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 /2.1 长征胜利万岁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1《长...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0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选择题

    ①“诗意地活着”不但是一个诗人的生命与美学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境界与精神内涵的表现

    ②如以世俗眼光来看,这个时期也许是他们生命中、事业中最黯淡的岁月

    ③今天是一个需要诗的时代,因为这个世界太物质,太缺乏价值感、美感

    ④而诗人以优雅而真诚的语言,忠实地呈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最高的使命是“希望”

    ⑤但他们却活得有境界、有品位、有尊严,他们寂寞的生命点燃了历史上千万人心灵的光和热

    ⑥比如,陶渊明罢官之后“采菊东篱下”,王维晚年隐居终南山麓,杜甫因安史之乱流落成都

    A . ①③④②⑤⑥ B . ①⑥②⑤③④ C . ③①④⑥②⑤ D . ③④①⑥②⑤
  • 2. 下列对话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 
    A . 您的文章写得真好,本世纪散文百家,您必定忝列其中。 B . 小王去市场体验生活,他到市场后问摊主:“大叔,买一千克黄瓜需要多少人民币?” C . 好友给张老师送去自己的字画,张老师说:“恭敬不如从命,你的墨宝我收下了。” D . 这个问题我请教了许多人,都得不到解决,于是不耻下问,向先生您请教。
  • 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 

     ①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____不衰,脍炙人口,对以后历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诗歌本身的范畴。 

     ②我们的文明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果我们想在疾病____起来以前根除它们,就必须毫不留情地揭露它们。 

     ③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____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 

    A . 传颂 蔓延 艰苦卓绝 B . 传颂 漫延 坚苦卓绝 C . 传诵 漫延 坚苦卓绝 D . 传诵 蔓延 艰苦卓绝
二、语言文字运用
  •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像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请用一句恰当的诗词填空)”的奇效。

  • 5.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对于长征来说,每一次危急关头,,而每一次的胜利,又都可能潜伏着失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还有8万多人,到达陕北时只剩8千多人。人虽少了,但大家思想统一了。残酷的斗争环境不仅是对整个党、整个红军的一次生死考验,。湘江战役失败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开始确立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雄史诗  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共分6个部分,展陈面积2000平方米,展出照片275张、文物252件。展览当日,人们从四面八方____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面对8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一位青年人正手托画板,专心致志地____红军长征主题的美术作品,在____的参观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他在谈参观感受时说:“虽然没有亲历长征,通过这个展览,却有____的感觉,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红军官兵团结一致,生死与共,以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        )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汇聚   摹写   熙熙攘攘   设身处地 B . 汇流   临摹   川流不息   设身处地 C . 汇流   摹写   熙熙攘攘   身临其境 D . 汇聚   临摹   川流不息   身临其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B . 长征途中,不仅红军要冲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饱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C .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经受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D . 长征途中,红军不仅要突破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要战胜大自然中无数艰难险阻,克服饥寒、伤病等种种磨难。
    3. (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了出来。 B . 冰山雪岭空气稀薄,沼泽草地渺无人烟,彰显了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 . 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表现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 . 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过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的故乡在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没有喧嚣的人群; ( ① ),它有叮咚的流水,有黛色的群山,有章江水日夜奔流、润泽万物,有梅岭花漫山遍野、傲立寒冬。一到春天,茶山上青翠欲滴,生机盎然,父辈们踏着露水,迎着朝霞,采摘茶树新出的嫩芽。每逢周末,我们一群孩子,也学着大人的样子采摘茶叶,茶叶一毛钱一斤,动作快的一天能摘四十斤。在当时,四块钱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在那贫穷的岁月里,茶山无疑给我们苍白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而农人与生俱来的勤俭生活态度,也开始渗透到我们的思想里了。离开故乡已经有几十年的光景,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年在田地里干活的场景。小时候,一家子在稻田里收稻谷;长大了,一个人去拔秧苗,拔花生,拿着书在晒谷场上守谷子。在那不谙世事年华里,那样的日子其实苦不堪言;然而,辛勤和辛劳从那时起就已经融化到我的血液里了。现在,我要深深地感激那些劳累而辛勤的岁月,感谢那片土地,是它们( ② )。如果说今天的我,有那么一丝不怕苦的精神,能够宽容待人,懂得珍惜,都要感谢那片红色的土地。 

    1. (1) 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画线句子的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 . 打猎的讲究不少:雏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狐、獾、熊和狼要夜里打,叫打猎。 B .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时代性;阶级性;民族性;包容性。 C . 有的学会烤烟,自己做挺讲究的纸烟和雪茄;有的学会蔬菜加工,做的番茄酱能吃到冬天;有的学会蔬菜腌渍、窖藏,使秋菜接上春菜。 D . 任半截翅膀成为永远失落的封印,湮没在沉积千年的泥土中;也湮没于落日的余晖中。
    2. (2)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 . 排比  拟人  借代 B . 夸张  对偶  比拟 C . 借代  夸张  比拟 D . 拟人  排比  对偶
    3. (3) 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三、语言表达
  • 8. 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他的词文,那么的豪迈壮观,载着大山与名川,多娇争艳!

     材料:思想 革命 意志 透过 越过 穿过

     深邃悠远 坚定如磐 浪漫乐观 光照世间 三军开颜 沉淀永远

     苦难的中国 万水和千山 历史的时空

四、现代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长征路上——杨澜采访崔永元

    画外音:小崔策划和制作的革命理想主义史诗电视公益行动《我的长征》已胜利结束。一群普通人,用一年时间走完了七十年前红军走过的长征路。在路上,他们受伤,感动,收获。

    杨澜:对比刚出发时,你觉得当初的期待实现了几成?

    崔永元:当时我觉得我是带着中国人组成的团队在走。在我的印象里,中国人的团队精神是最差的。奥运会上,我们得的多是个人金牌,团体的就得不着。新长征过程中,队员天天闹矛盾,谁跟谁都不客气,互相不宽容。

    杨澜:我记得你当时说要让大家看看城里人是怎么出丑的,所以全是阴暗心理,不期待着人家能表现出好的团队精神。

    崔永元:他们是一群来自各行各业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志愿者,带着不同的目的和对长征的不同理解,本着自我管理的行动规则走在路上,争吵和冲突时常发生。

    杨澜:据说长征过程中有一次危机,然后你就要解散队伍。当时你是用咆哮的方式说的还是很冷静地表达?

    崔永元:那次危机是关于队员不文明举止的问题,影响了当地老百姓。我咆哮地宣布就地解散,不要玷污红军。事后我去跟队友谈心,谈了差不多四个小时。

    杨澜:你原来并不是一个热衷说教、热衷教育别人的人,突然你认真执着做这些事的时候,什么样的变化在你内心产生了?据说后来你的期待标准发生了改变,甚至在长征走完以后,你并不像之前那么失望了。

    崔永元:我是发现这些年轻人有我过去没有发现的优点,同时他们也在进步。将近一年在路上的生活,不仅是体验、了解过去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成长、成熟的过程。在北京就能看五米远,在长征路上可以看得更远。我会突然拿起电话向久不来往的老朋友道歉,承认自己以往的偏激。

    杨澜:“我的长征”队伍里有个胖洪,听说你打算在结束前5公里开除他?

    崔永元:是,开始我特别反感他。他一直反对排队行军,他一反对,麾下就会集中很多人,尤其是那些摇摆不定的年轻人。我那时候特希望胖洪能迷途知返,要不然我不知道老乡们是怎么看我们这支队伍的。

    杨澜:散兵游勇。

    崔永元:对,我们后面的人跟前面的红旗能差3公里,这叫什么红军啊!当时我就觉得胖洪怎么这个样子,想开除他。但31号这天他当轮值队长时,大概一个小时一直在喊大家排好队,排整齐,排两列。一直在喊,我就特别感动。其实我知道,他不同意我排队的主意,但他在2006年的最后一天的表现给足了我面子,所以我觉得这是他的大度和宽容。这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我觉得如果我要把他开除了,这辈子最后悔的不是他,肯定是我。

    杨澜:所以你走完了这一路,原先对于中国人缺乏团队精神的判断修正了吗?

    崔永元:应该说修正了。缺乏团队精神是不争的事实,但我觉得也许跟团队的经营者或领导者不善于发现团队优点有关。实际上,我的固有标准不是公用的最正确的标准。我觉得可能用更宽泛的标准、更科学的标准来看这支团队的话,可以给他们打98分,他们很了不起。我以前很烦八、九十年代出生的这些人。我们的旗手叫张浩然,大学生,他举着红旗大概走了五千公里,一直他举旗,在队伍前头默默走。我做不到,我体力、能力都做不到,我觉得我会找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红旗推出去,但浩然什么都没说,就这么举着,非常可爱!

    杨澜:在社会中,即使人们有一种社会责任感,通常也不会说出来,而你真的是很认真地在为社会担忧一些事情,每个人活着已经很不易了,你何苦呢?

    崔永元: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在干不好的事,越干势力越大,所以很多人忍气吞声,不敢说,干坏事的人就更加心安理得。我应该做一个搅局的人。

    杨澜:但是当你觉得自己变得比过去更宽容的时候,再回头想这些事,会不会觉得其实那些人也有他们的弱点,有的时候一个人背叛或欺负别人是因为恐惧。

    崔永元:我不想那些人,我只想这个社会。现在我意识到这是社会在进步。英国、美国发展过程中都有过这一段,迈过去就好了。

    杨澜:就是说原则出现混乱的时候。

    崔永元:对。旧的体系打乱了,新的体系没建立。这个过程中,总要有人来为之烦恼。我就是那个角色。

    画外音:媒体总把崔永元的名字与理想主义、精神洁癖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其实,小崔并没有媒体描绘的那样愤世嫉俗,走过长征路的小崔更懂得耐心和宽容。现实世界里有黑有白,但更大程度上是灰,深浅不一的灰。(选自《杨澜访谈录》,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崔永元提到,新长征不仅是体验、了解过去的过程,也是个人自我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是针对他自己说的。 B . 崔永元的回答充满宽容的自省精神,发现年轻队友的优点的同时,不断修正自己看问题的标准。 C . 新旧体系的交替中必然会出现原则混乱的过渡期,崔永元认为这恰恰体现出社会在进步。 D . 访谈中提到了现实世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灰,是在提示观众、读者:不要用非黑即白的绝对化眼光看问题。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澜提出的新长征初期的期待实现了几成的问题,崔永元并没有马上直接回答,但我们可以看出他在出发时并没有过高的期待。 B . 崔永元一直不看好中国人的团队精神,新长征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比如队员们的争吵、冲突、互不宽容印证了他的想法。 C . 长征之前,崔永元并非一个热衷说教的人。经历了新长征的锤炼,他变得热衷并且善于教育他人,这是由他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激发的能力。 D . 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崔永元是一个有理想主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不免让他显得愤世嫉俗,有时甚至表现出心理阴暗的一面。
    3. (3) 有人说,这次新长征是崔永元的一次突围。那么,这之前和之后的崔永元发生了什么改变?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消息惊动了偏僻的村落。向往红军的农民们开始秘密开会。地主的深宅大院门户紧闭,护院的民团兵丁拿起了枪。地主的儿子腰里别着匣子枪在祠堂四周转了一圈,他家的一个佃户正在祠堂里带领穷人开会。晚上,这个佃户在地主家的后院被斧头砍死,尸体挂在院墙上。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朱毛红军距离镇子东头不远了,地主全家开始向镇子西头逃跑。青年农民们很快就集中在镇边的土道上,手里的梭镖闪闪发亮。红军的队伍走来了。这是一支衣衫破旧但队列整齐的队伍,一个年龄很小的红军吹着一支小铜号走在前面,身后步伐稳健的红军官兵有的赤着脚,有的包着脚布,有的脚上的草鞋已经磨破。

    ②红军占领镇子之后,在所有的墙上写上了标语:“饥民们!向土豪劣绅要粮!”“消灭一切不公平现象!”然后,红军召开群众大会,把地主家的财物一一分给最贫困的人。广场上挤满了穷人,少年们攀在树上,一个红军干部站在广场中央开始了演讲:“穷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地主老财、国民党军阀、资产阶级都压榨我们,可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穷人创造的!不打败他们,把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夺过来,我们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农民协会万岁!暴动万岁!红军万岁!”

    ③最后,广场的土台子上走来一个留着胡子、面色很黑的人——朱德。讲话的语调很慢,他对农民们讲了自己信仰共产党的经过,讲了南昌起义和红军的主张。他长者般的话语赢得了乡亲们的掌声。有人问:“我想当红军,听说当红军给发二十块钱?”朱德说:“当红军没有钱,官兵都没有钱,有一桌酒席大家一起吃,有一个南瓜大家也一起吃。”又有人问:“全世界无产阶级是什么东西?”站在朱德身边的红军干部说:“全世界的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都是阔佬,全世界的穷人都受他们的压迫。全世界的穷人和我们都是无产阶级。”当天晚上,红军从这里出发了,刚出镇子便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不少青年农民。农民们说他们要跟红军走,因为他们对红军很满意,如果能够发给他们一袋干粮和一支枪他们会更满意。

    ④在不知道什么是梦想的时候,赤贫的农民只求能够活下去。他们常听富人们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他们为此到神庙里祷告过哀求过,但是依旧活得一贫如洗牛马不如。红军掀起的革命风暴让农民们很快就明白了,他们也是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要不怕富人们说的那个“天”。各村各寨的贫苦农民开始向有红军的地方奔去,当一面画着他们所熟悉的镰刀和斧头的红旗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当举着那面红旗的人告诉他们穷人也有权利过好生活的时候,他们惊讶、欣喜、冲动,然后赤着脚板跟上那面红旗无论走到哪里。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

    ⑤那时红军的生活艰苦异常,常常因为没有粮食,官兵们只能吃野菜和野果。在井冈山,新入伍的红军战士曾经抱怨说:“打倒资产阶级吃南瓜。”毛泽东则风趣地说:“这些新同志认为他们的敌人就是资产阶级和南瓜。”在这样的一支队伍里,令红军官兵舍生忘死的动因是: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拥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人世间的平等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犹如梦幻中的珍宝。红军是这个世界上官兵之间从着装到待遇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的军队。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平均年龄不到二十岁的红军士兵打仗、训练、学文化、唱歌、打球、种地,彼此之间没有歧视,不允许打骂。那些识字又快又多的战士,能得到一支铅笔之类的奖励,红军部队中所有的官兵都很在乎这样的荣誉。

    (摘自王树增《长征》第1~3页)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本文可以看出,作者在探寻历史真相、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的同时,注重发掘在极端的战争条件下所形成的信仰与精神力量。 B . 长征唤醒了中国的千百万民众,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赤贫的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的产业工人从共产党人的宣传中懂得了人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世间可以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 C . 毛泽东和战士们一起尝试各种不会令人中毒的野菜,朱德有一根和所有红军官兵一样刻着名字的扁担。这体现了红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作风。 D . 本文艺术地塑造了长征中红军的形象,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军来了!红军来了!”文章先声夺人,这令人振奋的消息不仅突出了红军行动的影响力和底层民众对红军的期盼之情,也引出下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 . “可是天亮的时候,地主家门口乱成了一团”,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说明了红军革命力量对敌人的震慑作用。 C . 宏大的叙事、激情的抒写、深刻的见解、翔实准确的历史资料,以审美的方式感性地触摸长征历史,感悟精神魅力,是一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注重虚构的文学类作品。 D . 文中多处引用红军战士以及红军领导人的演讲,这既反映出红军的感情、立场、观点,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真实性。
    3. (3) 文章第①段画线的文字有何作用?
    4. (4) 文章第④段说“这样的情景几乎能够解释二十世纪初中国所有的革命发生的根由”,结合全文与你对长征的认识,谈一谈这“根由”是什么。
  •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同志用大气磅礴的诗句,讴歌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85年前,红军指战员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壮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筑起了巍峨的精神丰碑。今天,我们要自觉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意气风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在长征最艰难时,许多人不知道部队明天要开拔到哪里、最终将落脚何处,但红军指战员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跟党走就是跟着理想信念走,就是向着光明的前途走。长征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没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理想信念不能动摇、精神支柱不能缺少。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心有定力、行有动力,在新长征中续写新荣光。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初心的力量。“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习主席曾引用徐解秀老人的话,道出了党同人民的鱼水深情,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是因为党和人民军队坚守初心使命,人民群众才给我们以全力的支持拥护。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紧紧依靠人民,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了人民、矢志不渝造福人民,就能永远赢得人民支持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坚韧的力量。在原第13集团军军史馆里,有一件“半截皮带”的展品,说的是三过草地的一个班早已断粮断炊,不得不把身上的皮带拿来充饥。战士周广才忍不住攥紧剩下的最后半截皮带,含着泪说“同志们,我们把它留作纪念,带着它见毛主席吧!”衣衫褴褛、忍饥挨饿,敌人围追堵截,高山终年积雪,草地沼泽遍布……这些都考验着他们的意志,锻造着军人的血性与担当。不管战争形态如何变化,战争的主体还是人,不屈不挠的坚韧品质永不过时。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传承红色基因、涵养革命意志,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以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从长征精神中汲取智慧的力量。遵义会议之后,我军重新回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争指导原则上,重新回到“十六字诀”这一战法运用上,才有了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战略主动,才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才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后来,正是依靠具有我军特色的作战思想和战法,我们一路披荆斩棘,赢得了一次又一次伟大胜利。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创新发展作战理论、作战思想和破敌之法,如此才能掌握制胜先机,打赢未来战争。

    “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这样的唤醒跨越时空,让我们至今仍能听到长征的呼唤,感受到理想的崇高、精神的伟力。新的征途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只要我们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意志品质,就能迈过一道道沟坎,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节选自何东平《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材料二:

    进入黄土高原以来,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一直尾追我们。到了吴起镇,他们更是追而不舍。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赶来了,妄图报复。

    经过甘南急行数百里的红军部队,减员不少,给养困难,又初到天气寒冷的西北地区,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中央军委决定,给敌人一次沉重的打击。毛主席亲自指挥了这一仗。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山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地。

    八时整,我们埋伏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王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起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脚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节选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毛泽东的诗句“万水千山只等闲”,既写出了红军长征路程之遥,又表现了红军蔑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B . 周广才宁冒饿死的危险也要留下“半截皮带”,是因为其身上有着无比坚韧的精神力量,而且想把它作为纪念。 C . 遵义会议后,红军抛弃了从前一直过于死板的战争指导原则,变得十分灵活,于是有了“四渡赤水”的经典战例。 D . 马鸿逵和马鸿宾的骑兵、鲁大昌的国民党军尾追红军而来,结果在吴起镇一带遭到了中央红军的沉重打击。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许多红军战士不知道最终会在陕北落脚,但他们有着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B . 对于“什么是共产党”,徐解秀老人没有下定义,而是用具体行为进行生动解说,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C . “敌人围追堵截……遍布”形成排比,以雄浑的气势、铿锵的语调表现了红军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 D . 毛泽东指挥红军借伏击战以少胜多打败追敌,生动阐释了什么是制胜先机、争取主动的战争智慧。
    3. (3) 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河南发生洪灾后,郑州优秀党员彭峰抗洪中连续工作3天2夜,在跳入塌方处、关闭供水阀门时,体力不支牺牲。 B . 广西扶贫干部黄文秀在汽车里程表显示出两万五千的数据时,在微信中写道:“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C . 我们要讲好长征故事,把伟大的长征精神,通过不同的形式,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D . 有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大国工匠高凤林,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他都予以拒绝。
    4. (4) 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对长征精神的赞颂,但表达方式不一样,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5. (5) 对于吴起镇战斗,杨成武没有过多地对战士们进行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描写,为什么?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 

    ②“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③“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认真的眼神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经不再是咿呀的乳雏,她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一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成岗略带几分激动。

    ④“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哥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澈的眼神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⑤成岗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他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 

    ⑥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一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⑦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

    ⑧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⑨“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害怕,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 

    ⑩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二哥,可是现在……她难过,失望,从成岗手里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起来…… 

    ⑪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展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学生,双枪老太婆的儿子)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审问他们的正是那个特务魏吉伯;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别人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⑫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一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刚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那一回,二哥半夜里回来,满脸鲜血,二哥不准她声张,洗净了血污,第二天照常去上班,却说是夜里走路自己跌伤了的。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里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 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⑬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也保守着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一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⑭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一会儿,轮渡划子又呜呜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摘选自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 (1) 下列对小说选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⑤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并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们到农村去。 B . 第⑨段二哥对成瑶的批评使她失去了理智,以至于口不择言,说了很多违心的话。 C . 第⑫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D . 选文在刻画兄妹二人时各有侧重,前者侧重叙其革命经历,后者侧重写其心路历程。
    2. (2) 下列对小说选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第③段主要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她尚待历练成长。 B . 文中插叙成瑶做噩梦的情节,旨在展现成瑶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与困惑,丰富了人物形象,补充了小说内容。 C . 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D . 文章大量运用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成瑶,第④段中两处有关眼神的描写,生动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3. (3)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书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 (4) 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