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7 类型:期末考试
一、活动一:资料搜集(16分)
  • 1. 【访民俗学家】小语在嘉兴市民俗文化馆进行采访,请帮助他完善采访笔记。

    小语:老师您好,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嘉兴有哪些民俗文化吗?

    老师: 嘉兴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A.像硖石灯彩、平湖钺子书、嘉兴灶头画……都深受广大市民所欢迎。每年各地举办民俗文化展时,B.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穿流不息,热闹非凡。

    小语:真让人目不暇接啊!那么,嘉兴为什么能拥有这么丰富的民俗文化呢?

    老师: 嘉兴历史悠久,最早可追(sù)____到七千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几千年的历史(yùn)____育了嘉兴多彩的民俗文化,丰厚了嘉兴的人文底蕴。2011年嘉兴还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呢.这个称号可谓(   )啊!

    1. (1) 请根据拼音补全横线上空缺处的汉字。
    2. (2) 根据上文内容,选择下面最恰当的一项填入括号中(  )
      A . 物有所值 B . 叹为观止 C . 名副其实 D . 震耳欲聋
    3. (3) 画线句A中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4. (4) 画线句B中有一个别字,请改正。并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明修改原因。

      链接材料: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

      (《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

  • 2. 【赏非遗灯彩】 “嘉兴灯彩”正在民俗文化展览馆中展出,同学们被灯彩上题写的中华诗文所感染,让我们也参与其中吧!

        【答案】

二、活动二:文化漫游(32分)
  • 3. 【第一站:南潭之旅】

    南潭泉记

    梁衡

        ①霍州之下马洼村,因唐李世民过此下马而得名。儿时记忆中这是一个极美丽的山村。两山一沟,东西走向。窑洞顺北坡而下,高低错落,掩映于黄土绿树之间。鸡犬相,闻,炊烟袅袅,有如仙境。南山为翠柏所覆,村民推窗见绿,天生画屏。沟里有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我家院子临近沟底,前后各有一河,朝洗青菜门前溪,夜闻窑后水淙淙。南山之顶不知何年修了文昌阁、文笔塔各一座,倒映于山下池中,取“巨笔砚影”之意。而沟底的杨、柳、椿、槐,为追探阳光,与两山比高,千树如帆,一沟绿风,为远近闻名之奇景。

        ②村中多泉,大小十余处,最美数南潭泉。泉贴南山之根,有一老杏树护于泉上,青枝绿叶,如华盖之张。环泉一片杏林,杏林之上是连绵的古柏,堆绿叠翠,直上蓝天。泉不大,仅一席之地,甘冽沁脾,无论雨早,涌流如常。水极清,沙粒颗颗、鱼虾往来,清晰可见。杏叶筛落一池阳光,水波陆离万变,宛若龙宫之穴。水极静,从沙中轻轻泛出,如鱼吐泡,细流漫淌,汇于数十步外的一个池塘中,蓄以灌田。池上一大沙果树,偶有鸟啄果落,叮咚有声。杏熟时,孩童攀缘于树,如顽猿之影。

        ③南潭泉在村里人心中是神泉、药泉,可去灾、可保命。天有大旱,于此求雨,屡屡有应。人有病,来提水一罐,涤肠洗心。家父31岁时得大病,一年不起,高烧不退,渐至垂危。有老者说,人临走也须还一个清凉。逆到南潭取水一罐,缓缓灌下,未想竟起死回生。遇有山洪暴发,数日内河水不清,而密林中的南潭泉则神清气定,清澈如镜,为全村最后之备用水源。每到夏日,割麦打场,酷日当头,人嗓子里冒烟,牲畜顺毛流汗,大人抢夏,孩子们的任务就是到南潭泉提水。人喝畜饮,暑气顿消。取水多用孩子,合童贞之纯;必用瓷罐,表质朴之心。不怕头上三尺火,一片冰心在罐中。南潭泉永是村人心中一道清凉的风景。

        ④我是20世纪50年代离开故乡的,南潭美景时在梦中。21世纪初某日,有村干部来京,说因开煤矿,全村已河断泉枯,水声不再,杏林不存。我心中怅然有失,断了相思,碎了旧梦。2017年春节回乡,忽闻喜讯,县里发展旅游,将重修南潭泉,追回旧时景。

        ⑤凡村不可无水,或河或井,但最好有泉。水才从地心来,又在人心上流。顾盼其影,欣闻其声,一村之魂。我8岁离乡70回,真正够得上少小离家老大回了,故乡已几经沧桑。60年一甲子,风水今又转了回来。

        ⑥南潭归来,山水之幸,吾乡之幸。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3年12月15日Al1版)

    1. (1) 梁衡记忆中的“南潭泉”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 (2) 梁衡散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请仔细品读文章第③段,品味梁衡语言这一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3. (3) 阅读全文,结合下面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被下马洼人民以最醒目的方式,书写在村口。

  • 4. 【第二站:海南之旅】

     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儋州①,在此谪居3年,与州结下深厚情缘。让我们阅读下面苏轼的诗文,跟着苏轼“云游州”。

    【甲】汲江煎茶

    活水②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③。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乙】荔枝龙眼说

        闽越人高荔子而下龙眼,吾为评之。荔子如食蝤蛑④大蟹,斫雪流膏,一 ____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⑥,____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屡饱之余,则____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戏书此纸,为饮流一笑。

    【丙】食蚝⑥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⑦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丁】书海南风土(节选)

        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颇有老人,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论也。乃知寿夭无定,习而安之,则冰蚕火鼠,皆可以生。

        【注释】①儋(dān)州:今海南省州市。②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③此句倒装,应为“煎处已翻茶雨脚,泻时忽作松风声”。茶雨:一做“雪乳”,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脚:茶脚,即最底部的茶。④蝤蛑(qiú móu):蟹类,整长而大,生海边泥沙中。⑥彭越石蟹:彭越蟹,原名白玉蟹。⑥蚝(háo):即“牡蛎”,一种软体动物。⑦过:苏过,苏轼的儿子。

    1. (1) 阅读上面材料,了解州的风土人情,完成表格。

      角度

      原文

      方法

      特点

      风土

      天气卑湿,地气蒸溽。

      查找字典:溽,湿暑也。——《说文解字》

      从“卑湿”“蒸溽”得知州天气具有 、的特点。

      人情

      年百余岁者,往往而是。

      日常积累:“往往”的意思是

      从文意理解可知,儋州人多长寿。

      背景分析:苏轼被贬州,身负三大“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

      苏轼在儋州生活艰难,百姓不因三大“禁令”而对苏轼不恭,可见儋州人热情、淳朴。

    2. (2) 州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孕育出无数的上好食材。苏轼用他的文字,为这些美食注入了新的“灵魂”。

      美食

      “苏轼”美食

      【荔枝龙眼】

      “啖、嚼啮、咂啄”都有“吃”意思,但又有差别。请结合乙文文意,选择合适的一项,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   )

      荔子如食蝤蛑大蟹,斫雪流膏,一可饱。龙眼如食彭越石蟹,久之,了无所得。然酒阑口爽,屡饱之余,之味,石蟹有时胜蝤蛑也。

      A.啖 嚼啮 咂啄 B.嚼啮 啖 咂啄C.啮 咂啄 啖

      【生蚝】

      请你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苏轼食用生蚝的两种方法。

      【茶韵】

      《汲江煎茶》写得极有情致。杨万里盛赞此诗是“一篇之中,句句皆奇”。请你任选一句做简要赏析。

    3. (3) 林语堂曾评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你是否认同?任选上面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并阐述理由。
  • 5. 【第三站:名著之旅】
    1. (1) 学习了《北冥有鱼》之后,小嘉想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请从下面《经典常谈》篇目中,为他推荐最适合阅读的选项(   )。
      A . 《说文解字》第一 B . 《战国策》第八 C . 《春秋》三传第六 D . 诸子第十
    2. (2) 小禾对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的语言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结合下面选段与阅读经验,谈谈朱自清在这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语言特点。

          “离骚”是“别愁”或“遭忧”的意思。他是个富于感情的人,那一腔遏抑不住的悲愤,随着他的笔奔迸出来,“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只是一片一段的,没有篇章可言。这和人在疲倦或苦痛的时候,叫“妈呀!”“天哪!”一样;心里乱极了,闷极了,叫叫透一口气,自然是顾不到甚么组织的。

      (选自《经典常谈·辞赋第十一》)

三、活动三:文化感悟(9分)
  • 6. 【新闻事件】

    ◎新闻回顾:

        网友发现国外知名品牌(迪奥)官网一件半身裙“撞款”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抄袭”话题很快冲上热搜。

    ◎网络评论:

        网友(咿呀哟哟哟哟西):中国人应当了解好自己的传统文化,保护好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要让其他国家偷走自己的文化!不要让子孙后代不认识自己的文化!

     #迪奥文化挪用#百年后没准就得说马面裙是抄袭迪奥的传统设计,哎,难受。

     

    ◎人民网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经典文化遗产。近些年来,中国风风靡全球,巴黎时装周也经常出现中国元素,很多使用中国元素的设计师都会坦言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中华文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我们对于借鉴中华文化丰富人类美好生活是支持的。

    【马面裙知识】

    起源:马面裙的雏形起源于宋代的旋裙。宋代旋裙的发明最初是为妇女骑驴之便。

    发展:到明代,旋裙在款式结构上得到新的发展和改变,马面裙形态趋于成熟。

    成长:清代,满汉妇女服饰渐趋交融,马面裙衍生出了新的形制类型,如凤尾裙、阑干裙、百褶裙、月华裙。马面裙是当时最为普遍的下装,且装饰意味日益浓厚。

    衰弱:随着清政府逐渐崩溃,马面裙虽在风格上仍然继承发展着清代那宽松的款式和工艺,但慢慢由富贵走向了衰落。

        消失:五四运动后,受“民主、自由”等思想的影响,传统女裙的元素渐渐消失,马面裙已走近末梢。

        
    材料一:

        今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国风服饰作为新年新衣的选项。衣服上鲜艳的“中国红”以及醒目的“龙元素”,把农历龙年的氛围拉满。

        马面裙的热销并不是偶然现象,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的结果。国风类穿搭的流行,一方面体现了时尚界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消费者对传统文化风格服饰的认可。

        从马面裙等国风服饰的流行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欣赏传统文化。中国风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包含了中国的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其流行表明了人们发自内心地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在互联网的飞速传播下,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服饰历久弥新的魅力。

        随着消费者审美观念的变化和消费水平的提升,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国风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精致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时尚化等方面的需求。马面裙的热卖也正是顺应消费需求的结果。

     材料二:

        随着马面裙的爆火,不同的声音也随之出现:

    ●马面裙裙摆较大,在行走时存在一定的阻碍,对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不便。●在正式场合或商务场合,马面裙的复杂结构和褶皱可能会给人一种不够庄重的感觉。

    ●马面裙火了,购买却变得“越来越难”,主要表现在: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买到质量上乘的马面裙。价格天差地别,同样的款式价格相差几倍,难以抉择。款式目不暇接,传统款式丰富,但苦于对马面裙不了解难以选择;改良款式失去经典韵味,不想选择。
     

    演讲稿框架

    演讲提纲

    现象聚焦

    事件导入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感不断提升,迪奥事件的持续发酵,都使得马面裙火速走红。

    物件介绍

    (1)为了让听众更加了解马面裙,请你根据【马面裙知识】,对马面裙作简要介绍。(100字以内)

    现象分析

    (2)马面裙为何能爆火?请综合以上材料,作简要概括。

    观点论证

    我们要保护并传承民俗文化,让中华民俗文化在世界舞台绽放光芒……

    提出建议

    (3)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让马面裙走向世界”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发出号召

    马面裙的流行,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新渠道,唤醒了中华民俗文化的基因,让世界为中华文化喝彩。

    1. (1) 为了让听众更加了解马面裙,请你根据【马面裙知识】,对马面裙作简要介绍。(100字以内)
    2. (2) 马面裙为何能爆火?请综合以上材料,作简要概括。
    3. (3) 根据以上材料,请你为“让马面裙走向世界”提三条合理化建议。
四、活动四:活动总结(40分)
  • 7.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

        民俗就是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习俗。民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看社戏,我们分享迅哥儿和小伙伴们偷豆煮豆的乐趣;听信天游,我们感受浓郁的陕北风情;赏安塞腰鼓,我们体会刚健雄浑的力量之美;品盏盏灯笼,我们看世事变迁,传家国情怀……

        请以《我与民俗文化的故事》或《我看民俗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你与民俗文化之间的故事,也可以表达你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理解与看法。

    提示:确定题目,选择你熟悉的民俗文化;写故事要有头有尾,叙述完整;情节要构思好,有些波澜;细节要形象生动,能吸引人;谈看法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有具体的分析,思路要清晰;全文600字左右,不要出现你的真实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