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

更新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地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人类早期,在文明初期,地理环境的作用往往是决定性的、本质性的。当时的人,基本上没有办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但长期使人困惑的问题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大致相同的地理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大致相同的河流为什么会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②这里需要弄清一个基本的概念。地理环境“决定”了什么?“决定”到什么程度?其实,被“决定”的是一个上限或下限,超过或突破极限当然不可能,但是在这个极限之内,人可以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和发展空间。如约旦河的供水量是有极限的,开发粗放的耗水农业只能维持有限的农田,以色列人用暗渠管道取代明渠水沟,以喷灌取代漫灌,同样的水量就可以灌溉更多的农田。而且,人可以通过利用新的可利用资源,发现新的地理空间来突破这个极限。

    ③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人类与河流互动。人类与河流不同形式或程度的互动,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程度地塑造文明形态。在人类早期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掌握全面的、准确的地理信息,对自己所处的地理环境也难以做出完全自觉、自主、理性的选择。任何一种文明都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完全有意识发展的结果。因此,人类与河流的互动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④首先,自然环境的变迁。河流所处的自然环境本身是在不断变化的,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早期很难了解这些规律,甚至连规律这样的概念也未必有。即使到今天,尽管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的探索手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但人类活动如果正好顺应了变化,就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许便奠定了某种文明的基础。

    ⑤五六千年前,中国正经历一个气候温暖的阶段,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估计比今天要高2~3摄氏度,降水量充足,温暖而湿润。迁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先民,大量开垦和耕种土地,生产出足够的粮食,使一部分人口解放出来,得以专门从事统治、管理、防卫、建筑、祭祀、制作玉器等工作,形成以陶寺为代表的都城。有利的自然环境使这些早期文明得以延续发展,并吸引了周边其他群休的聚集,不断壮大,形成核心。聚居于长江下游良渚的先民就没有那么幸运。尽管良渚文化的年代不比陶寺晚,水平不比陶寺低,却没有延续发展下来,这时的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量大,沼泽湿地普遍,地面积水过多,形成湿热的气候,传染病流行,难以消除。加上原始植被高大茂密,土壤黏结,土地难以开发利用,一般推测,是由于气候变迁导致的不利环境,使良渚人的后裔不得不迁离或分散。

    ⑥其次,生产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可忽视的。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和其他基本资源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准备了条件,在大多数情况下,人类并非没有选择的余地。正确的选择可以实现人类与河流的和谐共生,利益最大化;错误的选择不仅使人类得不偿失,还会伤害河流。但这种选择大多是随机的、非理性的、不得已的,人类往往只能将生存的需求放在首位,或者先考虑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⑦三四千年前,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和环境宜农宜牧,农业、牧业并存。但随着以农耕为主的华夏人口的增加和农田的扩展,牧业区日渐缩小,以牧业为主的戎、狄、胡人不得不北迁。到西汉末年,黄河中下游的土地基本都已开发为农田,阴山山脉以南已经鲜有成片牧区了。这一区域的农业生产供养了6000万总人口的70%,也支撑着汉朝强盛的国力。但中游的开发加剧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下游的泥沙淤积,引发河水泛滥决口和多次改道,东汉以后,中游地区受战乱影响,农业凋敝,人口减少,牧业人口逐渐增多,原来的农田或者因弃耕而荒废,或者变成牧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自然不在黄河本身。

    ⑧再次,制度的选择同样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在最合适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但实际上,制度的选择也并非全为理性、自然、自主的结果,特别是在自由民主的制度产生之前,希腊半岛的地理环境固然适合分散的城邦制,但异族入侵后并不会顾及地理条件而延续城邦制。任何一种政治制度的统治范围、任何一个政权的疆域,都有一个相对合理的空间,即地理环境,包括河流能提供的条件,应该是其中的主要条件。但历来的统治者都不愿意或不可能守住这个空间,强者要尽量突破扩张,弱者不得不部分放弃甚至完全丧失。

    ⑨最后,外部因素也很重要。系统内的规律、规则,只适用于系统内部。一条河流与人类共生的关系,只是建立在本身的空间之内,依赖于自身的条件,应对外来因素、处理与相邻空间的关系的能力是有限的。一旦出现不可知、不可控的、强大的外来因素,无论是人类还是河流,都无法应对,更难以控制。外族入侵使欧洲退回黑暗、野蛮时代,在台伯河、莱茵河、多瑙河与它们的流域上找不到原因,也不是罗马人所能阻挡抗拒的。

    ⑩当然还有其他因素,这些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大致相同的河流必然孕育出不同的文明。

    (摘编自葛剑雄《黄河与中华文明))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人类早期阶段、文明的初期阶段,人们完全无法突破地理环境的限制,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决定性作用。
      B . 人类与河流互动,且互动的形式或程度不同,自然会在同样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文明形态。
      C . 黄河流域的陶寺文明主要因为其后人的坚守而得以延续发展,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明却因其后人的迁离而中断。
      D . 黄河中游地区开发加剧,造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引发黄河河水泛滥,致使东汉以后黄河中游地区农田荒废。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期地理环境往往决定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但在哪些方面起决定作用,决定到什么程度,不同地域是有差别的,因为人类与之互动是不同的。
      B .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但人类在河流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类具有相对无限的创造力,可以利用既定的自然条件充分拓展发展空间。
      C . 虽然一条河流所提供的水量、土地及其他资源为人们选择生产方式提供了条件,但人们优先考虑的往往是生存需求或本群体的眼前利益。
      D . 一个政权在选择自己的制度时,总是考虑其是否适合地理环境,而不是能否守住疆域,从而发挥制度的最大功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太化。
    3. (3) 下列材料是否可以支持某段观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希腊半岛上的水、土地和其他资源限制了古希腊人的发展,但希腊人早就扩散到周围的岛屿,并且越过地中海进入北非,渡过爱琴海到达小亚细亚,这才创造出希腊文明的奇迹。——可以支持第②段观点。
      B . 蒙古军队的西征和四大汗国的建立,阿姆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伏尔加河及其流域本身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欧亚大陆居民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巨变。——可以支持第④段观点。
      C .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可以支持第⑧段观点。
      D . 气候普遍变冷,北半球群体开始南迁,个别群体迷失方向,往北迁徙,有的群体死亡灭绝,但有的群体偶然发现冰雪层可以隔绝冷空气,他们在冰洞雪屋中找到栖身地,因此免于灭绝,从此在北极圈内生存繁衍。——可以支持第⑨段观点。
    4. (4) 画横线句子中的“任何”和“往往”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 (5) 有人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母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报施(节选)

    茅盾

    朦胧中听得响亮的军号声,张文安便浑身一跳。眼皮重得很,睁不开,但心下有数,这热惹惹地吹个不歇的,正是紧急集合号。

    三年多的生活习惯已经养成了他的一种本领:半睡半醒,甚至嘴里还打着呼噜,他会穿衣服。刚穿上一半,他突然清醒了,睁开眼,纸窗上泛出鱼肚白,号声却还在耳朵里响。他呆了一会儿,便自己笑起来,低声说:“呸!做梦!”

    睡意是赶跑了,他靠在床上,愣着眼,暂时之间像失掉了思索的能力,又像是有无数大小不等的东西没头没脑要挤进他脑子里来,硬不由他做主;但渐渐地,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于是张文安又拾回了他的思索力,他这时当真是醒了。他回忆刚才那一个梦。

    半月以前,因为一种军医不大有办法的疙瘩病,他迟疑了相当时间,终于向师长请准了长假,离开那服务了三年多的师部,离开那敌我犬牙交错、随时会发生激战的第×战区。他刚进那师部的时候,是一位文书上士,现在他离开,却已是文书上尉。他得了假条,得了一千元的盘缠,额外又得了师长给的一千元,说是给他买药的。临走的上一晚,同事们凑公份弄几样简单的酒菜,给他饯行。可是刚喝在兴头上,突然的,紧急集合号吹起来了。这原是家常便饭,但那时候,有几位同事却动了感情,代他惋惜,恐怕第二天他会走不成。后来知道没事,又为他庆幸。当时他也激动得很,平时不大善于自我表现的他,这时也兴奋地说:“要是发生战斗,我就不回去也没关系,我和大家再共一次生死!”

    现在到了家了,不知怎地,这在师部里遇到的最后一次紧急集合号却又闯进了他在家第一晚的梦魂里。

    像突然受惊而四散躲藏起来的小鸡又一只一只慢慢地躲躲闪闪地从角落里走了出来,梦境的节目也零零碎碎在他记忆中浮起。这是惊慌和喜悦,辛酸和甜蜜,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想,搅在了一起的。他闭着眼睛,仿佛又回到梦中:他出其不意地把一头牛买好,牵回家来,给两位老人家一种难以形容的惊喜,正跟他昨日傍晚出其不意走进了家门一样:但正当父亲含笑拍着牛的肩项的当儿,紧急集合号突然响了,于是未来的梦幻中的牛不见,过去的现实的军中伙伴们跳出来了。

    张文安裂开嘴巴无声地笑了起来,虽然是梦,他心里照样是甜甜蜜蜜的。回来时他一路上老在那里盘算那密密缝在贴身口袋里的几个钱,应做如何用途。师长给这一千元的时候,诚恳地嘱咐他:千万别胡乱花了,回家买药保养身体。他当时感动得几乎掉下眼泪来,他真诚地回答道:“报告师长:我一定遵守师长的训示。身体第一,身体是我们最大最重要的本钱!”但上路后第一天,他就有了新的意见,师长的“身体第一”的训示,他还是服膺的,可是他又一点一点自信他这疙瘩病只要休养一个时期,多吃点肉——至多像那位不爱多开口的军医说的多吃鸡蛋,就一定会好的;他觉得他应该省下这一千元孝敬父母,让父母拿这一千元去做一件更合算的事情。但父母拿这一千元又将怎样办呢?这一点,却费去了他半月旅程中整整大半时间的思索。母亲的心事他是知道的:把房子修补修补,再给他讨一房媳妇。父亲呢,老早就想买一头牛,他家自从最后一次内战时期损失了那壮健的花牛以后,父亲好几次筹划款项,打算再买一头,都没有成功。他料得到,父母将因此而发生争执,而结果,父亲一定会说:“文儿,师长给你买药的,你不可辜负人家的好意。”整整一星期,在路上闲着的时候,他老是一边伸手偷偷地摸着贴身口袋里那一叠钞票,一边思索着怎样解决这难题。后来到底被他想出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来了:他将不说出他有这么一注钱,到家歇一天,他就背着父母买好一头牛,亲自牵回家,给父母骤然的一喜。张文安越想越高兴,他的眼前便出现了一头美丽的黄牛,睁大了两只润泽有光的眼睛,嘴巴一扭一扭的,前蹄跪着,很悠闲地躺在那里。

    张文安又忍不住笑了:这回却笑出声来,而笑声亦惊破了他的梦幻,他抬头一看,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隔壁父母房里已经有响动,父亲在咳嗽,母亲在倾倒什么东西到蔑箩里。

    张文安也就起身,穿好了衣服,一边扣着钮子,一边他又计划着,如何到镇上找那熟识的董老爹,如何进行他那梦想中的机密大事。“也许钱不够,”——他担心地想,但又立刻自慰道,“差也差不了多少罢,好在路费上头还有得剩呢,这总该够了。”于是他又一度隔着衣服扪一下贴身口袋里那一叠票子,脸上浮过一个得意的微笑。

    昨天到家,已经不早;两位老人家体恤儿子,说他路上辛苦了,略谈了几句家常话便催他去睡了。可是两位老人家自己却兴奋得很,好像拾得了一颗夜明珠,怕没有天亮的时候,连夜就去告诉了左邻右舍。老头子还摸黑走了一里路,找到他平日在茶馆里的几个老朋友,郑重其事倾吐了他心里的一团快乐。他又打听人家:“文书上尉这官阶有多大?”老头子心里有个计较:为了庆贺儿子的荣归,他应当卖掉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一次客,他要弄明白儿子的官阶有多大,然后好物色相当的陪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从张文安梦中听到军号声写起,然后穿插他在军营中的简单的经历,照应了梦中的军号声、也交代了他回家的原因。
      B . “这些大小不等、争先抢后的东西自脑子里长出一个头儿来了”描写生动形象,写出了张文安醒来时各种思绪由混杂到逐渐清晰的过程。
      C . 张文安并没有把师长的训示当回事,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自信,相信自己的身体很快就会好的,不如省下这笔钱来。
      D . 儿子回来、两位老人家都非常兴奋,连夜奔走相告,而且老头子打算卖一担包谷摆两桌酒请客、颇以儿子在部队升官了为荣。
    2. (2) 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纸窗上已经染满了鲜艳的粉红色”,表明时间是清晨,“鲜艳”一词表现了张文安内心的喜悦。
      B . “邻家的雄鸡正在精神百倍地引颈高啼”给人一种充满希望的感觉,与张文安打算买牛减轻父母劳作负担的憧憬相照应。
      C . “父亲在咳嗽”表明父亲病体沉重,这也是张文安用这一千块钱打算买牛而并不打算按母亲的心思先修补房子再娶一房媳妇的原因。
      D . 这段中的环境描写与《祝福》中“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都起到了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3. (3) 张文安既有着军人的作风,也有着农民的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
    4. (4) 作者设置张文安做梦的情节有什么巧妙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人伐英,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草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而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早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今,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材料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③,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注】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②旄倪(máoní):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③放于利而行:依据个人的利益办事。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太史公A曰B余读孟子C书D至梁惠王E问F何以利吾国G未尝不废书H而叹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词义相同。
      B . 益,指更加,与《师说》“是故圣益圣”中的“益”词义相同。
      C . 吊,指抚慰、安慰,与《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吊”词义相同。
      D . 所如,文中指所往、所到,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中的“所如”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认为商汤征伐天下,得到当地百姓的信赖,是因为商汤能够怜惜当地百姓,实施的政策能够让百姓开心。
      B . 孟子认为齐宣王如果能够尊重燕国人民的意愿,实施“仁政”,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对齐国动兵。
      C . 孟子认为谋利是一切祸乱的开始,为防备这个祸乱的根源,他很少谈及利。后世史学家司马迁对此极为赞叹。
      D . 孟子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当时各诸侯国君的采用,国君们把能攻善伐之人看作贤能,孟子的“德政”不合时宜。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②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5. (5) 孟子认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请从材料中列举例子来论证这个观点。
  •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 , 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 , 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③觇(chān):探测.
    察看。④御:饮、喝的意思。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和颔联,通过写鸟鸣、花开,农民修整桑枝、察看水路,描绘了一幅春意浓郁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农事的热爱。
      B . 颈联描写燕子识旧巢,旧主人翻看新日历,暗示时光更替,表现了主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满心期盼。
      C . 尾联写面对美好的田园春光,想到作客在外的人,他们无缘享受这一切,不由得为之惋惜和惆怅。
      D . 诗中人们在春天的感召下,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明天,人们的精神面貌有如一片春意欣欣向荣,显得健康、饱满。
    2. (2) 本诗颔联与杨万里《插秧歌》的首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都运用了恰切的动词描写农民劳作的场景,表现诗歌主旨。请简要赏析。
  •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红楼梦》中用“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形容薛家的豪富奢侈。《阿房宫赋》中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 (2) 李密的《陈情表》中“”两句,既突出了作者童年“孤弱”的窘境,也写出了祖母刘氏对孙儿无比真挚、爱怜的感情。
    3. (3) 山川风物,四时好景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才情。古代许多诗词文赋都描绘了“水天相接”的美景,这些句子意境或开阔,或唯美,或空明,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进入秋冬,很多人都有煲汤喝的习惯。研究发现,在炖鸡汤的时候,鸡肉中的蛋白质只有小部分会溶入汤中,通常不超过10%,但溶入汤中的脂肪会超20%。只喝汤、不吃肉,相当于扔掉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蛋白质。肉汤虽然好喝,但并不营养,        A       , 如铁、锌等矿物质就跟肉如影随形。

    汤好喝,但是它最大的问题是盐多、脂肪过多,对控制血压和心血管健康都非常不利。建议平时喝汤的时候尽量不要太咸,尽量少放点盐,少做点油大的汤。世界卫生组织评估认为,喝汤温度太高会增加患食管癌的风险。所以,喝汤最好不要超过65℃。

    有人说:“饭前喝汤能饱,有助于减肥。”如果吃饭前喝点汤,        B        , 对减肥似乎有帮助。不过,这通常要求在饭前20分钟左右喝汤,而且汤不会增加能量摄入。因为,减肥的关键还是要看能量收支情况。

    1. (1)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2. (2) 请给上面选文写出三个结论,要求使用否定句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小学校园里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树。有风的时候,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一浪一浪,传遍校园,传进教室,使吵闹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静下来,使琅琅的读书声时而飞扬时而沉落。使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飘忽而悠扬

    摇铃的老头,看门兼而摇铃。老头极和蔼,随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看见你不快活他甚至会低下头来给你,说:想摸摸吗?孩子们都愿意到传达室去玩,挤在他的床上,挤得    ①    _ , 没大没小地跟他说笑。上课或下课的时间到了,他摇起铜铃,不紧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过,目不旁顾,一路都不改变姿势。叮当叮当——叮当叮当——铃声在风中飘摇,在校园里回荡,在阳光里漫散开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    ②    的记忆。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B .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C . 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白。
      D . 我们对着他大喊大叫,但是随你怎么发火,他都不理会。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其中的三个“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晨的一句温馨问候,可以成全一天的好心情;陌生人的一句鼓励,可以带给人奋发向上的力量;书里的一句劝诚,可以给予青年成长的启示或警省;互联网上的一句评论,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与判断……

    有时候,一句话很轻,轻得微不足道;有时候,一句话又很重,有着无穷的力量。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