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联...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2016年,“后真相”被《牛津词典》选为年度热词,“后真相”的释义为:诉诸情感和个人的信念要比客观事实对形塑公众舆论的作用更大。很多学者把它与社交媒体和个性化推荐技术联系起来,认为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推动了假新闻的泛滥;同时社交媒体所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了“过滤气泡”效应,使公众更不易接触到与自己想法相左的信息,加剧了群体偏见。

    ②“过滤气泡”最早由互联网活动家帕里泽提出。他发现两个人使用谷歌检索同一词语,得到的结果页面可能完全不同;不同政治立场的人浏览同一个新闻事件,看到的新闻倾向也可能完全不同。互联网时代,搜索引擎可以精准掌握用户偏好,为用户过滤掉异质信息,打造个性化的信息世界。但同时,信息和观念的“隔离墙”也会筑起,令用户身处在一个“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阻碍多元化观点的交流。帕里泽将此称为“过滤气泡”。

    ③尽管“过滤气泡”受到高度关注,但事实上仍属于“新瓶装旧酒”。早在十多年前,有关“信息茧房”“回音室效应”“协同过滤”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传播学家桑斯坦认为,信息的协同过滤会造成信息窄化,使群体成员倾向于加强与本群体的联系,忽略同外部世界或者其他群体进行信息交流,导致群内同质、群际异质现象,促使“信息茧房”的产生。处于“信息茧房”之中的公众有如把自己封闭在自我设计的回音室里,每个人听到的只是自己的回音,相同的意见会不断被重复,异质的观点会被过滤掉。也有学者把“回音室”效应与虚假新闻联系在一起,认为社交媒体上聚合了相似的信息和同样的观点,使人们原本的态度不断被印证和强化,隔离了其他领域的信息和异己的表达。人们听到的只是封闭空间内被放大的回声,而不是网络空间中全面而真实的声音。

    ④问题在于,随着算法推荐时代到来,大数据公司通过智能技术手段获得用户的阅读搜索痕迹,总结用户的心理、习惯、兴趣和偏好,投放其感兴趣的信息,现在为特定群体实现精准内容发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操作。新闻传播概念实现了从“人被动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到“内容主动定位到感兴趣的人”的转变。用户的兴趣习惯成为内容推荐的核心要素,用户不再需要手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机器算法代替用户完成了选择的过程。

    ⑤正是由于对被左右的选择权的忧虑,人们尝试开展一系列“戳泡运动”来进行矫正,但这些措施总体上看只是一些算法逻辑上的技术调整,针对的是那些已经认识到“气泡”并意图解决“气泡”的用户。事实上,“过滤气泡”的形成非常复杂,有算法推荐技术的推波助澜,也有人性和情感结构的内在需求,还与社会结构和权力息息相关,我们对此既不能过于乐观,也不必过于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如果没有算法过滤技术,我们注定会被信息洪流所淹没。另一方面从前那种传统的、非定制的新闻也未必能保证多样性。“我们必须要弄清楚,是经过滤的媒体世界造就了我们所见的在线集结,还是本来就拥有不同信念的人建构了自我增强的过滤器。”“戳泡运动”不仅需要不断改进算法技术,使用户可以接触到多元化的观点,还需要借助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开展协商对话、凝聚共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本之道。

    (摘编自郭小安、甘馨月《“戳掉你的泡泡”——算法推荐时代的“过滤气泡”的形成及消解》)

    材料二:

    ①针对过滤气泡是否存在,过去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展开实证研究。我们则认为过滤气泡是否存在应关注的是单个用户的信息结构是否存在偏倚,将单个用户信息结构的均衡性作为衡量过滤气泡的指标,更符合对这一概念的定义。而当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该用户的结构存在失衡。值得注意的是,平台为吸引流量,在作算法推荐时可能对某些特定内容存在偏好。而对某些投放基数较大的内容而言,推荐数量的小幅增加也可能导致用户信息结构的失衡。鉴于此,我们计算个性化内容的占比对“过滤气泡”的影响就要观察个性化推送是否满足以下条件:第一,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第二,在既有推送基数水平上,相应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的增量显著,一般超过10%。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过滤气泡存在。

    ②为进一步探究微博在算法推荐下的过滤气泡现象存在情况,我们将微博中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分为有代表性的四类:用户A,28岁硕士单身爱美北京女青年(生活穿搭人设);用户B,22岁中专学历的剧综述、追星女粉丝(剧综文娱人设);用户C,38岁高收入陆家嘴金融行业男博士(财经人设):用户D,34岁本科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新手爸爸(科教人设)。

    ③首先对四个账号的用户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每天重复如下操作:在“微博搜索”中搜索与用户兴趣相关的5个关键词,根据推荐结果点击前5条内容;点击微博推荐中5条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使用微博账号登录抖音、小红书等任意一款应用,点击或转评与用户兴趣相关的内容。

    ④训练结束后,进入记录阶段。连续4天记录用户ABCD在微博推荐中的前40条内容,并按照时事、财经、科教、文娱、生活和体育六个类别进行分类。

    ⑤为排除微博既有的信息推荐结构对结果的影响,设立一个中立账号作为对照组,以访客身份选择“随便看看”登录微博。中立账号反映了未经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微博对信息内容的初始偏好。计算个性化内容在用户账号和中立账号中的占比,两者之差为个性化内容的增量,如增量显著,证明过滤气泡存在。

    (摘编自陈逸君《微博算法推荐的过滤气泡现象探究》)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交媒体使用者不经查证分享来路不明的内容及媒体使用的算法技术,导致“过滤气泡”效应产生。 B . 算法过滤技术能够使人们不被信息洪流淹没,这意味着我们不必夸大“过滤气泡”的负面影响。 C . 个性化推送超过用户整体信息占比的50%或在既有推送基数水平上,相应内容的个性化推送的增量显著,一般超过10%,则过滤气泡存在。 D . 实验中,微博设立的中立账号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内容不受既有信息推荐结构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提到的“新瓶装旧酒”指用新概念“过滤气泡”去分析,讨论内容实质相同的信息过滤问题。 B . 随着算法推荐时代的到来,机器算法代替用户手动选择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发展的方向。 C . 如果用户身处在“网络泡泡”的环境中,那么“过滤气泡”会抑制理性对话,强化公众偏见。 D . 材料二的调研结果能作为判定微博是否是一个平等、自由、开放而理性的公共领域平台参考,从而断定其是否有助于“戳泡运动”。
    3. (3)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现象属于“过滤气泡”的是(    )
      A . 某短视频平台搜寻其他平台优势,改版自身推送,向用户推荐优质视频。 B . 用户通过多种平台或社交媒体获取不同观点的信息。 C . 父母师长根据孩子的个性特长为孩子制定未来发展规划。 D . 网络阅读平台为用户随机推荐热门文章,并记录用户阅读情况。
    4. (4)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图表的解读推断不恰当的是(    )

      用户账号与中立账号的内容推荐占比统计表(单位:%)

      内容用户

      时事

      财经

      科教

      文娱

      生活

      体育

      用户A(生活穿搭人设)

      4.8%

      3%

      7.8%

      38%

      45.8%

      0.6%

      用户B(剧综文娱人设)

      2.6%

      0%

      7.1%

      53.5%

      32.9%

      3.9%

      用户C(财经人设)

      8%

      31%

      6%

      28.5%

      26%

      0.5%

      用户D(科教人设)

      7.5%

      0.6%

      34.4%

      15.6%

      33.8%

      8.1%

      中立账号

      7.5%

      1.25%

      4.4%

      47.5%

      38.1%

      1.3%

      A . 从用户ACD的信息结构来看,因为个性化内容占比均小于50%,用户ACD仍然保持了相对均衡的信息结构。 B . 用户B的个性化内容占比接近54%,而微博本身对文娱类内容的推送基数较大,用户B个性化推荐的增量仅为6%左右,增量并不显著。 C . 四个用户账号均表现出对个性化内容的明显偏向,且偏向程度超过中立账号,说明用户兴趣对微博个性化推送未产生影响。 D . 用户兴趣的确减少了微博推荐中其他类型内容的推送比例,但尚未达到对用户信息结构造成威胁的地步,过滤气泡效应不成立。
    5. (5)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在妻、妾、宾客所构成的传播圈层里难以知道自己相貌不如城北徐公这个真相,有人认为当下互联网环境与这种情况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材料一,从产生原因的角度加以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五个饽饽①

    莫言

    除夕日傍黑天时,下了两天的雪终于停了。爷爷嘱咐我把两个陈年的爆竹放了,那正是自然灾害时期,煤油要凭票供应,蜡烛有钱也难买到,通宵挂灯的事只好免了。

    母亲把家里的两盏油灯全点亮了,灯芯剔得很大,屋子里十分明亮。母亲在灶下烧火,火苗映着母亲清癯的脸,映着供桌上的祖先牌位,映着被炊烟熏得黝黑发亮的墙壁,一种酸楚的庄严神圣感攫住了我的心……

    奶奶把一个包袱郑重地递给爷爷,轻轻地说:“供出去吧。”爷爷把包袱接过来,双手捧着,像捧着圣物。包袱里放着五个饽饽,准备供过路的天地众神享用。这是村里的老习俗,五个饽饽从大年夜供出去,要一直摆到初二晚上才能收回来。

    院子当中已放了一条方凳,爷爷蹲下去,小心翼翼地把饽饽摆好。“来吧,孩子,给天地磕头吧!”爷爷跪下去,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磕了头。我也跪下,将我的头颅低垂下去,一直触到冰凉的雪。天神地鬼,各路大仙,请你们来享用这五个饽饽吧!……蒸饽饽的白面是从包饺子的白面里抠出来的,这一年,家里的钱只够买八斤白面……不知怎的,我的嗓子发哽、鼻子发酸,要不是过年图吉利,我真想放声大哭。

    就在这时候,柴门外边的胡同里,响起了响亮的歌声:

    财神爷,站门前/看着你家过新年/大门口,好亮堂/石头狮子蹲两旁……

    我从地上爬起来,愣愣地站在院子里,听着“财神”②的祝福。他的嗓门宽宽的,与其说是唱,还不如说他念。他就这样温柔而悒郁地半念半唱着,仿佛使天地万物都变了模样……

    母亲早就准备好了饭碗,我看碗里只有四个饺子,就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叹了口气,又用笊篱捞了两个饺子,放在碗里,端碗走到胡同里,“财神”急步迎上来,抓起饺子就往嘴里塞。

    “财神,你别嫌少……”我惭愧地说,他进行了这样美好的祝福,只换来六个饺子,我感到很对不起他。

    “不少,不少。大侄子,快快回家过年,将来考中状元。”

    “财神”没有往我家饭碗里放元宝,大概连买纸元宝的钱都没有了吧。他一路唱着向前走了,我端着空碗回家过年……

    “娘,咱家要真像财神爷说的有一麻袋钱就好了。那样,你不用去喂牛,奶奶不用摸黑纺线,爷爷也不用去割草了。”

    “哪里还用一麻袋。”母亲苦笑着说。

    “会有的,会有的,今年的年过得好,天地里供了饽饽。”——奶奶忽然想起来了,问:“金斗他娘,饽饽收回来了吗?”

    “没有,光听‘财神’穷唱,忘了。”母亲对我说,“去把饽饽收回来吧。”

    我来到院子里,伸手往凳子上一摸,心一下子紧缩起来。再一看,凳子上还是空空的。“饽饽没了!”我叫起来。爷爷和母亲跑出来,跟我一起满院里乱摸。“找到了吗?”奶奶下不了炕,脸贴在窗户上焦急地问。

    爷爷找出纸灯笼,把油灯放进去。我擎着灯笼满院里找,灯笼照着积雪,凌乱的脚印,沉默的老杏树,堡垒似的小草垛……

    一家四口围着灯坐着。奶奶开始唠叨起来,一会儿嫌母亲办事不牢靠,一会儿骂自己老糊涂,她面色灰白,两行泪水流了下来。已是后半夜了,村里静极了。一阵凄凉的声音在村西头响起来,“财神”在进行着最后的工作,他在这一夜里,要把他的祝福送至全村。就在这祝福声中,我家丢失了五个饽饽。

    “弄不好是被‘财神’偷去了。”爷爷把烟袋锅子在炕沿上磕了磕,沉着脸站起来。

    “爹,您歇着吧,让我和斗子去……”母亲拉住了爷爷。

    “这个‘财神’,也是可怜……你们去看看吧,有就有,没有就拉倒,到底是乡亲,抬头不见低头见。”爷爷说。

    我和母亲踩着雪向村西头跑去。“财神”还在唱着,他的嗓子已经哑了,听来更加凄凉:

    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快点抢,快点抢/金子银子往家淌……

    我身体冷得发抖,心中却充满怒火。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

    “谁?谁?土匪!动了抢了,我咧着嗓子嚎了一夜,才要了这么几个饺子,手冻木了,脚冻烂了……”“财神”叫着来抢瓦罐。

    “大田,你别吵吵,是我。”母亲平静地说。

    “是大嫂子,你们这是干啥?给我几个饺子后悔了?大侄子,你从罐里拿吧,给了我几个拿回几个吧。”

    瓦罐里只有几十个冻得梆梆硬的饺子,没有饽饽。

    饽饽上不了天,饽饽入不了地,村里人都在过年,就你“财神”到我家门口去过。我坚信爷爷的判断是准确的。我把瓦罐放在雪地上,又扑到“财神”身上,搜遍了他的全身。“财神”一动也不动,任我搜查。

    “我没偷,我没偷……”“财神”喃喃地说着。

    “大田,对不住你,俺孤儿寡妇的,弄点东西也不容易,才……金斗,跪下,给你大叔磕头。”

    “不!”我说。

    “跪下!”母亲严厉地说。

    我跑在“财神”跟前,热泪夺眶而出。

    “起来,大侄子,快起来,你折死我了……”“财神”伸手拉起我。

    屈辱之心使我扭头跑回家去,在老人们的叹息声中久久不能入睡。天亮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五个饽饽没有丢,三个在下,两个在上,呈宝塔状摆在方凳上……

    我起身跑到院里,惊得目瞪口呆,我使劲揉着眼睛,又扯了下耳朵,很痛!五个饽饽两个在上三个在下,摆在方凳上,呈宝塔状……

    【注】①本文是以1961年春节为背景写的短篇小说,有删改。②“财神”:除夕夜里,有乞丐站在门外高声唱些吉利话,人们把煮好的饺子倒在乞丐的瓦罐里,乞丐把一个草纸叠成的小元宝放到空碗里。人们把纸元宝端回家去,供在祖先牌位下,这叫“接财神”。文中“财神”是村里一个四十多岁的单身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重”“捧着”等词语,既写出了奶奶爷爷对神灵的敬畏,也写出了他们对五个饽饽的珍视程度。 B . 因为仅有四个饺子,“我”祈求地看着母亲,母亲的叹气写出了她对“财神”的同情及内心的善良。 C . “村里静极了”这一环境描写,使家人后半夜听到“财神”声音的情节合乎情理,更烘托出他们丢饽饽后的心境。 D . 小说中的民间小调,与“财神”形象相符,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使小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同时也为因不能通宵挂灯而使五个饽饽被“财神”偷走的情节埋下伏笔。 B . 小说第三段插入介绍“村里的老习俗”,与后文让母亲收回饽饽的情节呼应、侧面写出了在当时饽饽的珍贵。 C . 饽饽丢失后爷爷的一番话写出了老人质朴善良的心性,推动了母亲和“我”找“财神”、搜饽饽的情节发展。 D . 标题“五个饽饽”,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通过它们失而复得的过程,还表现了困难时期的复杂人性。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像只小狼一样扑到他身边,伸手夺过了他拎着的瓦罐”,“我”为何表现得如此愤怒,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4. (4) 有论者认为:“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儿童视角”。选择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是莫言作品的一大特色。请分析本文运用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桓公从而问之曰:“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迁之?”管仲曰:“臣老矣,不可问也。虽然,臣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试以心决之。”

    公曰:“竖刁何如?”管仲曰:“不可。夫人之情莫不爱其身。公妒而好内,竖刁自獖以为治内。其身不爱,又安能爱君?”公曰:“然则卫公子开方何如?”管仲曰:“不可。齐、卫之间不过十日之行,开方为事君欲适君之故十五年不归见其父母此非人情也。其父母之不亲也,又能亲君乎?”公曰:“然则易牙何?”管仲曰:“不可。夫易牙为君主味。君之所未尝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爱其子,今蒸其子以为膳于君,其子弗爱,又安能爱君乎?”

    居一年余,管仲死,君遂用竖刁。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身死三月不收,虫出于户。故桓公之兵横行天下,为五伯长,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管仲之过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开方A为事B君C欲适D君之故E十五年F不归G见其父母H此非人情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指执掌、管理,与《劝学》中“用心躁也”的“用”意思不同。 B . 幸,指侥幸,与《苏武传》中“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的“幸”意思不同。 C . 顾,指看,与《离骚》中“忽反顾以游目兮”的“顾”意思相同。 D . 意,指料想,与《孔雀东南飞》中“恐不任我意”的“意”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管仲年迈,居家养病,齐桓公向管仲询问管仲之后的人事安排,管仲认为君主最了解臣子,让齐桓公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人选。 B . 齐桓公询问竖刁、开方、易牙能否胜任国政,得到了管仲否定的答复,但在管仲死后,他就任用了竖刁。三年之后竖刁等人作乱,齐桓公也因此死去。 C . 苏洵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定或者动荡都有源头,他把齐国强大安定的功劳不归于管仲,而归于鲍叔牙,把齐国动荡的罪责不归于竖刁等人,而归于管仲。 D . 材料二认为,想要阻止竖刁等人掌权,管仲应该趁自己执政的时候,杀死竖刁等人,以斥退小人,否则当他不在位时,这些人就会执政。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卒见弑于其臣,而灭高名,为天下笑者,何也?

      ②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5. (5) 齐桓公为什么在管仲死后重用竖刁等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 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问题。

    登山

    唐·李涉①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②逢僧话,又得浮生③半日闲。

    登快阁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李涉,中唐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往硖州任司仓参军遇赦后,访吴楚时所作。②竹院:指寺庙。③浮生:源于《庄子·刻意》篇“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指人生在世就像水面上的漂浮物,飘忽不定。

    1.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诗颔联中“忽”字表明诗人是无意听闻,表现了他对外界情况的漠不关心:“强”字表明他并不想去登山,带有勉强和不情愿的意味。 B . 李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全诗语言隽秀别致,含思悠然,清淡自然,极具禅意,颇有豁然开朗的艺术效果。 C . 黄诗首联以“了却”两字表明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心情,透露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倚”字则写出诗人对登快阁赏景的喜爱。 D . 黄诗尾联借眼前“归船”“白鸥”抒情,既照应登快阁所见的澄江美景,又表达了心中冀望,首尾呼应,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
    2. (2) 同为登高所作,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由万物按时节蓬勃生长,转而感叹自身生命短暂的句子是“”。
    2. (2)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两句表明自己本就醉心官场,贪慕名利,从而打消晋武帝对自己的猜忌。
    3. (3) 《项脊轩志》中,归有光对旧项脊轩进行改造,首先对屋顶进行了修复,接着“”,使得房间的亮度大增,采光变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   A   的群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石头①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

    陕北的石头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②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   B    , 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

    延安的城墙也是用石头砌的。我最先看到的世界 , 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遍布山川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石头。当地人   C    , 将一块块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延安城的朴拙和诗意。

    1. (1) 请在材料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世界”与文中加点的“世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想要把这个世界看清,先要沉淀自己的心。 B . 陶渊明生活在自己田园世界里,“善万物之得时”。 C . 现在这样和平、安宁的世界,我们怎能不珍惜? D .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伟大的母亲。
    3. (3) 材料中①②处都是并列的短语,而①处用逗号,②处用顿号,请说明原因。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要祖父同她下了船,把船拉过家中那边岸旁去。为了想早早的看到那迎婚送亲的喜轿,翠翠还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①过不久,那一伙人来了,两个吹唢呐的,四个强壮乡下汉子,一顶空花轿,一个穿新衣的团总儿子模样的青年,另外还有两只羊,一个牵羊的孩子,一坛酒,一盒糍粑,一个担礼物的人。一伙人上了渡船后,翠翠同祖父也上了渡船,祖父拉船,翠翠却傍花轿站定,去欣赏每一个人的脸色与花轿上的流苏。拢岸后,团总儿子模样的人,从扣花抱肚里掏出了一个小红纸包封,递给老船夫。这是规矩,祖父再不能说不接收了。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皆弄明白了。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1. (1) 文中第①处画横线句子使用了很多的数量词,请分析其作用。
    2. (2) 请指出并赏析“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一句中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题(60分)
  • 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事不耳闻目见,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