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19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韩非子认为:“上失其一、臣以为百。故臣得借则力多,力多则内外为用,内外为用则人主塞。”在此,韩非子强调了(     )
    A . 君主增强自身权威的重要性 B . 贤臣辅佐国君理政的可行性 C . 贵族政治趋向衰落的必然性 D . 中央集权体制影响的深远性
  • 2.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汉初律令规定:上级政令文书一旦送达后,要以大扁书形式在市里、官所等地点张布,还要求官吏、士卒和民众及时诵读,官吏巡行时如果发现有不知令的吏卒还会处罚相关责任人。这说明,汉初(     )
    A . 乡里民情传播渠道畅通 B . 重视国家治理的效率 C . 地方统治基础得以扩大 D . 深受统治思想的影响
  • 3.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如表所示是两宋部分学者的言论记载。据表可知,两宋时期(     )

    记述

    出处

    “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郑至道《琴堂谕俗编》卷上,《重本业》

    “国家四民,士、农、工、商”“同是一等齐民”

    黄震《贵氏日抄》卷78,《诃诉约束》

    “夫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至于蒸逃髦士,则古人盖曰无关,虽工商不敢绝也”

    叶通《习学纪言序目》卷19.《史记一》

    A . 传统择业观念根深蒂固 B . 货物流通渠道多元并进 C . 传统四民思想受到冲击 D . 朝廷有意放松经济管控
  • 4.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在元代,作文言小说者“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讲史平话者“言其上世之贤者可为师,诽其近世之愚者可为戒”。明代张尚德在谈论《三国演义》时,称其“裨益风教,广且大焉”“此编非直口耳资,万古纲常期复振”。据此可知,元明时期的文艺创作(     )
    A . 满足了市民文化诉求 B . 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播 C . 塑造了丰富人物形象 D . 重视道德教化的功能
  • 5.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鸦片战争使清朝与西方殖民者产生了激烈碰撞,这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抗,还是中西全方位的对垒。清廷的昏聩和乏力,使英国的侵略企图得逞。之后,其他西方殖民者纷至沓来,纷纷效仿英国的行为,以致彻底打开了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大门。这说明鸦片战争(     )
    A . 加速了传统中国的衰微 B . 适应了东学西渐的潮流 C . 促进了清代军事的转型 D . 开启了中西交流的进程
  • 6.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据记载,山西省棉产“在民元(辛亥革命)以前,河东道属,虽有少数栽培,惟彼时民智闭塞,交通不便,收获不多,只供日常生活所需,并无余额外销”“此时适当欧战,棉花需要特巨,市价极昂,农民植棉颇可获利,棉田面积复增至五十余万亩”。这反映出(     )
    A . 经济作物种植受到广泛欢迎 B . 民族工业促进中外贸易发展 C . 国民政府对棉纺业大力支持 D . 国际局势影响植棉空间分布
  • 7.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1939年初,晋察冀边区决定开展农村戏剧运动。贾克的《拥护抗日军》、朱星南的《坚强》及方冰的《自首前后》等好剧本多次在各地演出,“多少壮丁,由于看了一出戏,而自觉地、坚决地参加了抗日部队。不少顽固分子因受到戏剧的感动而悔过自新”。据此可知,这一运动(     )
    A . 宣扬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B . 有助于国共合作局面的形成 C . 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 . 反映出革命文艺载体的变迁
  • 8.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如图是2021年邯郸新闻网上发表的一幅宣传画,名为《硕果累累》。该作品意在表达我国(     )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B . 三权分置改善农业经营模式 C . 现代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明显调整 D . 农村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 9.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如图所示是某位学者关于罗马法的论述。该学者的论述(     )

    罗马法由最初的城邦法即市民法(公民法),发展为调整帝国境内各民族成员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它与罗马由一个城邦向地中海世界霸主的转变息息相关。罗马法适应了罗马对被征服地区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与罗马对于新征服地区所采取的治理方式相辅相成。

    A . 凸显了罗马对新征服民族的管控 B . 剖析了罗马法律演变的基本规律 C . 肯定了罗马国家管理的务实理念 D . 说明了罗马法对司法程序的重视
  • 10.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14、15世纪,意大利的部分知识精英强调政治参与对作为人的公民发展的内在价值,把政治参与和城邦(自治城市)的内在价值用作自我实现的手段,认为政治参与是美好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认识(     )
    A . 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 B . 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 C . 借鉴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就 D . 否定了教会的权威性
  • 11.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1929年,苏联同外国资本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议有10项,到1931年增加到124项价值8300万卢布。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别为1910人和10655人。这表明这一时期苏联(     )
    A . 继续延续新经济政策 B . 把握机遇解决技术问题 C . 冲破了西方国家封锁 D . 致力改善国内工业布局
  • 12.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1974年,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等文件。联合国正式为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采取行动。此后,联合国在协调止战、维护和平等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联合国的这些做法(     )
    A . 消除了地区间的武力冲突 B . 推动了中国维和事业发展 C . 促进了世界格局的新变化 D . 凸显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二、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题~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2024高二下·广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是国家对地方进行管制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无疑可以左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轨迹,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统治者在乡村治理方面一直坚持“官民共治”的基本政策,即王权与族权的相互融合及博弈。国家依托乡村内部宗族,培养出一批委托管理人员并依此将“国家行政力量”深入农村。中国古代社会是通过强化宗法观念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的,通过税收集中乡村社会资源,通过科举制将国家和乡村联结起来,使封建正统理论在教化中占绝对地位。

    近代以来,传统乡村中的宗族势力开始衰弱,乡村绅士不断变化,村庄以往的风俗习惯难以应付愈加复杂的社会关系,国家势力开始广泛渗入村庄,知识分子也力求乡村重建,村庄被各种外来价值裹挟,逐渐形成嵌入性的乡村治理。以往基于村民生产生活形成的风俗习惯,难以在嵌入性乡村治理中发挥作用,而国家力量及知识分子对村庄重建的个人理念在乡村治理中则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末到20世纪30年代初,共有600多个学术团体和教育组织参与到乡村建设之中,建立了1000多个乡村试验区,梁漱溟、黄炎培等都是当时的典型代表。

    ——摘编自刘昂《中国乡村治理的三个阶段及其伦理特征》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乡村治理形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近代乡村建设试验的历史作用。
  • 14.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67年,英国航海家德雷克第一次探险航行,横越大西洋到达加勒比海;1569年,第二次探险航行,从加勒比海再往前到达中美洲;1577年,第三次探险航行,抵达南美洲东海岸。

    新航路开辟以来,在海外探险和殖民掠夺的推动下,近代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在西方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推动因素,这些因素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存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指出一条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动力”并加以阐释。(要求:体现“发展动力”,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三、请考生从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15.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醇亲王裁泮根据慈禧授权主持军事改革。1901年,清政府决定在全国各地编练新军以取代旧式军队;1904年,练兵处制定了全国编练新军的规模,又给各省分配了具体的编练指标和完成期限,但由于各省财政困难,到1907年仅完成部分任务。1906年,以裁沣为首的皇族们又逼迫袁世凯交出部分北洋兵权,决心以德国为样本将全国分散的军事权力集中到皇族手中。鉴于军事留学生良莠不齐,1908年,载沣着手严格筛选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学生资格,以确保军事改革的人才质量。1910年,载沣决定正式设立海军部和军港,发展近代海军,但海军军费的摊派却遭到了地方强烈抵制。晚清军事改革的成效不但未能达到改革者的初衷,反而激化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和社会民族矛盾。

    ——摘编自刘晨《载沣与晚清军事改革》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军事改革的措施及阻力。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甲午中日战争后晚清军事改革。
  • 16.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缅甸战役是中、美、英三国结成军事同盟后的第一场共同军事行动。早在1939年春,国民政府就向英国提出了进行军事合作的建议,但直到1941年英国才邀请中国共商保卫缅甸的军事计划。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两国代表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正式结成军事同盟。1942年2月,“中缅印军事考察团”编成《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报告书》,制定了中英缅共同防御计划草案。然而,在军事指挥权的问题上,蒋介石极力反对由英国人指挥中国远征军,在作战战略上,虽然当时英国已经将战略重心由新加坡转移到了缅甸,但是英国最终的着眼点却还在印度,这些严重的分歧最终导致了第一次入缅作战的失败。

    ——摘编自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1. (1) 根据材料,概括第一次入缅作战前国民政府为争取中英军事合作所作出的努力。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入缅作战期间中英分歧导致的结果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 17. (2024高三上·四川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钧,字德衡,三国时魏国人,中国古代科学家。马钧为博士时,生活贫困,改进了旧式织绫机,使其可以随心所欲地织出各种奇妙的花纹;为给事中时,常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认为指南车不曾存在,马钧却认为“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并制成了指南车。马钧住在京师,城里有地可以种植菜蔬,但无水灌溉,于是他就改进了翻车。马钧见诸葛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他曾经试验用一个车轮挂上几十块砖头瓦块,可以将弩抛射到几百步远的地方去。傅玄评价其说,古代的公输般、墨翟、近代汉朝的张衡都不及马钧,“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但马钧“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实在可惜。

    ——摘编自裴松之《三国志·杜夔传》注文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钧成为发明家的条件。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钧“巧无益于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