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7月...

更新时间:2024-08-27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积累运用(29分)
  • 1.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1)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2. (2)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挥手自兹去, 。 (李白《送友人》)
    4. (4) 《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描写老人小孩神情)的句子是:。 (陶渊明《桃花源记》)
    5.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 (6) ,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 (7) 《卖炭翁》通过“”两句,写出了卖炭翁的矛盾心情,深刻地表现出他悲惨的处境。
  •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句句押韵,请问押的是什么韵?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课本也可以感受语文的魅力。

        平桥村的少年们想尽办法 cuān duō"我"去赵庄看的社戏,让人感到宽慰;黄土高原上茂腾腾的后生们打出了磅礴的腰鼓声,让人叹为观止;“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信天游”的回响戛然而止。这是独特的民俗之美。

        大自然的语言里,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 xiāo shēng nì jì ,这是冬天要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板块聚合分离并缓慢地褶皱变形,为大陆 piāoyí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一群大雁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顶飞过,在这场迁徙里,它为我们献上了一首带着野性的诗歌。这是神奇的科学之美。

        只要打开语文书,就有收获。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创造和发现吧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cuān duō ()   xiāo shēng nì jì()   piāoyí( )

    2. (2) 文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宽慰 B . 叹为观止 C . 戛然而止 D . 迁徙
    3. (3)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创造、探索和发现吧! B . 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探索和创造吧! C . 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吧! D . 让我们徜徉在充满魅力的语文世界里,去发现、创造和探索吧!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南岭以南,西江西来,广府之源的肇庆,历史与文化交相辉映,精美的端砚、美味的裹蒸、置家糕、古法造纸、玉石雕刻、金渡的花席、封开的山歌、怀集的龙鱼舞、广宁的舞山狮……这些都是“肇庆非遗”。岭南中学拟举行以“叹非遗之肇韵风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周,让师生们一起来感受肇庆非遗的多姿多彩。你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1. (1) 【名人我邀请】

          学校计划邀请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罗氏砚雕世家第16代传人罗建泉老师于6月25日下午3:00来校为同学们介绍“砚雕技法”,你作为学生代表去邀请罗老师,你将怎样说?

    2. (2) 【仿句我来写】

          星期五,活动就要结束了,同学们纷纷在留言墙上留下了感言,小凯也情不自禁地拿起笔,他是这么写的:

      从细腻温润、墨香四溢的端砚,到;从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玉石雕刻,到巧夺天工、色彩斑斓的金渡花席;从,到刚劲有力、气势恢宏的广宁舞山狮:每一次体验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一项技艺都是一段历史的低语。它们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岭南文化的浩瀚夜空,让非遗肇韵之光永远闪耀!(请你帮小凯补充完整句子,要求句子前后语意连贯。)

  • 5. 根据名著内容,完成各题。
    1. (1) 下列是保尔四次死里逃生的情节,按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骑兵部队的战斗中,保尔头部重伤,右眼失明

      ②与波兰白军战斗中,保尔腿部受伤并得了伤寒

      ③修筑铁路时得了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

      ④繁重紧张的肃反工作击倒了他,他不得不回家养病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①④ C . ②①④③ D . ①③④②
    2. (2) 培根说:“友谊的又一种作用则是能增进人的智慧。”结合培根的说法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内容,请你谈谈朱赫来对保尔成长的影响。
二、阅读(41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笔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翁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选自《小石潭记》)

    【乙】

    钻鉧潭西小丘记①(节选)

        丘之小不能②一亩,可以笼③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曰:

        “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④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刘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⑤回巧⑥献技,以效⑦兹丘之下。

    (节选自《永州八记》)

    【注释】①钻鉧(gǔmǔ)潭: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是圆的,像一个钴(圆形的熨斗),故取名为“钴潭”。②不能:不足,不满,不到。③笼:包笼。④李深源、元克己:人名。⑤熙熙然:和悦的样子。⑥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⑦效:效力,尽力贡献。

    1.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水清冽( )   日光下()   以其境过()

    2.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 (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而不售/恶其弃于地也 B . 四百/一狼得骨 C . 李深源、元克己同游/元方年七岁 D . 更取器用/更刮目相待
    4. (4)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即更取器用铲刈移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5. (5) 【甲】【乙】两文均为“永州八记”中的篇章,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请根据【甲】文来推断【乙】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上加霜,并非灾上加灾

        ①最早源自宋代《景德传灯录》的成语“雪上加霜”,是比喻人们连续遭受灾难、打击,处境难上加难、生活苦上加苦的意思。大体与成语“祸不单行”同义,使用相当频繁。

        ②不过很有趣,如果从气象学看“雪上加霜”,却并非灾上加灾。而且,这种现象在自然界还是平常事一桩。

        ③首先,在自然界“雪上加霜”并不意味着连续遭受重大灾害。

    ④当然,雪和霜都是古代穷苦农民的灾难。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但是,雪上再加霜,实际上并非意味着另一场大灾。雪上的霜,甚至连灾都算不上。因为大雪多发生在冬季,而冬季中田里庄稼已经收割,或者在地里越冬(例如华北冬小麦),因而再有多少场霜,对庄稼、对农民生活都没有直接影响。反而,当夜间水气凝华成霜时还能放出凝结潜热,减缓气温下降:次日晴暖的阳光,则有利于白天升温迅速化霜,因为农谚说“浓霜毒日头”。

    ⑤有人问,如果严重霜灾后再来场大雪,即“霜上加雪”又如何呢?这在节气顺序上是可能的,因为一般霜在先,雪在后。这样一来,庄稼全毁在地里,灾后连剩余都收不回来,那就真成了文学意义的“雪上加霜”了。不过,在自然界里,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霜后多晴天,上午都化完了;而雪一般是下一次天气过程的序幕,哪可能加在这场霜上呢?

        ⑥其次,“雪上加霜”在自然界实际上是经常出现的。因为降雪过后,当地逐渐进入高气压中心区控制,风静云散,晴夜中雪面的辐射冷又特别强烈,再加上雪面多少有点水气,因此雪面上是经常会出现白霜的。我国高山和北方冬季,许多气象站观测报表的天气现象栏中,常常都是积雪和白霜并记的。

        ⑦那么,古人为什么还要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呢?

        ⑧我认为,首先,在古代形容人连续受到重大打击,莫过于用农民视为身家性命的庄稼连续受到重大自然灾害作比喻;第二,在双重自然灾害打击中最重的莫过于连续遭受同类重大灾难,这会使人有透不过气来的感觉,而霜、雪就属于这样的灾害:第三,雪是白色,霜也是白色。双重白色叠加,在组辞上有一种美感。雪和霜可以说是天生的最佳同类灾害名词的组合,所以我国古代成语中霜雪连用的例子还很多,例如“霜凌雪妒”“雪压霜欺”“卧雪眠霜”“傲雪凌霜”等等。

        ⑨实际上,古人组“雪上加霜”类成语,取“霜”“雪”作要素也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自然灾害中只有“冰”“寒”和“风”等可以代替雪或霜字连用,但都难能组出“雪上加霜”这样朗朗上口、广泛流传、使用频率极高的成语。

        ⑩当然,成语属于文学范畴,组成成语目的常常是以事物喻人,喻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即用气象名词组成的文学成语喻社会的人和事。因此文学成语是否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雪上加霜这种例子在成语里还是很常见的。

     (选自《科普时报》2021年11月21日)

    1. (1)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浓霜毒日头”是因为白天霜融化时散热,温度迅速上升。 B . 霜降节气在前、小雪节气在后,“霜上加雪”的情况经常出现。 C . “雪上加霜”比较常见,对庄稼和农民生活没有直接影响。 D . 成语是约定俗成并广泛使用的,必须要符合科学道理、客观实际。
    2. (2) “大雪意味着严寒,意味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而霜则主要是庄稼的大敌,往往一场严霜断送了大部分收成。”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 (3) 文章第⑧段说明古人组“雪上加霜”这个成语的原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借粮

    李德霞

        ①麦子快要黄了的时候,我家断了粮。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我娘挎个篮子,每天去自家地里挖土豆。于是,一日三餐,煮土豆、蒸土豆,餐餐土豆,吃得我放个屁,都带着浓浓的土豆味儿。

        ②终于,我娘一咬牙,决定去借粮。

        ③这天,吃过早饭,我娘从驴圈里牵出那头小毛驴,套驴车里,拎条麻袋对我说:“亮子,陪娘去你大舅家,借粮去。”

    ④一听说去大舅家,我就直蹦高儿。大舅和大妙特稀罕我,每次去他们家,大妙都会变着法儿给我做好吃的,这是其一,其二呢,跟大舅家借了粮,我们就不用顿顿吃土豆了。我连滚带爬地上了毛驴车。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

    ⑤大舅家在庚庄,离我们村十里地。出了村,沿东干渠一直往西走,快晌午的时候,我们就来到了庚庄。

    ⑥大舅和大妙正在院里搭牛棚。我娘顺手把毛驴拴到一棵粗壮的树上,挽起袖子要帮忙,被大舅拦下。大舅说:“你呀,就是个劳碌的命。今天不干活儿,走走走,进屋去。”

    ⑦回了屋,大蛉取出面盆要做饭。她问我想吃啥,不等我回答,我娘抢先说:“嫂子,都挺忙的,啥方便就吃点儿啥,又不是外人。”

        ⑧大蛉说:“再忙也得吃饭不是?再说,亮子多久才来家一趟?亮子,大妙给你做揪面片吃,好不?”

        ⑨大蛉的揪面片,实在是香,里面还放了葱花。我敞开肚皮,连吃了两大碗。

    ⑩饭后,大舅点锅旱烟,吧嗒几口对我娘说:“翠英,你今天来,是跟哥借粮的吧?"大舅眼尖,早看到毛驴车上的那条麻袋了。

    ⑪我抹把嘴,抢着说:“可不是吗?家里早没粮了,娘每天净给吃土豆。”

    ⑫大舅摸着我的头,扭头对我娘说:“有难处,就该早点儿来。顿顿吃土豆,可不是个事。多了不敢说,三两麻袋的粮食,哥家还是有的。翠英,你说,借多少?”

        ⑬我娘说:“一麻袋吧,一麻袋就成。”

    ⑭正在刷锅的大蛉停下手,愣愣地看着大舅。大舅也不看大妙,自顾自地说:“家里粮仓抹了泥,有点儿潮,哥把粮食称寄放在三贵家的粮仓里了。等会儿,哥给你扛一麻袋回来。”

    ⑮我娘要给驴喂水,我跟着她出去上厕所,上完厕所转身跑回到院子里,真真切切地听到屋里大舅和大蛉的对话。

        ⑯大妙说:“你这不是说瞎话吗?咱家啥时候往人家三贵粮仓里放粮食了?

    ⑰大舅说:“翠英脸皮薄,轻易不张嘴。这是饿了多少天了?你说,我能驳了她?"

    ⑱大蛉说:“可问题是,人家三贵家里有粮食吗?"

    ⑲“有。”大舅肯定地说,“那天我从三贵家门前过,亲眼看见三贵在院子里晒粮食,少说也有几麻袋。凭三贵的为人,我跟他借一麻袋粮食,他能不借给咱?”

        ⑳我立刻明白了。原来,大舅家也没粮食了。

        ㉑我的心里直打鼓。我不知道,该不该把这事告诉我娘。我知道,一旦告诉了娘,这粮,她肯定不会再借了。可没粮,我还得接着吃土豆啊….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先瞒着我娘,至少,在大舅扛回粮之前,我暂且不告诉她。

        ㉒我娘回来的时候,大舅已经扛着满满一麻袋粮食进了门。

    ㉓我们要走了,大舅和大把我们送出老远。

    ㉔毛驴车出了村,上了路,沿着东干渠往东走。我犹豫再三,还是告诉我娘吧。我说:“娘,大舅家..其实也没粮食了。”

        ㉕我娘一愣,一指车上的麻袋:“这不是吗?

    ㉖我嘟囔着说:“这是人家三贵家的,大舅跟他借的。”

    ㉗“你咋知道?"

    ㉘“我从厕所回来时,大舅和大蛉在屋里说的,被我听到了.…….

    ㉙我娘一勒缰绳,驴车停在半道。我娘回头望着庚庄,望得泪花闪内。

        ㉚那年的秋后,粮食归仓时,我娘装了满满一麻袋籽粒饱满瓷实的粮食,要带着我给大舅还粮去。那天,我娘赶的还是我家那辆毛驴车。驴车上,除了那一麻袋粮食外,还多了两壶酒。一壶,给大舅;一壶,给三贵。那酒,是我娘亲手酿的甜米酒,醇香绵厚……

     (有改动)

    1. (1) 请你梳理小说情节发展,根据文章内容,按要求填空。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大舅热情款待,

      并且答应借粮

      母亲得知原委,

      眼中泪花闪闪

    2. (2)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米缸,空了;面缸,空了。(改成“米缸和面缸都空了”好不好?为什么?)

      ②我娘一抖缰绳,小毛驴便撒开四蹄,拉着驴车吱吱扭扭出了门。(加点词语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3. (3) 选文中大舅这个人物个性鲜明,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
    4. (4)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的安排纯属多余,有人认为作者这样结尾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三、作文(50分)
  • 9. 下面是在《人民日报》里摘抄的语段,请你阅读并按要求写作。

        懂得欣赏他人,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境界。真正的欣赏,不是生搬硬套的话语,而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心口如一的夸奖,是对别人优点的肯定与认可。一个懂得欣赏别人的人,更善于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也更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的力量正在于,当你给他人送去温暖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个内心有光亮的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回忆与感想?请自拟一个包含“欣赏”一词的标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及个人信息;不少于5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