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4-09-23 浏览次数:6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启迪和教育,对一生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要求,“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回忆:“我从小就看我妈妈给我买的小人书《岳飞传》,有十几本,其中一本就是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在我脑海中留下的印象很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蕴藏着中国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价值观和中华民族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蕴藏的爱国情怀,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的奋斗精神,像“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阐明的诚信原则,都可以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传递给青少年,可以引导他们增进做人的气节、形成美好的心灵,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一定能激发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摘编自康岩《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

    材料二:

    “要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指出,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

    “不学燕雀存小志,常慕鸿鹄以高翔。”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让中华文明深深烙印在青少年思想认知中,必将助力他们树立鸿鹄之志,为未来他们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夯实基础。正所谓“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新时代的广大青少年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从而牢固确立人生的理想信念,成长为矢志不渝、奔腾报国的栋梁之材。广大青少年应当汲取中华文化营养,立下鸿鹄之志,同时紧跟时代大潮,听从时代召唤,争当新时代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秉持奋斗之姿,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未来扛起责任担当,投身强国伟业,在苦干实干中成就人生理想。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国人历来有骨气,汉有苏武牧羊十九载持节不屈,晋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宋有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近现代有夏明翰狱中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五千多年来,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增强了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骨气。这也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回望百年党史,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熔铸起的骨气。这骨气,是在列强侵略时的顽强抗争,是在山河破碎时的浴血奋战,是在一穷二白时的发愤图强,是在时代发展中的与时俱进,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砥砺前行。广大青少年要不断从这些历史中汲取力量,才能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进而在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勇往直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做一个中国人的底气所在。因此,我们要用好用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引导广大青少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使青少年打心底感知到中华文化之璀璨,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主动传承中国文化和精神。中华大地上每一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每一页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是启迪当代青少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激发民族自尊自豪感的生动教材。我们要将这些教材“用活”,帮助广大青少年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进而让他们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摘编自熊林海《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引导青少年用中华文明启智润心”的重要前提。 B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最基本的力量,我们要教育引导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C . 不断从古代先贤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让不屈的抗争精神薪火相传,有利于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 D . 只有中华大地上的遗迹、书写在典籍里的历史、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才能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以中华文明启迪青少年,但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B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成为今天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宝贵财富。 C . 青少年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就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养料。 D .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少年应树立鸿鹄之志,让自己成为可用之材。
    3.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 青年人!信你自己罢!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创造你自己。  ——冰心 B . 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  ——韦尔连 C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梁启超 D . 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持重。  ——培根
    4. (4)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我们要让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助力祖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 (5) 如何引导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 2.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青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放心,放心!建伢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也是我剃的。”

    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用电——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统?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这句老话都不记得了么?

    我笑他太古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工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刀。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稣稣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叱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腑六脏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只好招手把笑花子那流浪崽叫进门,同他说说话,或者在他头上活活手,提供免费服务。但他还是决不焗油和染发,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大概是白天睡多了,他晚上反而睡不着,常常带着笑花子去邻居家看看电视,或者去老朋友那里串门坐人家。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到白居易的“此恨绵绵无绝期”,他诗兴大发时,能背出很多古人诗作。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虽然不识几个字,三明爹也是他背诗的最好听众。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贼娘养的好过呀。兄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

    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 第一段中说“好些年轻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焗油和染发,更不能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现在的年轻人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时髦、崇洋媚外的不满。 B . “男人的头,女子的腰,只能看,不能挠”“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等语言反映出何爹思想意识中也有着落后、守旧的一面,使这个有着精湛技艺的剃头匠形象更加鲜活和丰满。 C . 文章中间部分极力描写何爹的青龙偃月刀和他神乎其技的青龙偃月刀法。作者用了刮、弹、铲、削、剔等一系列的动词,表现了何爹剃头技艺的精湛,一把剃刀用得跟关羽耍大刀一样出神入化。 D . 在小说最后一部分里,作者通过描写病笃的三明爹在何爹给他剃头时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进一步从侧面表现出何爹剃头技艺的高超。 E . 文章以自然朴实的语言,真诚地礼赞了传统文化中值得发扬的优秀面,并且表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尴尬地位及日后走向的深切忧虑。
    2. (2) 小说以“青龙偃月刀”命名,这有什么含义?
    3. (3) 小说以何爹给临死的三明爹剃最后一次头结尾,这有何用意?试结合具体内容作出分析。
    4. (4) 现代化的浪潮逐渐抽空了乡村,使带着人们昔日很多美好感情的乡村越来越破败,也带给人们很多的惋惜。小说中的何爹剃头技艺高超,有一套剃头的绝活,但生意却越来越冷清,这缘于他的“不愿趋时”和对传统的固守。你如何看待他的“固守”?请具体说明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

    (节选自《史记·李陵传》)

    材料二:

    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得数十A矢B足以C脱矣D今无兵E复战F天明G坐H受缚矣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期,日期,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的”期”字意思相同。 B . 引,退却,与《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引”字意思不相同。 C . 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 D . 及,等到,与《离骚》中“及行迷之未远”的“及”字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 B . 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 C . 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娶妻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派人慰劳赏赐了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 D . 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无奈。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②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

    5. (5) 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 4.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屑沫子,也叫浮蚁。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寒梅初开,在冰天雪地映衬下愈显光洁明艳,给人们带来新生和希望。 B . 词人新妆出浴,犹抱琵琶半遮面,娇美怜人,似梅花般冰清玉洁。 C . 梅花凌寒绽放,不屑百花竞艳,该词由花及人表达了高洁孤傲、鄙薄世俗之情。 D . 词人运用多种手法咏梅,既有大笔勾勒,也有细处点染,形神兼备,体物超妙。
    2. (2) 请分析《声声慢》中“大雁”和该词中“寒梅”两个意象内涵的不同之处。
  • 5.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2. (2)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 (3) 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的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围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

    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上,青铜方鼎默默无语。凝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

    1. (1)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 B . 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 C . 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D . 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
    2. (2)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B .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 (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 7.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0年12月17日晚,我国“太极拳”申遗成功。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拳术。

    ①____,但是传播并不限于中国。目前,世界范围内,太极拳有着数量不少的受众,因此,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它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②____,常见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流派。 通过习练太极拳,人们不仅可以修身养性、强身健体,③____。 “学拳明理”,太极拳所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丰富着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体运行规律的认知;其松柔圆活与立身中正的基本要求,尊师重道、学拳不可不敬、不可狂、不可满等传统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人们平和、包容、友善的心性。

    1. (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以“太极拳”开头,用一个对偶句,概括选文第二、三段中所述太极拳的作用。

      太极拳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上·萝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贺词。在论及“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时引用了苏轼《思治论》中的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并解释为“向最难之处攻坚,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

    以上论述对正处在奋斗中的青年人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