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西周实行多都制,周都选址多为自古以来就形成的通都大邑,这里世族贵家云集,为政治中心。周王“流动办公”,频繁巡行于多座都邑之间并处理各项政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分封制度遭受挑战 B . 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C . 贵族势力受到制约 D . 王权的影响力拓展
  • 2. (2024高一上·吉水月考) 有学者说,秦朝缺少由皇帝控制的可以有力运转的帝国官僚大结构,丞相等等只是谋士、办事员,不是主持人,皇帝实际上成为了孤独的“独夫”,于是亡国了。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     )
    A . 皇帝独断专行尚未形成 B . 丞相权力受到严重制约 C . 官僚政治体制不够完善 D . 社会阶级结构尚未成型
  • 3. (2023高二上·东莞期末) 东汉光武帝时期,三公高高在上,享受万石俸禄却没有权力。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却没有三公的地位,俸禄只有一千石。中央的最高官员不是“有位无权”,就是“有权无位”。这反映了(  )
    A . 君主集权的加强 B . 中央官制的混乱 C . 财政状况的恶化 D . 统治集团的矛盾
  • 4.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下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于是改拔拔氏为长孙氏,达奚氏为奚氏……贺赖氏为贺氏,独孤氏为刘氏,皇族拓跋改姓元。北魏孝文帝更改姓氏旨在(     )
    A . 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 B . 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大趋势 C . 解决少数民族复姓烦琐之弊 D . 推动鲜卑民众加快汉化步伐
  • 5.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称:“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 而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之乎?”据此可知,范仲淹( )
    A . 承认科举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B . 要求宋代科举回归传统做法 C . 强调儒家思想应当趋时更新 D . 指出宋代科考形式存在弊端
  • 6. (2024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明朝时期,关于稽查章奏,《大明会典》将其归于“六科”项下,而张居正考成法则规定该职责不仅属于六科,也属于内阁,且内阁成了最后的监督机关;关于考察的账本,相应地由两本变成了三本,其中一个附本送交内阁。张居正考成法的这些规定(     )
    A . 加剧明朝官僚机构的冗杂 B . 有利于提升内阁的政治地位 C . 强化了中央权力制衡机制 D . 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君相矛盾
  • 7.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如图是1907年载于《神州日报》的一则漫画。画中唱片机反复播放“实行立宪”,作者在画外写道:“有音无形,有调无人。虽可娱人,究属愚人。其故维何,徒以虚声。”该漫画意在揭示(     )

    A . 革命之势已经星火燎原 B . 立宪运动极具欺骗性 C .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 . 预备立宪遭社会反对
  • 8. (2023高二上·安徽期末) 有学者认为,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后来遭到袁世凯的践踏,但它规定了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不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再是任何人所得而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 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性质 B . 借鉴了西方主权在民的思想 C . 冲击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 . 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生态
  • 9.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1928年,国民党通过《训政纲领》宣告训政时期开始。下图是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权力结构示意图。据此可知,国民党“训政”(     )

    A . 践行了五权分立的思想 B . 实现了全国形式上统一 C . 违背了主权在民的初衷 D . 宣告了军政时期的结束
  • 10. (2023高二上·南平期末) 1945年10月至1946年初,陕甘宁边区选举产生了170名边区参议员,其中共产党员61人,国民党员19人,救国会员1人,无党派人士89人。这可以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 )
    A . 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 . 代表根据地全体人员意志 C . 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11.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主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二是解决兼职副职过多的问题;三是解决党政部分,以党代政的问题; 四是解决好新老领导干部交接班的问题。邓小平解决上述问题的出发点是( )
    A . 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 B . 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C .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D .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12. (2024高二下·新余期末) 古代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     )
    A . 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 . 公民群体得以壮大 C .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 D . 城邦民主受到监督
  • 13. (2023高二上·海南期中)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 保留了共和因素
  • 14.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下表是13—14 世纪英国王室收入(单位:英镑)统计表。此表内容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英国( )

    在位国王

    13 世纪

    14世纪

    亨利三世

    爱德华一世

    爱德华二世

    爱德华三世

    理查二世

    王室收入

    3.4 万

    6.7万

    9.6万

    14 万

    13.8万

    A . 议会政治中心地位弱化 B . 逐步建立起等级君主制 C .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D . 王权扩张的可能性增强
  • 15. (2024高一下·大渡口月考) 在大革命爆发后的八十多年时间里,法国历经君主制、非常共和、宪政共和、寡头制及君主共和制、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宪政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直到1875年才正式建立共和制。这可以说明法国(     )
    A . 经济发展滞后于政治改革 B . 民主共和制已成为法国社会共识 C . 政治力量历经分化与整合 D . 启蒙思想的宣传与传播有待加强
  • 16.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21世纪以来,“府会分治”(即白宫和国会分别被两个不同政党控制)已成为美国政治的常见特征。在当前两党严重对立的政治背景下,掌握行政权的总统提出的法案很难在国会获得通过,所谓“制衡体制”变成了“否决型体制”。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总统施政受制于国会 B . “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C . 权利制衡保障了民主 D . “府会分治”影响国家治理效能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 17. (2024高三上·广东开学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春秋以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地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大,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

    ——摘编自陆杰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郡下设县,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下面也有自己的郡、县。《汉书·高惠高后功臣表》说:“逮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

    ——摘编自刘太祥《汉文化研究丛书:汉代政治文明》

    材料三   封建王朝时期君王对地方制度的改革以及行政管理权的划分,都离不开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出现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历代统治者往往在地方同一层级设置不同类别的官员,这些官员权力侧重不同,相互独立和制约,都受中央垂直管理。此外,古代统治者还从依靠天灾、天象到借助道德、制度等,一直在探索对地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摘编自杨翠婷《中国古代治理智慧》等

    1. (1) 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 (2) 分析材料二中郡国并行制的“两面性”。
    3. (3)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变革的特点。
  • 18.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其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部宪法是共和主义与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因此,它是在一片冷漠中通过的:议员们既无热情,又无掌声。

    ——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共和制建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实践并用史实说明在其破产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
  • 19.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政治制度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上层建筑。清人恽敬曾经说过:“自秦以后,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制也。”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在其所著的《中国古代史》中也说,“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实践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和自己的历史一刀两断,传统是扔不掉的。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 (2024高二上·深圳月考) 对于清末新政何以未能挽救清政府统治,最终随清朝的覆灭而遭失败,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十年的改革不能说毫无成就,改革官制、修订律例、编练新军、振兴实业、废除科举、兴办学堂、设谘议局、资政院等,确有诸多进展。然而,在改革的速度和方向上,清政府和社会期待逐渐显现出巨大的落差。社会所期望的改革,是要限制君权,扩大民权,建立起现代的君主立宪体制。而清政府的目标则相反,它期望通过改革,将过去模糊的无所不包的君权明确化、法制化。清政府并不想通过改革来放权,而是要通过改革将专制君权披上现代的外衣。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由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发起和领导的,其涉及的领域与此前相比,不可谓不广泛。比如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兴建铁路、扩建新式军队等。然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已经深深地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根基,其在新政推行过程中受到《辛丑条约》的影响,面临诸多限制。比如,当时的清廷想要在全国范围内修建“巡警所”(“派出所”的雏形)。由于背负着《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清政府就算把全部国库收入加起来都不够这一项改革的开支,更不用提兴办其他工业、交通等现代化建设了,加之民众当时的承受能力也空前低下,清廷虽然制定了一系列改革计划,却只能“量入为出”。更为关键的是,羸弱的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本身执政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被广泛质疑,清王朝陷入“两难境地”,直至最后崩溃也未能从中脱离。

    ——摘编自新民周刊《萧功秦专访:保守的文化,迟误的改革,帝国的崩溃》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清末新政的历史作用。
    2. (2) 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述清末新政失败原因的不同角度,并列举促成学者们选择不同研究视角的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