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徐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4九下·平凉模拟) “随着一声炮响,一纸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一声炮响”和“一纸条约”分别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 C .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 2. (2024八上·徐州期中) 1861年,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一封信中写到:“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雨果谴责的“两个强盗”是(     )
    A . 英国和美国 B . 日本和俄国 C . 英国和法国 D . 八国联军
  • 3. (2024八上·徐州期中)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间天国梦”,此“梦”并非洪秀全一人之梦,而是当时苦难中的农民阶级共有之梦。下列文献最能体现“共有之梦”的是(     )
    A . 《劝世良言》 B . 《天朝田亩制度》 C . 《资政新篇》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
  • 4.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与下面这组中国近代史图片内容最吻合的口号是(     )

    A . 自强求富 B . 变法图强 C . 三民主义 D . 民主科学
  • 5. (2024八上·徐州期中)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他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他是(     )
    A . 左宝贵 B . 邓世昌 C . 徐邦道 D . 丁汝昌
  • 6. (2022八上·鼎湖期中)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维新变法运动的浪潮,而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A . 百日维新 B . 洋务运动 C . 公车上书 D . 甲午战争
  • 7. (2024八上·徐州期中) “巨额赔款为前所未有,给广大民众带来沉重的负担。严禁民众任何形式的反帝活动,为列强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活动提供了‘合法’依据。”材料所述应是
    A . 《 南京条约 》 B . 《 辛丑条约) C . 《 马关条约 》 D . 《北京条约》
  • 8.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下面是一位伟人的生平,这位伟人是(       )

    时间

    事件

    1894年

    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1905年

    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2年

    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 . 李鸿章 B . 康有为 C . 孙中山 D . 毛泽东
  • 9. (2024八上·徐州期中) 新文化运动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
    A . 《新青年》 B . 《劳动音》 C . 《民报》 D . 《劳动界》
  • 10.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以下图片见证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上海强学会的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C .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 五四运动
  • 11. (2023八上·绥宁期末) 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英国主要进出口货物征税情况变动对照表(部分),出现这种变动与下列哪一条约有关。(       )

    分类

    货物名称

    单位

    1838年税率(%)

    新税率(%)

    出口

    土丝

    15.08

    10.00

    肉桂

    5.14

    0.75

    进口

    羽纱

    0.83

    0.07

    檀香木

    2.15

    0.05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望夏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2. (2024八上·高安期末) 下面是统编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某单元的目录。该目录所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D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 13. (2024八上·江门月考) 以下史实反映了晚清政府外交的历程。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A . ①③②④ B . ③①②④ C . ③②④① D . ②③①④
  • 14. (2024八上·江门月考)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 .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 . 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 . 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 . 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 15. (2024·山西)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中国人认真地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作出反应,并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主张是(   )
    A . “师夷长技以自强” B .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C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16. (2024八上·徐州期中) 有人说:“洋务运动因战争而兴起,又因战争而宣告失败”。这两场战争分别指(     )
    A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C . 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7. (2024八上·徐州期中) “史实”和“史论”是历史学科常见的构成要素,前者是客观的历史事实,后者是人们针对史实做的评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
    A . 1839年6月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 B . 辛亥革命是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 . 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沙俄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 18. (2024八上·徐州期中) 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沙皇俄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 B . 英法等国侵略势力开始深入长江流域 C .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 列强掀起争夺利权瓜分中国的狂潮
  • 19. (2024·巴中) 为开展专题复习,九年级某班学生整理了以下学习卡片,据此判断复习的主题是(    )

    事件

    领导阶级/阶层

    主张/口号

    洋务运动

    封建地主阶级

    自强求富

    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维新派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派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先进知识分子

    民主科学

    A . 实业救国 B . 民主共和 C . 救亡图存 D . 维新改良
  • 20. (2024八上·长沙期末) 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慈禧太后不顾一切地扼杀了一场旨在进行“现代化的尝试”。这场“现代化的尝试”( )
    A . 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B . 对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C . 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 D .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 21.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下面表格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85年

    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1900年

    天津保卫战聂士成壮烈殉国

    A . 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 . 中国人民英勇反抗外来侵略 C . 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 D . 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 22.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下图是湖南学生李鸿樾的研究生毕业证书。据此判断他毕业于公元(     )

    A . 1924年 B . 1925年 C . 1926年 D . 1927年
  • 23. (2023八上·句容期末)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 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 1911 年……第三次发生 于 1949 年……”材料中第二次“革命”( )
    A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C . 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 D .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 24.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袁世凯称帝          ②护国战争            ③二次革命             ④宋教仁遇刺

    A . ④①③② B . ④③①② C . ④②①③ D . ①③④②
  • 25. (2024八上·徐州期中) 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生入学。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收取女学生读书。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 B . 男尊女卑格局彻底消失 C . 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的发展 D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26.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没有很长时间的宣传教育和组织工作,就很快把重点转到发动武装起义上来。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带来弱点:缺少一场足够力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作为先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
    A . 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 B .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补课 D . 辛亥革命为五四运动提供思想指导
  • 27. (2024八上·徐州期中) 下面示意图中,*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武昌起义 C . 五四运动 D .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 28. (2024八上·徐州期中) “学生罢课半日,政府不惟不离,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说明五四运动中(     )
    A .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 . 共产党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 . 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 . 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 29. (2024九下·即墨模拟) “不把皇帝拉下马,历史就不能前进,目前的问题是:皇帝下了马,历史依旧徘徊不前。”“历史徘徊不前”体现在(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 B .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D . 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 30. (2024八上·徐州期中)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上述材料意在阐明(     )
    A . 近代中国人民苦难的根源 B . 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C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要性 D . 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意义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3题,共40分)
  • 31. (2024八上·高安期末) 某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

    ②湖北军政府旧址

    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

    ⑤“明定国是”诏书

    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

    1. (1) 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只填序号 );属于文献史料:。属于实物史料:。属于图像史料:
    2. (2) 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BCD处补充完整。(C.D处只用填序号。 )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A.”篇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运动

      A.;B.;C.;D.

    3. (3) 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 32. (2024八上·徐州期中) 19世纪,中华民族带着屈辱、彷徨和困惑步入近代。面对国家危亡,中国人救亡图存的努力从未停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摘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   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等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写出“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名称。
    2. (2) 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并写出他为此目的进行的探索。(举两例)
    3. (3) 据材料三描述,指出是哪一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这是真正伟大的历史转折点”?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学习中国近代史给你带来了哪些的启示。
  • 33. (2024八上·徐州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任选三个关键词,提炼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语言科学。)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里,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地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先后聚焦于仿照西方船坚炮利、取法民主制度以及进行思想启蒙等方面,希望通过向西方寻找真理发现救国救民的出路。但是,一切努力都失败了。

    ——摘编自《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从近代中国革命历程中,我们能获取哪些历史经验?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