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小升初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2024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08 浏览次数:15 类型:小升初真题
一、基础知识(34分)
  • 1. (2024·梁山) 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头晕目(xuàn) 鸿(hào) 度(wěi) 华(yì) B . 波罗海(dì) 水(jí) 头涔(cén) 白云(guān) C . 言简意(gāi) 移(nuó) 头(xián) 剥(xuē)
  • 2. (2024·梁山) 下列每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勇夺第一 喜获金牌 摘得桂冠 拔得头筹 B . 习以为常 不足为奇 屡见不鲜 闻所未闻 C . 人头攒动 人潮汹涌 摩肩接踵 人山人海
  • 3. (2024·梁山) 下列填入横线合适的一项是(  )

    ㅤㅤ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____’,即使生活富裕了,也要注意勤俭节约啊!”

    A .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B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C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4. (2024·梁山) 六年级一班正在开辩论会。辩论话题是:电脑时代需要/不需要练字。下面属于正方材料的一项是(  )
    A . 电脑里的字体美观整齐,打印速度又快,是手写所不能比的。 B . 练字需要耗费大量的纸张,不符合环保理念。 C . 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中国人,我们有义务将祖国的文明发扬光大。
  • 5. (2024·梁山) 关于写文章的梗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用描写性的语言把主要情节连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 . 可以把一些与主要内容关联不是很大的“枝叶”去除。 C . 通读全文,理清内容的框架,把握要点。
  • 6. (2024·梁山) 将下列语句选填到下面一段话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却谱就了你明天的华章

    ②却垫起了你明天的高度

    ③却给予了你明天的阴凉

    ㅤㅤ对于实现梦想而言,今天最重要。今天是你搬来的砖石,虽然不足道,____;今天是你栽下的树苗,虽然不伟岸,____;今天是你写下的片段,虽然不完整,____……请你珍惜今天,用今天的积淀成就明天的梦想!

    A . ③①② B . ②③① C . ②①③
  • 7. (2024·梁山) 读拼音写词语,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

    ㅤㅤ每一本书、每一篇美文都是独一无二的花朵。《十六年前的回忆》让我们认识了一位面对yán jùn形势和cán bào的fěi tú还能镇定从容的李大钊;《匆匆》让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对时间流逝之下内心pái huái的感慨;读着《为人民服务》,让我知道了张思德的xī shēng是为了人民的lì yì而死的,比泰山还重。

  • 8. (2024·梁山) 仿照句式,在横线上填写两句与前后意思连贯的句子。

    大自然给予我们许多启迪:一群蚂蚁抬着一只昆虫,那是在告诉我们要同心协力;青青的竹子节节都是空心,那是在告诉我们要虚心;

  • 9. (2024·梁山) 用诗文浸润心灵,积蓄未来力量。
    1. (1) 研诗文,承风骨。“粉骨碎身浑不怕,”是坚贞不屈的高洁理想;“,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
    2. (2) 品诗文,悟文化。“雨”是文人笔下的经典意象:我们和韩愈相约看早春的雨:“,草色遥看近却无”;我们和苏轼相伴听日暮时的雨:“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我们和杜甫一起享受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
  • 10. (2024·梁山) 快乐读书吧。某校六年级开展了“漫步世界名著花园”读书活动,如表是一位同学制作的“世界名著人物档案”,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作品名

    主人公身份

    主要故事

    对主人公的评价

    A

    《鲁滨逊漂流记》

    出身于英国一个贫穷家庭

    荒岛求生28年,流落他乡

    勇敢、乐观、勤劳、智慧

    B

    《骑鹅旅行记》

    原为瑞典一个十四岁左右的顽童

    变成指甲大的小人,周游全瑞典

    从顽皮捣蛋变得真诚、智慧、勇敢

    C

    《汤姆.索亚历险记》

    美国男孩,幼年丧母,由姨妈收养

    约小伙伴去荒岛做“海盗”,最终让坏人恶有恶报

    聪明顽皮,向往自由,勇敢机智

二、阅读理解(26分)
  • 11. (2024·梁山) 阅读。

    学与问

        ㅤㅤ人们常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是很有道理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
    ㅤㅤ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了?小鸡为什么要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ㅤㅤ    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你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你启发,给你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你的老师,都应该向他请教。古人说的“____”就是这个道理。

    ㅤㅤ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白居易的诗《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他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他去问妈妈,妈妈说:“兴许是花开花落,有早有迟吧!”妈妈的回答没能解开沈括的疑团,他仍然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有一次,他随大人到深山的寺庙里去,发现那里的温度要比山下低得多,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ㅤㅤ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1) 为论证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请简要概括。

      事例一:

      事例二:

    2. (2) 把下列句子填入文中的横线上,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C . 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D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有通过间别人,才能解决问题。 B . 知识既要靠学,也要靠问。 C . 要充满好奇心,多问“为什么”。 D . 不仅要勤学好问,还要多观察思考。
    4. (4) 读完文章,你认为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写。
  • 12. (2024·梁山) 阅读。

    擦不掉的鼓励

        ㅤㅤ①十八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自认为对画画独具天赋,意识深处有一个当画家的梦。

    ㅤ    ②那时候家里太穷,买不起画笔和画纸。于是在上学的时候,内心迸发出的画画冲动让我偷偷拾起老师用过的粉笔头,在黑板上一展风采。

    ㅤ    ③有一天,一个戴着眼镜、长着鹰钩鼻子、笑嘻嘻的人头像出现在黑板上。同学们进来了,看着这幅漫画哄堂大笑。因为大家知道,我画的是班主任老师——一位头发白了大半的老人。大家笑过后,我开始害怕了,正想上去擦掉,老师却已大步走了进来。老师朝黑板上看了一眼,轻咳一声,眯起双眼,表情严肃而凝重地说:“是谁画的?请站出来!”

        ㅤㅤ④刹那间,教室里一片沉寂。谁都有种预感——暴风雨即将来临。
        ㅤ⑤同学们紧绷心弦,始终没人应声,我吓得两腿发抖,准备迎接老师更为严厉的责骂。但没想到,老师却微笑起来:“好,现在我再问一遍,这是谁画的?”同学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向了我。半晌,我才站了起来,嗫嚅地说:“是我。”然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⑥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 , 然后走向讲台,大声问道:“同学们,你们看,这个人头像像谁呀?”
        ⑦同学们全都屏气息声,谁也不敢说像老师。于是,老师把目光转向了我:“你画的是我吗?”
        ⑧“是的。”我的声音细若蚊蝇。
        ⑨“那你说说,你画的是我什么时候的神态?”老师笑了,“不要怕,尽管说。”
        ⑩这时,我抬起头,看见了老师和颜悦色的脸。一时间,我忘了自己的过错,大声说道:“我画的是老师高兴时的神态!”
        ⑪这时候,我看见老师笑着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赞许,我也笑了。我看了看老师,再扫了眼画像,发现鼻子有一些偏差。我羞愧得红了脸。老师却手抚下巴,慢条斯理地说:“鼻子是大了点儿,不过,这是漫画,漫画是允许夸张的。小画家敢于把我的鼻子拉长放大,说明他准确地抓住了我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我们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抓住描写对象的基本特征去写,就能又简约,又鲜明。”说着,他拿起粉笔,在嘴角处加了一道笑纹,立即,一个笑容可掬的人头像出现了。
        ⑫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向同学们打了一个手势,又说:“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漫画家的著作上。画在黑板上,往往容易产生不礼貌之嫌,而且也影响环境美。所以说,我得擦掉它!”然后,我看见老师拿起黑板擦,往那个人头像擦去。随着那人头像一点一点地消失,我的眼睛一点一点地湿润起来。老师那擦不掉的鼓励的话语,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
        ⑬十八年后,我终于成了一名全国小有名气的青年画家。画作先是出现在画本上,然后是墙报上,直至漫画家的著作上。逢人我便提起,是老师那个擦不掉的鼓励,让我实现了画家梦。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细若蚊蝇:

      ②和颜悦色:

    2.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 (3) 细读短文,理解感悟。

      ①“谁都有种预感——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中的“暴风雨”指什么?

      ②第六段自然段中“老师来到我的身边,用手帕轻轻地抹净我沾满粉笔灰的脸”,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列出两点)

    4. (4) 对下面语段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鱼儿在水里才能遨游,我们这位小画家的画应该出现在哪里呢?应当出现在他的画本上,应当出现在学校的墙报上,应当出现在漫画家的著作上。

      A . 体现了老师的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反映了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 B .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强调了画应该出现的地方。 C . 三个“应当”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对“我”在黑板上画画提出了委婉的批评,又在巧妙地引导“我”,鼓励“我”。
    5. (5) 短文结尾有什么好处?下列说法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点明中心,表达了“我”实现画家梦的骄傲与自豪。 B . 点题,首尾呼应,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赞美与怀念之情。 C . 总结全文,引发思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无比怀念。
    6. (6) 文中班主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写。
三、表达运用(40分)
  • 13. (2024·梁山) 冰心老人曾说:“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你的童年有过哪些奇妙的幻想?你为这些奇妙的幻想有过怎样的行动?现在回想起来又是怎样一种感受?请以“童年的奇思妙想”为题目,写一篇习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