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2024届新高三上学期7月适应性模拟检测(1)语...

更新时间:2024-08-20 浏览次数:12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有众多名山胜水,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文明。“山水”不再仅仅指涉“风景”,而是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山水与天道、仁德、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中国山水文明包含着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 史、道德的深刻认知。

           山水体现着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水深大无极,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止,为万民所瞻。中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通过展示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行。如《诗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

    山水可居可游,首先是对心性的陶染,追求精神愉悦和德行完满的乐游。孔子曾发出“吾与点也” 的喟叹:在春之三月,与诸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孔子高度赞赏这种将日常山水化入精神世界的生活方式,在乐游山水中洞彻天道、开阔心志。陶渊明同样在山水田园 中获得了精神的超越,自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山水也具有宜居、宜学的性质。人在日常劳作之余,还能仰望天空、俯瞰大地,置身于山水之间体悟宇宙天道未显明的东西。王维描绘的“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等,都展现了诗意栖居的美好意象。山水亦是人学习的对象,老子曰“道法自然”,庄子言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可以不时重返自然山水,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雍也》,孔子用“山”和“水”的形象来比喻智者和仁者之所“乐”,间接地折射智者和仁者本身。“仁”跟“智”是孔子思想里的重要成分,仁是他思想的核

    心,智则是实现仁的前提,但是终究,孔子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乐山”“乐水”,从而达到和

    谐的境界。

    水具备泽被万物、涤荡污浊、百折不回、平正有度等特点,孔子才发出“智者所以乐水也”的感 慨。崇尚自然的道家对水更是情有独钟,老子以水喻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水性之柔弱、无为、不争、处下正与其所主张的道的特点相接近。儒家和道家在对水的认识和理解上虽各有偏重,却异曲同工。

    至柔的水却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它冲破一切阻力,奔流不息。很多军事家都在用水之道上大做文 章,如《孙子兵法》中就有“激水之疾,所以漂石者,势也”的说法;而“水滴石穿”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警示历代统治者要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水的无穷力量又是双刃剑,洪水泛滥带来灾难,于是有了大禹治水、李冰造都江堰,这一切都是人们认识水、利用水,从而趋利避害的智者所为。

    相对于水的柔、动、善变,山则是刚、静、恒定的。人类对于山的崇拜与敬畏始于上古,《诗经小雅•车辖》中就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句,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山还有对“仁”的道德比附意义,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胸怀,是故“仁者所以乐山也”。登山也能给人带来一个不同寻常的视点,可以获得更宽、更广、更远的视域。孔子曾“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境界又是何等惬意和畅快,而一代伟人毛泽东曾写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又以革命的浪漫主义赋予了山登天扶危的特性。

    (摘编自佚名《探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山水中融入中国人对宇宙、生命、历史、道德的深刻认知后,山水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B . 与西方的组合逻辑不同,中国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C . 山水可滋养人的心性,建立稳定的精神秩序;在山水间不断陶染,可恢复人的自然苦乐感。 D . 在孔子的思想里,“仁”跟“智”有所不同,但孔子用“乐山”“乐水”把二者和谐统一了起来。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他们都肯定了山水文明对人生活的积 极影响。 B . 古人不仅有对水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用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有善于利用水的智慧,趋利避 害。 C . 仁者之所以乐山,是因为山滋生草木,养育生灵,蕴藏丰富宝藏,奉献无尽资源,符合仁者的胸怀。 D . 两则材料都着眼于中国山水文明的内涵,都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D.
    3. (3) 下列选项,没有展现中国山水文明的一项是( )
      A . 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李渔 B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 C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D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
    4. (4) 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材料一中抽出来的,如果将其还原,应该置于哪两个段落之间?为什么?

      山水文明关乎人的生活方式。居游于山水之间,人可以获得精神愉悦,可以获得更多人生智慧;人与山水在生活的精神层面相遇,此相遇过程最终使山水展现为对生命和最好生活方式的启示,使人在山水世界内部完成精神超越,让生命无限敞开。

    5. (5) 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的《观沧海》中蕴含了有关山水文明的哪些内涵。
  • 2.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雷 雨(节选)

    曹禺

    选段一

    周朴园 (点着一枝吕宋烟,看见桌上的雨衣,向侍萍)这是太太找出来的雨衣吗?

    鲁侍萍 (看着他)大概是的。

    周朴园 (拿起看看)不对,不对,这都是新的。我要我的旧雨衣,你回头跟太太说。

    鲁侍萍 嗯。

    周朴园 (看她不走)你不知道这间房子底下人不准随便进来吗?

    鲁侍萍 (看着他)不知道,老爷。

    周朴园 你是新来的下人?

    鲁侍萍 不是的,我找我的女儿来的。

    周朴园 你的女儿?鲁侍萍 四凤是我的女儿。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 (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鲁侍萍 哦。(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

    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鲁侍萍 我姓鲁。

    周朴园 姓鲁。你的口音不像北方人。

    鲁侍萍 对了,我不是,我是江苏的。

    周朴园 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 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 (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 哦,好地方。

    周朴园 你三十年前在无锡吗?

    鲁侍萍 是,老爷。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吗?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过。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 ——你知道吗?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 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苦痛)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 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选段二

    周朴园 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 怎么?

    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 (惊愕)什么?

    鲁侍萍 她没有死。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鲁侍萍 不过她被一个慈善的人救活了。

    周朴园 哦,救活啦?

    鲁侍萍 以后无锡的人是没见着她,以为她那夜晚死了。

    周朴园 那么,她呢?

    鲁侍萍 一个人在外乡活着。

    周朴园 那个小孩呢?

    鲁侍萍 也活着。

    周朴园 (忽然立起)你是谁?

    鲁侍萍 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老爷。

    周朴园 哦。

    1. (1) (有删改)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朴园看到鲁待萍以为她是“新来的下人”,但是看到她关窗户的动作非常自然,又忽然觉得 她很奇怪。 B . 周朴园慌忙地问:“你——你贵姓”,从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慌乱,已怀疑眼前的老妈子可 能是当年的梅侍萍。 C . 周朴园说无锡是“好地方”,深层指年轻时他和“梅小姐”之间的美好回忆,可见其对过去的眷恋怀念。 D . 周朴园夸梅侍萍“很贤慧,也很规矩”而鲁侍萍却自贬,表现了曾经的悲惨遭遇对侍萍的打击之 大,内心怨恨之重。
    2. (2) 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侍萍关窗户引发周朴园的询问,而周朴园的询问又引出下文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相认,以此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B . 节选部分巧妙运用“回顾”与“穿插”的方法,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展示了 人物之间的多重关系。 C . 节选部分明线是鲁侍萍与周朴园过去的矛盾;暗线是鲁侍萍以局外人的口吻诉说自己的苦难经历,揭露周朴园的虚伪、冷酷。 D . 鲁侍萍在对话中既有意隐蔽身份,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 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3. (3) 戏剧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有时通过同一个字也能探知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请根据选段一两处画横线中的“哦”字简要分析。
    4. (4) 某个剧本对选段二的部分文字作了增删:①增添了一个字“就”:那(就)用不着了。②删除了“哦,救活啦?”与“(忽然立起)”两处。有人认为增添的十分巧妙而删除的明显不足,请就 此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天下 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禹尽为之,人也。

    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堀地财,取水利,编蒲苇,手足胼胝不 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

    贤非损也。

    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转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

    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 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孔子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与子贡相与

    而言曰:“夫子逐于鲁,伐树于宋,穷于陈、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颜回无以对,入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叹曰:“由与赐人.也。召,吾语之。”子路与子贡入,

    子贡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君子达于道之谓达,穷于道之谓穷。今丘也拘仁义之道, 以遭乱世之患,其所也,何穷之谓?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

    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厄,于丘其.幸乎!”孔子烈然返瑟而弦,子路抗然执干而舞。子贡曰:

    “吾不知天之高也,不知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摘编自《吕氏春秋》)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横线上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公孙枝A得B而C说D之E 献F诸G缪公H三日I请J属K事L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秀士从之”与“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两句中的“从”字含义相同。 B . “于丘其幸乎”与“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两句中的“其”字用法和含义相同。 C .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离骚》)两句中的“时”字含义不同。 D . “由与赐小人也”与“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两句中的“小人”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舜遇见尧,禹遇见舜,源于天意;舜、禹为民服务、赢得民心,则体现本人的努力。成就大 功名不能忽略天意,也不能轻视个人努力。 B . 舜耕地捕鱼时,带着部属辛勤劳作,得以免去冻饿之苦;成为天子后,得到百姓的爱戴。无论处境如何改变,舜的贤德始终不变。 C . 公孙枝大力举荐百里奚,在缪公担心重用贱民会被人耻笑时,据理力争以打消缪公的顾虑。作者认为他是谋划得当、举荐有功的贤臣。 D . 孔子告诉弟子,霜雪能彰显松柏的气节,陈、蔡之厄也能彰显自己对道义的坚守,应该算是 幸事;听罢,子贡为先前不理解老师而惭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②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盖君子之无所丑也若此乎?

    5. (5) 对“穷”的理解,孔子与子路、子贡两弟子明显不同,请简要概括。
  • 4.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注】①归:一说“栖”。

    1.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句点明时序,仲春时节正是一年春光最美的时候,人们会在此时结伴游园、踏青。 B . 上片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马长嘶,青梅结子,柳如眉,蝴蝶翩飞,好一幅春光图。 C . 下片写暮色来临,花上露重欲滴,春草如烟;望人家重帷深下,词人顿觉困乏欲睡。 D . 全词文辞兼美,清秀典雅,读后余音袅袅,代表了欧阳修词作中清新、深婉的一面。
    2. (2) 前人论此词,认为结尾句“画堂双燕归”将主人公踏青时的心情“略予点泄”,对此应如何理

      解?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中与王勃的“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 (2)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句 写出了刘裕在战场上的声威气势,“”一句写出了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
    3. (3)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以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浊杂粗重的 “”,也有形容声音婉转流利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林斤澜知道自己的小说难懂,而且知道当下浮躁的读者很难____地阅读他的作品。既然如此,他会不会做出妥协,就和一下读者,把小说写得____呢?不会的,要是那样的话,林斤澜就不是林斤澜了。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依旧“”,想怎么写还怎么写。关于“不懂”,林斤澜与市文联某领导有过一段颇有意思的对话,他把这段对话写在《林斤澜小说经典》的序言里了。领导:“我看了你几篇东西,不大懂。总要先叫人懂才好吧。”林:“我自己也不大懂,怎么好叫人懂。” 领导:“自己也不懂,写它干什么!”林:“自己也懂了写它干什么!”听听,在这种让人费解的对话里,就可以听出林斤澜的执拗。有朋友悄悄对我说,林斤澜的小说写得难懂是故意为之,他就是在人为设置阅读障碍。这样的说法让我吃惊不小,又要写,____,这是何苦呢!后来看到冰心先生对林斤澜小说的评价,说林斤澜的小说是“努力出棱,有心作杰”,话里似乎也有这个意思——____。

    1. (1) 请在文中括号处依次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画横线句子里的“也”换成“已”,表意是否有变化?请简要分析。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 7.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1. (1) 下面示例文字是对王羲之的评论。请为苏轼写一段精彩评论,句式不一定要与示例一致。要求:内容符合人物性格特点;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两处引用苏轼诗词;不超过100字。

      示例: 一代书圣——王羲之

      狼毫一挥是生命的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 如龙凤蹁跹,他让人们真正了解了什么是书法,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书法的伟博。

    2. (2) 请你作为社区志愿者,依据以上《条例》内容写一段宣传语,向居民普及节水知识。要求:内容 具体,有号召力。

      2023 年 3月《北京市节水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规定居民用水户应当自觉遵守:“了解水情水价,增强节水意识;选用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并保障良好运行,不购买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的、耗水量高的设备和产品;积极配合节水改造,发现跑冒滴漏等情况及时维修。”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三上·成都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下的长衫”。近日,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他们说的是念了大学,却找不到心仪工作的困顿和苦 闷。大家自我调侃是“当代孔乙己”,学历成为了思想负担。但也有观点认为,学历和脱不下的“长衫”绝不能划等号。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