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出土 铜纵目面具 | 河南二里头 遗址出土铜鼎 | 陕西岐山遗址 出土西周毛公鼎 | 湖北随县出土 战国铜冰鉴 |
名称 | 措施(部分) |
李悝变法 | 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 |
邹忌改革 | 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 |
申不害变法 | 强调君主的统治之“术”,即任用、监督、考核臣下的方法。 |
商鞅变法 |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
卷号 | 简牍内容摘录 |
〇 | 《三十一年质日》记载“州一年十月乙卵朔庚寅” |
四 | 《道里书》记述了江汉地区的水陆交通路线和里程 |
《制衣》记录的剪裁方法是为二尺五寸幅宽之布设定 | |
八 | 《田书》是各种数学计算方法和例题的汇编,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 |
时期 | 公卿中儒生占比 |
汉惠帝 | 11.1% |
汉武帝 | 40% |
汉元帝以后 | 70%-80%以上 |
材料一
材料二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能证实“中华文明五千年”。
文明标准 | 考古发现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而判断国家形成的标准:一是阶级的严重分化,二是强制性的权力系统的设立,以保证公共工程、宗教祭祀等活动的举行。 …… | 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古城北面有一个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出土了用于宗教祭祀的玉琮、玉璧等随葬品,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形成鲜明对比。 |
材料一
图片所示文物是司母戊鼎
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出中国青铜铸造的工艺。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公斤,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材料二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马强壮的封建国家,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为进一步巩固巴蜀的稳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前256年都江堰应运而生……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
材料一 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都县制是最大的公;虽然他的动机是为私的,是皇帝想要巩固个人的权威,使天下的人都臣服于他,但是废除分封,以天下为公,却是从秦朝就开始了……这不是秦始皇的本意,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
——译编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汉武帝是西汉时期很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继位之后,“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以儒家学说作为国家的治国思想,广施德治,安抚人民,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的精华,创新改革,以法治国,恩威并施,积极寻找多渠道的治国良方,在他执政五十四年中把西汉王朝推向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都得到空前大发展。
——摘自李凤启、张应二《汉武帝治国方略论析》
材料三 儒家治国理政思想既强调“以德治国”,又不排斥“法治”,主张“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我国古人认为,礼和法都是治国所必需的,但二者各有所长:礼是防患于未然的道德引导,让民众在生活中有所遵循、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而法是在少数人突破法律底线后采用的强制手段。
——摘自戴木才《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