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祥和中学2024年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08-14 浏览次数:12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4九下·邓州模拟) 考古发掘是了解史前时期历史的重要途径。下列出土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玉器文物可以印证中华文明的(     )

    A . 先进丰富 B . 稳定发展 C . 多元一体 D . 民族交融
  • 2. (2024九下·广州模拟) 孔子曾说过“士志于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他的弟子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些言论反映了(     )
    A . 士阶层对道的探索 B . 士阶层的价值定位 C . 儒者们的高行美德 D . 百家之道趋于统一
  • 3. (2024九下·邓州模拟)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材料表明(     )
    A . 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B . 分封制导致诸侯独立性强 C . 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治 D .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 4. (2024九下·茂名模拟) 下图是取自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北魏帝王出御图》,图中所有人物的衣着均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与北魏传统民族服饰截然不同。这反映了(     )

    A . 北魏时期的文化发展 B . 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 C . 北魏衣冠制度的变革 D . 北朝时期的政权并立
  • 5.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其直言不讳,深受唐太宗喜爱,赞扬他“觉其妩媚”。下列名言符合魏征特点的一句是(     )
    A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C .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 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D . 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 6. (2024九下·茂名模拟) 据记载,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农业税占全国税赋总收入的30%.工商税占70%。南宋绍兴末年,政府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但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的关税收入就达200万贯。由此可知宋代
    A . 海外贸易到达范围广 B . 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发达 C . 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城市 D . 农业生产落后
  • 7. (2024九下·新荣模拟) “此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17世纪之前的科技成就,其中很多在当时世界都是一流的:最先进的纺织机械——花机,竹筒排空瓦斯和巷道支护等煤炭开采技术⋯⋯”材料描述的这一著作是(     )
    A . 《伤寒杂病论》 B . 《天工开物》 C . 《本草纲目》 D . 《农政全书》
  • 8. (2024九下·邓州模拟) 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A . 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 .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 . 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 . 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 9. (2024九下·广州模拟)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 . 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 . 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 . 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 10. (2024九下·茂名模拟) 如题9表,关于义和团运动,亲历义和团运动的人们有不同的记载。这反映出( )

    时人眼中的义和团

    记载

    作者

    (义和团)均自备口粮,毫无滋扰

    信奉义和团的刘以桐

    其党焚杀劫掠,无所不至

    力主剿灭义和团的劳乃宣

    (义和团)劫掠焚杀,逾土匪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樊国果

    拳民出死力为国宣难,入京以来,秋毫无犯

    企图利用义和团的清朝大臣刚毅

    A . 由于作者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 B . 历史记载都是客观真实的 C . 综合多个历史记载即可得出历史事实 D . 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度更高
  • 11. (2024九下·茂名模拟) 《辛丑条约》签字后,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到了这个时候,“它(中国)已经到达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了只是保持独立主权国家极少的属性的地步”。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 “赔款需向全国征收” B . “酌定数处留兵段驻守” C . “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必须竭力支持” D .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 12. 老舍《茶馆》中人物李三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皇上没啦,总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是要做皇上。袁世凯死了,天下大乱,今儿个打炮,明儿个关城,改良? 我还留着小辫儿,万一哪天把皇上改回来呢!”这反映了( )
    A . 大众对于改良持消极态度 B . 民主发展的道路曲折坎坷 C . 改良推动社会习俗近代化 D . 帝制废除后天下战乱不休
  • 13. (2024九下·市北区模拟) 《觉醒年代》电视剧中,陈独秀在震旦大学演讲中提到:“要找到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我们的人民;来塑造一代新青年;来创造一个薪新的国家!。”为此他(     )
    A .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 B . 探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 C . 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D .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宣扬儒学治国论
  • 14. (2024九下·茂名模拟) 1915—1918年间,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杂志大力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时;梁启超、梁漱溟、马一浮等人纷纷发表文章,表示要反思西方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这说明
    A . 新文化运动思想内涵丰富 B . 封建礼教遗毒仍根深蒂固 C .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D . 学者混淆先进与落后界限
  • 15. (2024九下·亭湖模拟) 某学者认为:“经过8年抗战(注:应为14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的胜利
    A . 标志着中国人受奴役受压迫的时代已过去 B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 . 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D . 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 16. (2024九下·志丹模拟) 据《一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表》显示,中国境内,战前(1914年8月前)注册的本土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本土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这一变化(    )
    A .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出超的局面 B . 加剧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膨胀 C . 得益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 因为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的限制
  • 17. (2024八下·太湖期末) 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 . 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 .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 . 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 .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18. (2024八下·钟楼月考)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为77.6%,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22.4;2002年年底,国有企业占比为40.8%,集体企业占比为8.7%,城市个体及其他企业占比为50.5%。这一变化说明(    )
    A . 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B .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 . 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 . 对外开放带动经济发展
  • 19. (2024九下·高州模拟) 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 . 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20. (2024八下·钟楼月考) 20世纪80年代,中英双方对香港问题进行谈判时,英方曾要求香港作为单独的一方加入中英谈判,并提出了“三脚凳”理论。对此,邓小平公开表示:“香港问题我们会和英国解决,这里只有‘两脚凳’,没有什么‘三脚凳’。”邓小平意在表明(       )
    A .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 . “一国两制”将会以武力达成 C . 香港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D . 中国综合实力已显著提高
  • 21. (2024九下·茂名模拟) 阿拉伯人通过一场百年翻译运动,将西方典籍尽数翻译成阿拉伯文。在这场文化运动后,无数古希腊、罗马等的学术书籍都存储在了阿拉伯帝国的博物馆之中。这表明阿拉伯人(    )
    A . 保存了古代文明成果 B . 开创了阿拉伯帝国辉煌 C . 推动了东西方的交往 D . 促进了中世纪欧洲崛起
  • 22. (2024九下·茂名模拟) 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文物反映了古代世界不同区域文明(     )

    A . 逐渐连为一个整体 B . 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交织 C . 大力传播宗教文化 D . 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 23. (2024九下·邓州模拟) “由于新航路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它)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同样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开辟(   )
    A . 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B . 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工业国 C . 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D . 促进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到来
  • 24. (2024九下·茂名模拟) “在西方民主政治中,妥协是暴力之外唯一有效解决冲突的手段,以妥协方式解决冲突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 . 英国“光荣革命” B . 法国大革命 C . 印度民族大起义 D . 俄国十月革命
  • 25. (2024九下·茂名模拟) 邓小平曾经说道:“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共产党宣言》的内容中与材料所述最相符合的是(     )
    A . 揭示了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 . 资本主义社会必将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 C . 号召工人阶级建立共产党,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D . 世界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 26. (2024九下·河北模拟) 18世纪中期,由于木材匮乏引发的能源危机,使得英国人毅然在热能和机械能领域实现转轨,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始于19世纪末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能的广泛应用带领人类社会步入了电力时代,而石油为内燃机的出现提供了有效的动力来源材料意在说明(     )
    A . 工业革命出现的根源是能源危机 B . 工业革命促进了能源的转型 C . 能源转型推动工业革命产生 D . 工业革命为能源转型带来了契机
  • 27. (2024九下·衡阳期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新变化,美国和苏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建立并主导战后国际秩序。之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影响着世界格局,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谋求世界霸权,但受到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的制约,使世界逐渐形成合作、竞争、制衡的基本态势。以上信息反映世界政治趋势是(   )
    A .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B . 和平与发展 C . 由冷战向多极化发展 D . 经济全球化
  • 28. (2024九下·江津模拟) 不结盟运动成立时,拉美国家与不结盟运动基本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开始纷纷加入不结盟运动,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至冷战结束时大多数拉美国家已加入不结盟运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 . 霸权主义的彻底瓦解 B . 拉美国家实现民族独立 C . 美国放松对拉美控制 D .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 29. (2024九下·茂名模拟) 罗斯福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他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定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这表明(     )
    A . 整顿金融是新政的核心措施 B .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金融问题 C . 金融整顿是经济恢复的前提 D . 政府加强了对金融的干预
  • 30. (2024九下·邓州模拟) “铸剑为犁”出自《孔子家语·致思》:“铸剑戟以为农器,放牛马于原薮,室家无离旷之思,千岁无战斗之患。”下图是矗立在联合国总部的雕塑《铸剑为犁》,这说明当今世界主题是(     )

    A . 反霸与反恐 B . 合作与共赢 C . 和平与发展 D . 生态与生活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2分,32题17分,33题11分,共40分)
  • 31. (2024九下·茂名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侵,洗劫和烧毁了亚洲一些古老的城市,将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掠为奴隶,以野蛮、残忍、落后的手段毁灭了许多东方文明。但是,亚历山大的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开拓人们的眼界。东方的城市出现了优美的希腊式雕塑和建筑……亚历山大的东征,还开辟了东西方贸易的道路。

    ——摘编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材料二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中国发明的火药已被伊斯兰教转变为战争武器,至此才第一次为西方所知。培根认为,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为西方掌握后,欧洲的文化和社会随之改变了。

    ——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材料三   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在海上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更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亚历山大东征的特点,并指出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
    2. (2) 中国发明的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发生在哪一时期?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四大发明的外传对欧洲的共同影响。
    3. (3) 材料三中清朝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 32. (2024九下·茂名模拟)

    标志通常是指某一人或者事物的具有特征的标记。振华中学的学生以“寻找历史的标志”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寻找标志人物】

    (1)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本民族标志性人物的推动。阅读名人名言,完成标志人物档案卡。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孙中山

    标志人物卡

    人物:_____

    时代背景:_____

    主要贡献:_____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保存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

    ——林肯

    任务二【探访城市标志】

    (2)每座城市都有其标志性建筑。探访标志建筑,阐述其承载的历史价值。

    任务三【定位时代标志】

    (3)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标志,从下列会议中任选三个史实以“合作・共赢”或“危机・应对”主题,并结合史实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世纪30——40年代主要会议统计表

    1935年12月

    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6年12月

    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四国的首脑在慕尼黑开会,签订《慕尼黑协定》

    1942年1月

    26个国家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2月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1945年4至6月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7月

    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召开会议

  • 33. (2024九下·东莞模拟)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地球村”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铁路改变了英国社会,这不仅体现在成百倍的运输量、数十倍提高的运行速度上,也体现在把全国交织成一张铁路网,从而把各地区不分远近连成一体。

    ——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河南道监察御史余联沅奏、近闻广东商人陈承德等票请直隶总督李鸿章,奏明国由天津至通州接造铁路,招股兴办,并许将来推广建造,是李鸿章以为大利所在也。第就近日所闻于众论者,若铁路一开,有害于舟车,有害于田野,有害于风俗,有害于财用,只利于洋人奸民。请下六部九卿会议具奏,是否可行,不必以李鸿章一人之言为据,毅然停止,天下幸甚。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晚清经济史事编年》

    材料三   1908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开始生产T型汽车。T型汽车因使用T型发动机而得名。这款汽车以价格低廉、性能优越著称。截至1927年,福特汽车公司共生产了约1500万辆T型汽车,产量达到世界汽车产量的一半。昔日富豪的奢侈品进入了普通大众的家庭,甚至在乡间农舍,人们也能见到T型汽车的身影。T型汽车的外形很少改变,从1914年起,T型汽车一律被漆成黑色,独特的外形和统一的颜色成为它鲜明的特征。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四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它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铁路在英国出现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铁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余联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提出这种观点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制造汽车需要哪些基础工业部门的配合,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所发挥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