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国际法内容 |
1648 |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
1919 |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参会主权国家形成决议时实行“全体一致”通过原则。 |
1945 | 《联合国宪章》确定通过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 |
估算学者 | 美洲 | 日本 | 流入中国的数量总计 |
全汉界 | 5500万两 | 5800万两 | 约1.13亿两 |
李隆生 | 1.25亿两 | 1.7亿两 | 约2.95亿两 |
王裕巽 | 1.3亿两 | 2亿两 | 约3.3亿两 |
万明 | 12620吨 | 7500吨 | 约5.4亿两 |
材料一 20世纪70年代以后,逆城市化逐步出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为逃离“城市病”控制下的城市,具有经济实力的富人最先走出城市,中产阶级紧随其后。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农村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随之得到完善,经济拉动力随之产生。乡镇在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公共服务以及空间布局等方面缩小了与城市的差距。同时,对城市而言,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流出则相应地放缓了城市发展速度,推动城市调整并优化其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而突出城市的产业优势。
——摘编自王宇冰、张丽莉《西方逆城市化实质及启示》
材料二 “逆城市化”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出现了此类现象。第一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出现于1961—1977年。自1961年起,国家开始针对国民经济实施八字方针。城市人口吸纳能力降低,人口出现回流趋势。第二阶段“逆城市化”发生在1989—1991年。这一时期政府颁布了包括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强调农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城市就业岗位缩减,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力下降,农民工被迫回流农村。第三阶段出现了以“非转农”“逸离北上广”“离城返乡”“移居村镇”“回乡投资创业”为代表的多种“逆域市化”现象。对于“逆城市化”的研究热点也相应转移到了其对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城镇的持续提振,以及振兴乡村,促进村镇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
——摘编自梅莹《中外“逆城市化”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对比》
1862—1893年中国设立的各类新式学堂(部分)
创办时间 | 学堂名称 | 地点 | 专业设置 | 创办者 |
1862 | 京师同文馆 | 北京 | 英文、法文、算学 | 奕䜣等 |
1866 | 福建船政学堂 | 福州 | 制造、驾驶、绘图 | 左宗棠 |
1874 | 操炮学堂 | 上海 | 制炮工程 | 江南制造总局 |
1880 | 天津电报学堂 | 天津 | 电讯 | 李鸿章 |
1883 | 金陵同文电学馆 | 南京 | 电讯 | 左宗棠 |
1884 | 广东黄埔鱼雷学堂 | 广州 | 驾驶、鱼雷 | 张之洞 |
1888 | 珲春俄文书院 | 珲春 | 俄文 | 希元 |
1890 | 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 | 威海 | 驾驶 | 丁汝昌 |
1890 | 旅顺口鱼雷学堂 | 旅顺 | 鱼雷 | 丁汝昌 |
1892 | 湖北采矿工程学堂 | 武昌 | 矿务 | 张之洞 |
提取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新式学堂的创设进行评析。
材料一
史料一:马王堆一号汉墓简牍115号记有“唐(即“糖”)于类一笥(盛物品的竹器)”,112号记有“唐(糖)一笥”,竹笥中有“糖笥”木牌。
史料二:摩揭它,一曰摩伽陀,本中天竺属国……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始遣使者自通于天子……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上诸蔗,拃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
——《新唐书》221上《西域列传·摩揭它》
史料三:嘉靖年以前,世无白糖,闽人所熬皆黑糖也。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中,视之,糖之上白色如霜雪,味甘美,异于平日,中则黄糖,下则黑糖也。异之,遂取泥压糖上,百试不爽。白糖自此始见于世云。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
材料二 约公元500年,古代印度佛典最早记载甘蔗、蔗糖的种植、制造和使用。8世纪,蔗糖经阿拉伯人广泛在欧洲大陆、北非传播。11世纪,欧洲糖价昂贵,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16世纪之前,地中海沿岸地区生产的蔗糖供应北非、中东和欧洲大陆。15世纪末,蔗糖生产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上的马德拉等群岛。17世纪初,葡萄牙几乎为整个欧洲供应来自巴西的糖。17世纪中期开始,伴随着加勒比海的英属巴巴多斯、牙买加发生“蔗糖革命”(即加勒比海岛屿纷纷建立甘蔗种植园,从非洲引入大量劳动力),英国的蔗糖进口量飞速增长,到17世纪60年代,占了英国进口商品的十分之一。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蔗糖消耗量是法国的八到九倍。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蔗糖关税开始下降,1884年下降到蔗糖原价的百分之三十。1890年代,欧美列强的机械制糖法彻底打垮中国糖业。
——摘编自唐传星《甜蜜抑或苦难:糖的世界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