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西晋短暂统一中国,初以黄纸登记当地居民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装订成册,称为黄籍。后由于战乱,中原地区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民郡县,带来管理不便。东晋初,政府将南方土著居民仍以黄籍登记,侨民编入“白籍”不承担赋役,与“黄籍”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侨民与土著矛盾突出;有的侨民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出现“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的局面……后东晋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将侨民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赋役,称作“土断”。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民“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
——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
材料 明治政府成立后,大力推进以地税改革为中心的农业变革。1869年,实行地制改革,通过实行“版籍革返”。“废藩置县”,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从根本上废除了严重阻碍农业发展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1872年,政府又废除了禁止地买卖法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宣布个人对土地拥有所有权,并给土地所有者颁发地契。1873年,政府发布“地税改革法令”,规定:凡持有土地执照者,均要向政府缴纳地税,地税的税率应为土地价格的3%;土地价格很高,以致地税也很高;政府还按地税的1/3向土地所有者收附加税一一村费;地税和村费一律用货币交纳。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20世纪中期,钱穆发表《中国社会演变》,认为社会有它本身内在必然的发展。中国社会不会长停留在殖民化的状态下,也决不会再回复到宋明以来科举社会的老路去;并表达了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四点看法。
第一,中国社会决不能常靠古老的农村经济作中心,而且古老的农村经济也早已在此一百年来,给外来的资本主义荡溃无存了。中国社会之必将工业化,走上以新科学工业配合农业,先复兴本国社会经济,再配合上国际贸易,在整个世界经济圈中占一席位。
第二,中国社会决不能且亦断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这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及现代世界潮流趋向的人,所同样首肯的。
第三,中国社会发展,必将在其内在自身获得一种自发的生机。即是从它传统历史文化所形成的国民性中,获得一种精神上之支撑与鼓励,领导与推进。而决不能从外面如法炮制,依样葫芦地模仿抄袭。
第四,培植真正的中国智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则对社会发展之前途提不出理想,提不出方案。社会不会在盲目中发展,必先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方案出现。
——摘编自钱穆《国史新论·中国社会演变》
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任意一点或整体),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为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国防工业基础,准备和坚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策动了规模巨大的工业内迁。内迁工厂大多数是当时中国工业界各行业中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管理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名牌厂。如内迁民营工厂中大鑫制罐厂、上海机器厂、中国亚浦耳电器厂、华生及华成电器厂等,都是中国近代工业中名列各行业前茅的者。内迁的国营工厂多数是当时最先进的钢铁联合企业。这些工厂的内迁,不仅把当时沿海地区的相对来说较为先进的工业设备、工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了大后方,更重要的是使大批工业科技人才和熟练技工汇集到大后方,据1941年的统计,内迁的工程技术人员达2万余人。
——摘编自黄立人《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工业科技》
材料二 1964年5月,毛泽东提出,要考虑解决全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加强三线建设,防备敌人的入侵。8月,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大规模建设工业、交通、国防科技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从1964年开始,到1980年,全国三线地区共投入2052.68亿元,相当于1953年—1964年投资的三倍。根据1984年普查,在中西部建成了1945个大型企业、科研设计院所。三线建设无论规模还是时间跨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涉及国防安全,三线建设当时不见诸报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