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八上·高阳期末) 作为大清唯一继承皇位的嫡子皇帝,他有一定的天赋,提倡节俭,但收效甚微;强烈禁烟,但以败告终;由于禁烟触犯到了英国的利益,英国派舰队入侵,他一开始也是毫不畏惧。但是随着财政日趋紧张,他对军费变得苛刻了,打下去的决心也开始慢慢动摇了。材料中所述皇帝是(     )
    A . 咸丰 B . 道光 C . 光绪 D . 溥仪
  • 2. (2024八上·高阳期末) 下图是《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第四章 西方冲击(下)(1850-1860)

    第一节 西方国家的携手

    第二节

    第二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 . 鸦片战争的前夜 B . 太平军的末路 C . 英国的炮舰政策 D .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 3. (2024八上·高阳期末) 学者章开沅认为:“起义对封建制度来了一次大扫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加速了封建统治的崩溃。同时抗击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中的“起义”指的是(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 关天培战死虎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义和团运动
  • 4. (2024八上·高阳期末) 俄国从北方,英国从西方,法国从南方,日本从东方,虎视眈眈,时刻准备扑向中国,中国处于他们的包围之中,岌岌可危;其他还有十几个国家,磨牙涎舌,跟在四国的后面,也想分些残羹剩饭。这一现象发生在(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5. (2024八上·珠海期中)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也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下表中所列人物的共同诉求是(     )

    人物

    言 论

    李鸿章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梁启超

    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陈独秀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C . 发展军事自强求富 D . 实现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 6. (2024八上·高阳期末)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听不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摸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鲁迅先生说的“革命”指的是(     )
    A . 义和团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国民革命 D . 土地革命
  • 7. (2024八上·高阳期末) 对下面历史时间轴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 二次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C . 阶级矛盾导致社会动荡 D . 民主革命历程艰难曲折
  • 8. (2024八上·徐州期中) 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生入学。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收取女学生读书。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男尊女卑格局彻底消失 C . 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9. (2024八上·珠海期中) “其基本精神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三权分立的原则,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党人希望借此来限制袁世凯,束缚他专制独裁的手脚……”该法律文献颁布的历史意义是(       )
    A . 在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律文件 C . 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 . 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 10. (2024九下·杭锦后旗模拟) 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
    A . 政府支持文化事业 B . 百姓知识水平提升 C .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中共宣传影响巨大
  • 11. (2024八上·高阳期末) 民国八年,省立一师(苏州中学前身)学生致苏州总商会公函:“敬启者,外交危急,民意未伸,同人盼望贵会表示意思,并一致提倡国货,以为外交后盾。迫不择言,伏希原谅。”其目的是(     )
    A . 提倡君主立宪 B . 声援五四运动 C . 呼吁贸易自由 D . 支持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12. (2024八上·高阳期末) 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办一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下面是黑板报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的精神财富是(     )

    群英际会十三人,时代担当托此身。

    石库门中筹大计,南湖船上纵经纶。

    推翻旧制锤镰举,唤起工农正义伸。

    奋斗百年从未倦,终将梦想变成真。

    A . 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B . 忧国忧民的五四精神 C . 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D . 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
  • 13. (2024八上·高阳期末) 下图是中国近现代某次战争形势图。该战争( )

       

       

    A . 大力宣传了新思想新文化 B . 沉重打击了列强和军阀 C . 口号是“打土豪,分田地” D . 解决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 14. (2024八上·高阳期末) 刘伯承回忆说:“□□□□以后,我军……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下敌人。”“□□□□”应为(     )
    A . 中共二大 B . 南昌起义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5. (2024八上·高阳期末) 抗日志士杨增志在口述中回忆了1931年的一堂课(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这堂课的背景是(     )

    那堂课,赵老师满怀悲愤地讲起法国小说《最后一课》,他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声音已经哽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在黑板上写下“我是中国人”5个大字,告诉同学们:“今天也是我们的‘最后一课’,从现在起,我们也是亡国奴了。”

    A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 B . 反动军警镇压北平爱国学生 C . 日本企图使华北脱离中国的版图 D . 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 16. (2024九下·太白模拟) 淞沪会战之后,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带步步逼近,国内“亡国论“一度甚嚣尘上。但是台儿庄战役,李宗仁率部击毙敌人一万多人。捷报传来,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些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反过去的悲观情绪,唱起“速胜论”的高调来。为此毛泽东(     )
    A . 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 . 创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 发表了《论持久战》 D . 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 17. (2024八上·高阳期末) 1947年10月,党中央在给许世友、谭震林的电报中指出:“自从你们转入反攻后我军业已毫无例外地全面转入反攻,敌人已没有任何一处再能进攻。我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共四十八个旅约四十万人业已在长江、黄河间立住脚跟。”这表明(     )
    A . 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被粉碎 B . 解放军开始了全面的战略进攻 C . 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 D .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 18. (2024八上·高阳期末) 据统计,1900一1910年间,中国雇佣500以上工人的厂矿仅有156家。1912年,民族产业资本仅占10%,9.66%为官僚资本,80.28%为外国在华资本。1913年前,中国近代工厂仅有698家。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 .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B . 官僚资本阻碍民族产业发展 C . 外国在华资本在呈下降趋势 D . 我国的民族产业发展不均衡
  • 19. (2024八上·高阳期末) 《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材料中的内容说明了(     )
    A . 报纸作为大众传媒工具刊登的内容广泛 B . 《申报》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 . 《申报》是最受当时人们喜欢的报纸 D . 报纸是反映当时社会时政的唯一途径
  • 20. (2024八上·高阳期末) 当西方国家进行着工业革命日渐强大起来的时候,中国人依然拿着“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当西方国家强迫中国打开大门时,这时的有识之士才知道国民的落后愚昧。1905年,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由此可见,科举制度被废除是由于(     )
    A . 提升国民素质,摆脱民族危机的现实需要 B . 西方民主思想的不断传播 C . 不能适应为封建王朝继续服务的需求 D . 袁世凯等封疆大吏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共47分)
  • 21. (2024八上·高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赴湖南,组织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由于敌强我弱,起义军在进攻大城市长沙途中受挫。毛泽东在文家市主持召开会议,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湘赣交界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的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 (1) 据材料,概括起义军向山区进军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2. (2) 据材料,归纳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历程。
    3. (3) 结合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的最突出成果。
  • 22. (2024八上·高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消息在延安传开后,大家都非常担心毛主席的安全。有的说:“蒋介石要是有和平诚意,就叫他到延安来谈判”。但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经过再三研究,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还是决定到重庆谈判。

    材料二   ……蒋介石在“认定”毛泽东不敢到重庆谈判的基础上,发出了第二封邀请电报。毛泽东回复“先派周副主席赴重庆谈判。”第三封电报,再次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当时延安各阶层人士出于安全考虑,纷纷劝阻。但毛泽东仍以其“弥天大勇”亲赴重庆。

    材料三   在谈判桌上,中共提出公平合理的整编全国军队,表示中共领导的军队可以大量削减,但国民党方面断然否定了中共的提议。最后中共又进一步做出让步,同意国共双方军队比例为7∶1,但国民党方面仅表示“可以考虑”……共产党方面提出“承认解放区及一切收复区的民选政权”,但国民党方面则表示“承认解放区绝对行不通”。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始终不被国民党承认。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上三则材料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 (2) 据材料三,指出国共双方谈判斗争的焦点问题。
    3. (3) 据材料一、二和三,分别概括该事件中中共在哪些问题上做出了让步。
    4. (4)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做出让步的目的是什么。
  • 23. (2024八上·高阳期末)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该政府颁布了不少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法令,这些法令对资产阶级的利益表现了热忱关切的态度,对地主阶级的利益没有根本的触动,对广大农民的要求缺乏任何积极的反应。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日本投降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党处于劣势,得不到控制的通货膨胀、食物短缺以及官员腐败使得国民党不得人心,并且摧毁了军队的士气。尽管国民党从美国得到军火,但是同组织良好并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共产党相比,它仍不能取得军事优势。1948年,战争的天平倒向共产党。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北京,同年10月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蒋介石和他的追随者们逃往台湾岛。

    ——[英]亚历克斯·沃尔夫《世界简史》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把敌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政府分别指哪一政府。
    2. (2) 据材料一,指出该政府主要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
    3. (3) 据材料二,归纳该政府在内战中失败的自身原因有哪些。
    4. (4)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是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有哪些历史史实是这一经验的体现,试举1例。
    5. (5)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这两个政府短时间消亡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共同影响因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