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涂到答题卡对应的题号后。
  • 1. (2023高一上·泰安月考) 考古资料显示,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发现的81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48座,占总墓葬的1/2,一般墓中只有少量陶罐,另有一部分墓中除了陶器外,还有石纺轮、石刀、骨凿、骨针等工具,或绿松石珠、骨饰、牙饰等装饰品。这说明当时( )
    A . 母系氏族社会进入了繁荣时期 B . 贫富分化催生出奴隶制国家 C . 剩余产品使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D . 财富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凸显
  • 2.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据殷墟考古发现,晚商金文中一些器物类象形文字,与年代较早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玉器以及陶礼器等器物风格接近(如图)。这一考古发现可用于印证(     )

    A . 甲骨文取象于二里头文化 B . 礼乐制度已经产生 C . 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 D . 华夏文明一脉相承
  • 3.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西汉初年律法规定平民有“父母丧”仍得服徭役,汉宣帝(前74--前48年在位)时则改为“自今诸有父母长者勿繇事(徭役),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     )
    A . 黄老学说重回主流 B . 政府保障小农经济 C . 主流价值观得到弘扬 D . 儒法道思想走向融合
  • 4.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下表反映了北宋时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变动的情况,据此可知(     )

    时间

    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人数

    全国农村劳动力人数

    江南在全国占比

    980

    890672

    16367175

    5.40%

    1078

    2856844

    42340082

    6.70%

    1102

    3227693

    46190560

    6.90%

    A . 江南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 B . 北方战乱导致劳动力南迁 C . 经济重心南移已基本完成 D . 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 5.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政治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好,张居正之专擅,周延儒、温体仁之邪佞倾国。及至本朝-.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雁臣,断不至有权臣。”明清两朝臣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
    A . 清朝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 B . 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 . 军机处的设質削弱了内阁职权 D . 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 6.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1915年,陈独秀认为“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1920年,陈独秀强调“物质的自我扩大是子孙、民族、人类”,从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这一变化直接缘于当时(     )
    A . 新的民族危机爆发 B . 民主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 C . 个人主义走向极端 D . 传统的伦理结构已被打破
  • 7.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下表为中国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所示变化趋势表明我国(     )

    年份

    出口总额

    进口总额

    差额

    2001

    263.4

    457.4

    -194

    2003

    384.1

    727.6

    -343.5

    2005

    490.4

    1477.1

    -986.7

    2007

    615.1

    2430.9

    -1815.8

    2009

    631.1

    2898

    -2266.9

    2010

    816.9

    4338.5

    -3521.6

    注:初级产品,指未经加工的或粗加工的原料或农产品,包括粮食、能源和矿产等。

    A . 开始主导国际原料市场 B . 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 C . 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D . 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 8.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古埃及神话中,玛阿特神是唯一的主神,地位至高无上,所有人的一生都被玛阿特神控制:古希腊神话中诸神各有专长,具有人的七情六欲,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反映了(   )
    A . 两大文明间缺乏经济文化交流 B . 感性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 C . 人文精神根植于原始宗教信仰 D . 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统一
  • 9.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秩序具有两大根本特征:一是名义上存在于“大一统”基督教会中的教会体系(亦称教会帝国);另一个是事实上支离破碎的封建体系,即领主与附庸关系的契约观念: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 . 契约理念的萌发 B . 世俗权力的加强 C . “民族情感”的缺乏 D . 新生产方式的孕育
  • 10. (2024高二下·赣州月考) 1868~1886年间,英国政府内阁新人中只有9名是土地贵族,另有15名商人和专业人员。后者所代表的阶层包括银行家、商人、实业家和投资人,他们有的有爵位,有的没有。他们喜欢莎土比亚,谈论亚当·斯密,在实际权势方面与土地贵族不相上下。由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 . 君主立宪制受到了新的社会阶层冲击 B . 土地贵族转化为工业和商业资产阶级 C . 资产阶级撼动了传统贵族的政治优势 D . 启蒙思想家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提升
  • 11.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牙买加来信》是玻利瓦尔于1815年9月6日在牙买加(英属)避难时写的一封长信。他在信中写道:“渴望和平、公正、科学、艺术和贸易的美洲人更喜欢的是共和国,而不是国王。”由此反映出拉美独立运动(     )
    A . 反对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B . 受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C . 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D . 受英国光荣革命的影响
  • 12.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21世纪以来,新兴国家的经济迅猛增长,实力直逼七国集团(G7)。据IMF按购买力平价GDP测算,2001年七国集团占全球GDP的比重约为48.37%;到2012年,其份额已经下降到37.84%。而同期金砖五国所占的比重则由17.63%上升到27.25%。新兴国家实力的增强( )
    A . 表明发达国家丧失全球化主动权 B . 推动多极化政治格局的迅速实现 C . 标志着不合理经济旧秩序的终结 D . 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
二、本卷包含36~44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2024高三上·德宏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孙中山重新解释了民族主义,即“五族共和”。这一时期(1912~1928年)的中华民国国旗也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五族共和”之意。

    ——摘编自杨梅《“中华民族”概念在民国教科书如何演变》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念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
  • 14. (2024高二下·临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

    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

    ●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

    ●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

    ●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

    ●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

    ●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

    ●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

    ●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

    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

  • 15. (2024高二下·宜丰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自其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在摧毁旧的制度、改造社会环境、倡导新的社会观念中,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彻底改造的历史,如下表所示:

    阶段中国共产党基层社会治理概况(部分)
    1927-1936年通过对农村阶级的重新划分,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土地革命与阶级斗争,乡村农民获得了广泛权力,成为基层社会权力主体,苏维埃制度逐渐形成
    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乡 (市) 参议会以20至60 人选举一参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县参议会以400人到 800 人选举一参议员,每两年改选一次
    1946-1949年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成为一项根本政治制度被确定下来
    1949-1956年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全国各地城市都陆续建立、健全了居民委员会组织
    1980-1982年广西产生新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将村民委员会正式写入《宪法》,村民委员会由广西走向全国

    ——摘编自杨东《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与参与主体的近代嬗变》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不同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成果,并说明取得这些成果的共同因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现代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