后不会割伤皮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参差不齐可谓之“礼”(“礼”即秩序);叩击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忠”即互不遮掩)。而这些美德恰恰是君子所必需的,君子也自当佩玉以自警自励,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乙】中国人把玉拟人化,强调了玉的可贵不仅在于外在的美,更在于其内涵与人的精神世界相得益彰。玉器所形成的玉文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今社会,玉不仅继续激励着中华民族对崇高理想和完美人格,还蕴含着温润谦和、宁碎勿折的人文精神。

    1. (1) 检查文段后,发现加点成语在文段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参差不齐 B . 瑕不掩瑜 C . 相得益彰 D . 不可或缺
    2. (2) 在文中【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乙】。” B . 【甲】。【乙】”。 C . 【甲】,【乙】。” D . 【甲】,【乙】”。
    3. (3) 文段中画线句子有两处表达欠妥,请进行修改。
二、古诗文阅读。
  • 4. 默写。
    1. (1) 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2. (2) 是故,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礼记·大道之行也》)
    3. (3) 《关雎》中,运用心理和动作两种描写方法,表现男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不宁情状的句子是:
    4. (4) 在平谷区“近光讲堂”活动中,武向平院士对浩瀚宇宙的描述,让我们联想到庄子在《北冥有鱼》中关于天空高远的思考:
  • 5.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安史之乱中的名作,全诗共四自然段,每段为一小节。前三小节以叙事为主,事中含情:第一小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表现了诗人的①之情;第二小节写②,表达愤懑哀叹之意;第三小节写③,备述凄凉愁苦之思。后一小节侧重议论,直抒胸怀。
    2. (2) 北宋黄彻《䂬溪诗话》曾评说:“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请结合本诗与下面【链接材料】的具体内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链接材料】

      新制布裘

      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 6. 阅读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①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②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③之暇,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④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⑤也。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⑥;若重覆之,得二十稔。”噫!吾以至道⑦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⑧,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注:①刳(kū):削剔,挖空。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击棋盘时发出的清脆悠远之声。③公退:办完公事,退下休息。④第:只。⑤概,状况,此指生活状况。⑥稔(rěn):谷子一熟叫作一稔,引申指一年。⑦至道:宋太宗年号。⑧四年之间:王禹偁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公元995—998这四年间贬谪不断,四处奔波。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以其境过清     以其价廉 B . 伐竹取道     大道之行 C . 比屋皆然    其两膝相比者 D . 乃记之而去    停数日,辞去
    2. (2) 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皆若空游无所依

      翻译:(潭中鱼)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任何依靠。

      理解: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潭中鱼的静止状态,侧面表现潭水的清澈。

      乙.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人互相取乐。

      理解:这句话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呈现鱼儿的生动活泼,表现人与自然的浑然一体。

      丙.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翻译:在水色山光的外面,只见到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理解:这句话写了作者陶醉于自然景色,在竹楼独处的孤寂苦闷。

    3. (3) 【甲】【乙】两文都表现了作者遭贬后的心境,有相同的情感变化,都①。但这两篇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却不相同,【甲】文借景抒情,先写游览过程中听潺潺溪流、赏水清鱼欢的乐趣,再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环境,透露出②;【乙】文③(写作手法),先写自己在竹楼中④,后由竹楼脆弱易损不长久,联系自己四年来贬谪不断、四处奔波的经历,表达了高洁自持、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名著阅读。
  • 7. 草木不仅是富有生命的植物,更是古典文化中的象征符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草木喻人的传统,如梅、兰、竹、菊、松、柳等,皆被赋予人的精神气质。请从以下名著人物中选择一个,说一说他(她)可以用哪种植物来比喻,结合相关情节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周恩来    尼摩船长    保尔   虎妞

四、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2021年12月13日,有两个词语入选“2021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它们就是“碳达峰”和“碳中和”。所谓“碳达峰”就是在某一个时刻,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之后逐步回落;所谓“碳中和”就是____。(见下图)碳达峰与碳中和一起,简称“双碳”。

    2020年9月22日,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但是,从排放总量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巨大,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阶段。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同时,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相应地,所要付出的努力也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材料二】

    专家介绍,我国推进节能工作,难度大,但办法也不少。首先,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的能源体系。风电、光伏发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既不排放污染物、也不排放温室气体,是天然的绿色能源。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达到9.34亿千瓦,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的三分之一。特别是我国风电、光伏去年新增装机约1.2亿千瓦,占全球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的一半以上,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次,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鼓励将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另外,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国家碳市场的启动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加大节能降碳领域投资力度。

    【材料三】

    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除了减排,还有增汇。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就是一条有力举措。植树造林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治本之举,也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储量超过2亿吨。2020年中国提出的新气候行动目标中,确立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量从45亿立方米左右提高到60亿立方米的目标,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适当的土地种植适宜的树种,改善树种结构,优选良种壮苗,还要建立完善绿化后期养护、管护制度和投入机制,建立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其固碳能力。还应积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探索可商业化发展的森林经营模式,进一步促进森林碳汇从生态价值到经济价值的转化,以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反哺林业建设,更好地发挥植树造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 (1)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甲】“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一个顶峰后长期保持不变的状态。

      【乙】在实现碳中和方面,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具有规模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中坚力量。

      【丙】目前,中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左右。

    2. (2) 请结合【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中的信息,简要说明什么是“碳中和”。
    3. (3) 上述三则材料主要说明我国碳中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请你依据材料,补充相关内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时存在以下困难: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碳排放尚未达峰。为此,我国除了采取了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如②,实施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还采取了增汇举措,③

  • 9. 阅读《竹之梦》,完成下题。

    竹之梦

    叶梅

    ①每回到江西资溪,都不由为武夷山脉西麓这片汪洋般的绿色而惊叹不已。层叠丰饶的葱绿、嫩绿、墨绿,养就一派水碧山青、浮翠流丹。人在其间,时刻被绿色所环绕,吸纳着自然的清香。

    ②都道是“纯净资溪”,得“纯净”一说并非容易,全靠资溪人对山川林木多年不变的挚爱和呵护。我曾得知,为了护住青山绿水,当地人拒绝了多个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他们懂得发展的前提是大保护,几代人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绿意盎然。放眼山野,除了葱茏的树木花草,更有大片翠浪翻滚的竹林,它们在科技的加持下,为资溪人编织起了“竹之梦”。

    ③这个春天,出门在外的资溪人有不少回到家乡。往日里,家里造的小楼大都空着,大门上了锁,窗户像沉默的眼睛,代替他们守望着家园。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有时它们也会将枝条伸向隔壁的院落,向邻近的树木和竹林打声招呼。

    ④十二万人的资溪县,有四万多人在其他省市做面包,有人评价说这是一项香甜的事业。的确,心灵手巧的资溪人将面包糕点做出了远近闻名、十分可口的味道。这门手艺是从外地学来的,当年由两名退伍军人带回家乡,开了一个小面包坊,继而将手艺一传十、十传百。后来,不仅在当地做,在其他省市做,甚至还做到了国外。一代人走向远方,他们的孩子在异乡长大,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今陆续踏上了回乡的路。年轻一代有的子承父业做面包,有的另辟蹊径创新业,就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敢问路在何方。

    ⑤于是,有了零污染种植养殖,有了别出心裁的乡间民宿,更有了与竹相关的特色产业……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七的资溪,是毛竹的重要产区之一,被称作“中国特色竹乡”,遍布山野的毛竹总蓄积量有上亿根。如果为资溪的竹海写一首诗,可以是小桥流水,更可以是大河奔流。那毛竹、慈竹、观音竹等多达百余种的翠竹,即使是看惯竹林的南方人也未必能认全。

    ⑥资溪人对竹的喜爱溢于言表。有一名当地的年轻人小汤,大学毕业来到此地,如今逢人就说竹,说毛竹的生长,最快二十四小时就可达一米半,一月后可达二十米。这是因为毛竹的每一个竹节都有一个居间分生组织,每根竹子有三五十个竹节,就相当于装了近五十台发动机带动快速长高。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⑦从古至今,由竹衍生的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对竹的探究从没有止步。资溪人有了“智汇资溪”的行动,他们思竹、养竹,实行竹林地流转,推进毛竹林科学化、集约化生产,使竹资源培育由“量”向“质”转变。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资溪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⑧走进资溪竹产业科技园,小汤说,这里是竹的天下。竹的浑身都是宝,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竹的用途开发走向低碳零污染,可分出若干种类。这让人想起苏东坡曾经有过的感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cuàn]烧火煮饭)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苏东坡的家乡眉州,也是著名的竹产地。苏东坡日常的衣、食、住、行,每一处都与竹相伴,难怪他的诗词中也常有竹的身影。

    ⑨在资溪,能见到一丛丛修竹的千变万化。传统的竹板烙彩画、竹花瓶烙彩多次获全国大奖。“以竹代塑”的倡议和引导已见成效。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实行“六进工程”,即进景区、民宿、酒店、馆所、商超、街区,全县新建的许多场所都使用竹材料装修,配备竹办公家具乃至竹梳子、竹牙刷、竹剃须刀、竹筷、竹吸管,甚至电脑的竹键盘、竹鼠标。小汤提起一块砧板,板上有清晰的竹节纹理,这块经过处理的家用竹砧板极为坚硬,经得起大厨的妙手刀功。

    ⑩野竹自成径,绕溪十里余。从大觉山流下的小溪旁,竖着“幽竹紫云”的木牌,溪畔人家无不倚竹而立。春分过后,勤快的主人纷纷晾晒笋干,午间用腊肉炒了鲜笋,邻舍间相互将菜碗攒成一桌,就着自酿的米酒,说一番家常。那由笋长成的竹,到了如今,又变为竹板、桌椅和家居生活用品。竹的下脚料还能生产出一种活性炭,可用于净化空气。

    ⑪这次到资溪,几乎每天夜里都能听到雨声,但到天快亮时便放晴了。春雨就像调皮的孩童,一时跑近,又一时跑远,间接响起春雷,那是在黎明将晓的时候,告知春天的来临。早起的资溪人踏着雨水浇湿的乡间小道,去往田野、车间或作坊。那一幢幢小楼的窗户敞开着,就像睁大的眼睛,欢悦而又充盈。主人回乡,乡间的一切便活了起来。

    ⑫临走的那天,当地朋友还要带我去看一棵特别的竹。我看时间不早了,怕误了火车,他却一再坚持。我索性随他去了大觉溪旁的排上村。田里,一些穿着胶靴的村民正在栽种新品种的玉米苗,村头一棵高大的枫杨树,树身挂满了细藤,树下有冒出的尖笋,却没有见到竹。朋友笑指树说,你抬头看。

    ⑬这一看,令我惊诧万分。原来这棵粗壮的、枝叶繁茂的百年老树的树心是空的。它的枝干是从那半尺余厚的树皮上再生的,而空洞的树心里竟然伸展出一棵秀劲挺拔的毛竹,与老树融为一体,果真是应了那句“胸有成竹”。不觉揣摩,那竹根在地下默默地掘进,自会遇到百般拦阻,但它巧妙地择地而行,与这枫杨树根交织会合,长成了一道奇观。资溪人的竹之梦,也正如春雨催发的春笋,在人们的努力中卓然生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第⑦—⑨段的内容,结合资溪人的“智汇资溪”行动,填写表格。

      具体做法

      取得效果

      体现智慧

      在毛竹产业发展上,通过流转竹林地,实施科学化、集约化生产

      科学规划

      引进数家竹产业龙头知名企业,投资数亿元,共谋发展,定位打造户外高性能竹集成基地

      初步形成从毛竹下山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

      “以竹代塑”的倡议引导成效显著,大量竹制生产生活用品得到广泛应用

      积极创新

    2. (2) 请根据语境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院子背后的竹园,门前的香樟树、银杏和山楂却都耐得住寂寞,无论主人去了何方,它们都忠实地站立着,兀自伸展枝叶,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则结果。

    3. (3) 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第⑪段画波浪线句子的作用。
    4. (4) 第⑬段中划线句子意蕴丰富,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五、写作。
  • 10.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鲁迅虽已远离故乡,但难忘那夜的戏与豆,触动他心弦的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吴伯箫回首往事,难忘那一盏盏形色各异的灯笼,触动他心弦的是深沉厚重的文化内涵;闻一多拍案而起,难忘被反动派暗杀的李公朴先生,触动他心弦的是不畏牺牲的民族精神……同学们,相信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许多触动你心弦的人或事。请以“触动”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休闲假日,随意而行,看别样的风景。一树一潭一桃源,一峰一瀑一古城,映入眼帘,印在心上,激起多少情思,引发多少感悟。请以“印在心上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思想积极向上;

    ⑵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⑶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