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第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5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共9题35分)
  • 1.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作家地域意识的出现与地域文学的兴起。文学书写中的地域流派意识在宋元以前尚不明朗。明代以降,地域文学作为一种地方性文化传统与典范的意义逐渐开始凸显。在某种程度上,明代中后期乃至明清一代的文学史,实可视作由中央与地方文学集团连缀而成。

    明清之际,江南一带“虽僻邑深乡,千百为群,缔盟立社无虚地”(张履祥《言行见闻录一》),而知识人的“在地化”则是地域文学繁荣的重要条件。

    就人员构成而言,文学社团的参与主体多为“在地”知识人。一方面,这些文学社团以本地人员为构成主体;另一方面,其成员具有高度的地域认同感。社团的称谓如“云间三子”“太仓十子”“江左三大家”等,亦体现出“在地”知识人明确的地域追求。在结社宗旨上,他们往往存在基于地域认同而产生的争胜心理,如吴伟业对“太仓十子”的推举,便具有同“虞山派”“云间派”争胜的意味。参与主体对自身所处地域文化传统的清晰感知与主动认同,是地域文学社团大量涌现的基础;而文社需要在特定的地域文化传统中展开,地方性知识与经典则是地域文社形成的起点,正所谓“士君子居其地,读其书,未有不原本前贤以为损益者也”(吴伟业《太仓十子诗序》)。晚明时期,士人“群萃而州处”,强化了其与所居之地的空间及情感联系。伴随知识人的“在地化”而形成的地域认同感,是江南文社形成的情感根基。

    此外,地域文社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对活动场域、经济支撑以及参与主体的稳定性亦有相应的要求。明代以降,教育的平民化促使“在地”的下层知识人群体不断扩大。明清之际,江南文社的发起者多为具有地域影响力的知识人,参与者则以当地科举不遇的诸生以及下层知识人为主体。知识人的“在地化”意味着其立足于特定的生存空间,且具有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能够为组织集社提供时间与人员上的可能。而“在地”的世家大族则成为文社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方面,家族能够为社事的展开提供活动场域,如无锡秦氏的寄畅园“构列二十景”,亦是江南文人集社之所;另一方面,家族的经济支持同样是文社经费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

    (摘编自安家琪《明末清初地域文学的繁荣与知识人的“在地化”》)

    材料二:

    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利,有助于作家间的交流沟通。地域这个相对封闭的自足物也渐渐成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南北文学风格地域性的差异在隐隐地、潜潜地消融着。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说:“盖调和南北之功,以唐为最矣。”胡小石在论李杜诗歌时又进一步阐释:“自交通便利,政治统一后,以地理作为区分是靠不住的。”可见,随着交通的发展,南北文学史就是处在不断交融、互动互渗的过程中向前演进的历史。在文明史的发展中,有很多作家的祖先已南北迁移多次,所以对一个作家来说,很难说清其究竟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如唐朝初年标举“建安风骨”的陈子昂。而有些作家由于其自身的经历、爱好、兴趣的不同,其作品风格的地域性也呈现暧昧状态,如南朝庾信,其南北兼融的文风,使其在文学史上成为一颗璀璨之星。大文学家司马迁虽为北方人,但其一生多游历于南方的湖光水色之间,所以其作品恢宏气势间也呈现出纤柔婉丽之气。

    自大唐帝国统一以来,南北文学在消融中互补共存,使各自的文学更充满活力和生机。南方文风的理想浪漫加上北方文风的刚健质朴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文学特有的宽厚柔媚相统一的特色。

    然而“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也就是说风格地域性的消融与缩小并没有出现绝对状态。实际上,风格地域性的形成也并非只是交通因素使然,其中气候、自然地貌、传统文化等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是相对恒久而稳定的因素。这样看来,文学风格地域性只是在某种程度上、某种层面上有了缩减,而在某种程度上、某种层面上由于互动而产生了新质,并使之更为强化。从六朝开始,正统的文人们多有崇北抑南的倾向,在思想上推崇刚健的文风。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中说:“汉魏西晋皆北方之诗,盛唐之时,称作家都大抵为秦晋人也。”起码在文风上,这些盛唐大家多与北方文学精神相契合。这种崇北抑南的文学倾向的出现,既体现着创作者与评论者主观上的情感倾斜,同时也说明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六朝以来的南方文学已走向轻浮颓靡的状态。所以,崇北抑南局面的出现实质上就是北方文学以其粗犷刚劲的文风对南方文学及时地起着纠弊与鼓舞的作用。

    (摘编自白雪《论文学风格的地域性》)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书写中的地域流派意识在明代中后期及清代表现得最为突出,特别是江南一带。 B . 从文学社团的称谓可以看出,参与者都存在基于地域认同而产生的争胜心理。 C . 文中借用梁启超的话意在表明交通的发展使文学风格地域性差异在唐朝越来越大。 D .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学风格的地域性会缩减,但不会消失,甚至会得以强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学的地域流派意识凸显于明代,据此可知,屈原的作品流露出来的楚风、楚声,只是地域性的表现,但还不是地域流派。 B . 文中以陈子昂和庾信两人为例,意在表明很多作家的作品风格的地域性特征没有严格的界限,往往能兼融南北文风。 C . 两则材料都涉及文学地域性,但两者论述的话题不同。前者论述文学的地域流派问题,后者论述文学风格的地域性问题。 D .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各方面的交流,从文学发展的规律看,也应有利于打破文学风格的地域性限制。
    3.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中地域文学社团形成的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
      A . 知识人的“在地化” B . 一定的活动场域 C . 一定的经费来源 D . 便利的交通条件
    4.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在地化”知识人的特点。
    5. (5)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请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对刘师培的观点加以评析。
  • 2.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堆苹果

    李立泰

    四大嘴好早起晨练,顺着小公路,边走边打拳,也没啥套路,就是活动活动筋骨,出身汗,痛快!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

    其实早没打过谷子了,就轧轧麦子,这两年麦子也不轧了,都用收割机了,到地头吐麦粒儿。但场里还有麦秸垛。

    老远四大嘴就看着场里多了堆东西,黎明前天还挺黑的,看不清。他快步走到近前,哇!一堆苹果。这就有点儿意思了,一夜间多出堆苹果,蹊跷。

    他蹑手蹑脚躲到麦秸垛窟窿里,观察动静。等到天亮,也没来个人毛儿。四大嘴从麦垛窟窿出来,整整衣服,拍打拍打麦草,庄重地查看苹果现场。

    四轮从小公路来到场里把苹果卸下,大部分是散装,有几个塑料袋子装了苹果,围在边上。没袋子的地方用树枝画了圈儿。还写了几个大字:各位乡亲,因有急事,先把苹果卸下。谢谢!

    噢,原来如此。

    四大嘴有数了,要帮助老乡看好苹果,不能在咱这儿丢了一个苹果。他回家告诉老婆子新发现,老婆子说,憨家伙,还不拉到家来,你先看见的。

    他大嘴一撇到了耳门子,娘们儿家头发长见识短,不是咱的东西,能往家拉吗?现在什么社会了?改革开放,和谐社会!唉——人家遇到急事了,咱火上浇油?

    那你学雷锋?憨头!

    对!我去看着,咱也不是思想高学雷锋,应该。他搬了凳子,提了水,来到场里,坐到苹果堆旁边喝水吸烟。

    人们陆续出村,见四大嘴在场里坐镇,当了掌柜,哈哈!鸟枪换炮了,四儿!二大牙先走进四大嘴的视野,此时四大嘴眯缝着眼不看来人。

    二大牙开腔,四哥,发财了倒腾苹果?说着伸手摸个大革果,在褂子上蹭蹭,张嘴想吃。

    四大嘴伸手抢过来,对不起,这不是我的,不能吃。

    这里还没平息,五大巴子也来了,伸手捡大苹果。青瓜梨枣见面就咬,吃个尝尝,先尝后买知道好歹。

    老五,这不是我的,别吃。俩弟兄弄了个窝脖儿,四大嘴告诉了他们事情的原委。

    嗨!不知哪儿的,分了算了。二大牙说,四哥你先见的,你要大半,俺见得晚,俺少要。五大巴子也附和,是啊,这样吧,你百分之六十怎样?俺俩每人百分之二十。行吧?

    四大嘴身子一拧,说,不行。咱都不能要。人家有急事,走了,咱不能坏良心。

    二大牙说,四哥,良心多少钱一斤?见好的就该抢是不是?

    四大嘴说,兄弟们,我不管你们讲不讲良心,现在,我有发言权,别叫我生气,咱还喝酒还是好兄弟。二大牙、五大巴子说,四哥,俺知道了,你是想吃独的。好,俺不沾你光了。二人悻悻地离去。

    天色将晚,四大嘴回家抱来被子,晚上睡在苹果旁。第二天还搭了个简易窝棚,吃住在场里。

    四大嘴看主人三天没来,报告村主任。村主任表扬四大嘴做得对,没丢咱村的人,我看再等几天不来,要想法处理,不然果子坏了咋办?是啊,现在就有快烂的了。

    两天后村主任跟四大嘴决定把苹果卖了,发动村民自愿买。大喇叭一喊,村民蜂拥出村,带着包、篮子来到村北场里。

    苹果是红富士,这成色的果子市场价5元一斤,村主任讲明道理,咱按公道价,不能乘人之危。

    四大嘴过秤记录,村民自觉把钱往酒箱子里放。

    二大牙、五大巴子见村主任到场,没出歪点子,还都买了革果。他俩抽着烟,帮四大嘴整理苹果。不到中午一堆苹果卖完了。

    他们帮着点钱,把百元、五十、二十分类放,共卖了15680元。苹果共3136斤。

    村主任在斤数、钱数的条子上签了字。好,午饭我请客,去“兔子炖鸡”。

    行,俺把苹果钱送回家,马上到。

    四大嘴喊住他俩,说,兄弟,你俩知道我为啥帮人家?那年,我去黄河南驮地瓜秧子,遭了大雨,没法骑车子,邓龙村民给我派车套驴拉回来。谁没个三灾八难的?

    二大牙、五大巴子笑了,四哥做得对。

    四大嘴临走,把酒箱拆了,弄个牌子,写上“拉苹果老乡,村头儿第三门找我”挂到了树上。

    (摘编自《广西文学》)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叙写“今天一出村,来到村北打谷场”,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自然引出了下文四大嘴发现一堆苹果的情节。 B . 文中的四大嘴具有善良正直、诚实守信、疾恶如仇、知恩图报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文章的主题。 C . 作为一篇农村题材的小说,本文展现了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坚守,令人深思。 D . 小说叙写了“四大嘴在黄河南驮地瓜秧子”的情节,对主要故事情节做了必要的补充,使整篇小说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加充实合理。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一堆苹果”为线索,将不同的人物集中到这一线索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使文章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B .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以正面描写为主,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 . 小说的结尾表现了四大嘴的善良细心,丰富了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为故事的后续发展设置了悬念。 D . 本文语言富有地方色彩,为了表现乡村风格,贴合人物形象,大量使用了俗语和口语,如“鸟枪换炮了”“谁没个三灾八难的”等。
    3. (3)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村主任”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
    4. (4) 小说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列举并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颜回、仲由炊之于坏屋之下,有埃墨堕饭中,颜回取而食之。子贡自井望见之,不悦,以为窃食也。入问孔子曰:“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曰:“改节即何称于仁廉哉?”子贡曰:“若回也,其不改节乎?”子曰:“然。”子贡以所饭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为仁久矣,虽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将问之。”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子炊而进饭,吾将进焉。”对曰:“向有埃墨堕饭中,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颜回出,孔子顾谓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节选自《孔子家语·在厄》)

    材料二:

    主道约君守近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其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强者,失之弥远。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若此则无以害其天矣。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粉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何谓求诸人?人同类而智殊,贤不肖异、皆巧言辩辞以自防御,此不肖主之所以乱也。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美恶,无所失矣。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论人》)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主道A约B君C守近D太上反E诸己F其次G求H诸人。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饭,与《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所劫”用法相同。 B . 去,舍弃,与《鸿门宴》中“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的“去”意思不同。 C . 哀,使悲伤,与《阿房宫赋》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哀”意思不同。 D . 鄙,浅陋,与《曹判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颜回的仁德虽一直被孔子信任,却也受到他人质疑,孔子用巧妙的方法证明了他的清白。 B . 保持自己的天性就能够知道事物的精微,从而懂得事理的玄妙,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得道。 C . 人有智力和德行之别,但都会用花言巧语为自己辩护,因而君主被欺罔错不在己而在臣。 D . 材料二主要谈论的是君王之道,尤其是在“论人”这一问题上提出的测评方法颇有见地。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

      ②欲置之,则不洁;欲弃之,则可惜。

    5. (5) 两则材料都提出了对于识人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其观点。
  • 4.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

    项  羽

    陆  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来分别形容项羽和乌骓马的特点,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 . 第二句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 . 第三句写出了范增已经没有能力再为项羽出谋划策,最终导致项羽乌江自刎。 D .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情感。
    2. (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写天人永隔时间之久,“”表现了与葬地相隔之远。
    2. (2) 古人经常对月抒怀,如唐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借月表达了人生世替,而不可穷尽的哲思:“。 ”
    3. (3) 《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来解释“恕”,倡导我们用一生来践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绘画至晚明,苏州的文脉渐渐势弱,流转至两个地区——南京与上海。董其昌于文人山水画中____,一时之间,以他为首的“松江派”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南京则在“金陵画派”的____之下,直至清中期。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明清之际,朝代易帜,____,一大批文人画家纷纷遁迹于山林之间,恪守着大明朝汉族正统的意志,形成了“遗民画家”的艺术群体。其中有出家为僧的八大山人与石涛,为中国绘画增添了异彩。展览场地的一幅《游鱼图》,为八大山人的作品。画上大面积的留白,一尾瘦鱼游弋于上部。鱼脊由一笔绘出,贯穿头尾。鱼眼一笔圈成椭圆形,靠近上眼眶处以重墨点睛,是八大山人早期标志性的“白眼向人”的画法。下方几抹水草,两条小鱼,突出了上方瘦鱼的____之感。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另辟蹊径    统制    地动山摇    孤傲 B . 别具匠心    统摄    地动山摇    高傲 C . 另辟蹊径    统摄    天崩地裂    孤傲 D . 别具匠心    统制    天崩地裂    高傲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B . 唯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承接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进一步完善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C . 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 D . 只有绍兴的徐渭,独抒性灵,进一步完善了苏州陈淳的写意花卉,承接了大写意花鸟画风。
    3. (3)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这真是一群强盗!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B .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 .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 . 李时珍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 7.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中国传统食品文化的宝贵遗产,馒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的主食。其实,    A     , 而不是作为主食食用。西晋人卢谌的《祭法》中有“春祀用馒头”的记载;按照《酒醴饮食·馒头》的记述,诸葛亮也是为了祭祀才下令制作馒头的,类似的古文献记载还有很多。①用来祭祀的面制食品,往往在制作时更加讲究,②有的还赋予了一定艺术造型。③古代的馒头作为一种祭祀食品,④内包有馅,并且馅的主要成分是肉组成的,⑤这显然是老百姓日常生活所不能负担的,⑥也不可能成为百姓的主食,⑦但作为祭祀食品却是可以办到的。⑧这暗示着馒头在最初时期并不是一种平常百姓日常消费的一般性食品。

    使用馒头进行祭祀的礼仪,后来发展为以馒头为年节礼品表示特殊用意的习俗。这种习俗在今天中国北方的许多地方仍很流行。事实上,从食品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    B     , 一定会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A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上·兰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你从《包身工》里的“芦柴棒”、《记念刘和珍君》里的刘和珍、《沁园春·长沙》里描述的某位革命进步学生这三个人物之中,选择一个人物,想象他通过时空隧道穿越到今天的中国,在对当前社会生活尤其是青年人的学习生活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参加你所在学校2019年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活动并发表主题演讲,请你为他写一篇演讲稿。要求:演讲内容切合原文人物形象特征,符合当前社会实际和特定情境需要。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