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共38分)
  • 1.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书写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ēn) 荫蔽 笨(zhuó) 没精打彩 B . (pì)如 罅隙 (liǎn)裾 云蒸霞尉 C . 围(fēn) 摈弃 记(zǎi) 不知所措 D . (mái)怨 通讯 (jǐ)背 寒风凛洌
  • 2.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评价与诗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诗酒娱心,足令群儒俯首;田园乐志,不为五斗折腰。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铁板钢琶,越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蜀,翼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A . 陶渊明 李白 李清照 B . 陶渊明 杜甫 辛弃疾 C . 白居易 李白 辛弃疾 D . 白居易 杜甫 李清照
  • 3.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B . “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C . 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五鼓”即五更。 D . “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 4.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 使弹数曲 快:畅快 B . 万顷之茫然 凌:越过 C . 举酒客 属:劝请 D . 击空明兮流光 溯:顺流而下
  • 5.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半山居雾带然 见云中白樗蒲数十立者 B . 扣舷歌之 逝者如斯,未尝往也 C . 转徙江湖间 月出东山之上 D . 其然也 耳得之而
  • 6.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列缺霹雳 B . 别有幽愁暗恨生 C .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D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7.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 . 低眉信手续续弹 C .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 暮去朝来颜色
  • 8.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 . 闻舟中弹琵琶者 C . 赢得仓皇 D . 顺流而
  • 9.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渔樵于江渚之上 B . 幽壑之潜蛟 C . 江陵 D . 天南
  • 10.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 . 相与枕藉乎舟中 C . 妆成每被秋娘妒 D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11.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而今安在哉 B . 何为其然也 C . 固一世之雄也 D . 而又何羡乎
  • 12.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请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13.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2) 彤管有炜,。(《诗经.邺风.静女》)
    3. (3) 问君能有几多愁,。(李煜(虞美人》)
    4. (4) ,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5. (5) ,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6. (6) 云青青兮欲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7. (7)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8. (8) 在《琵琶行》中形容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两是“。”
    9. (9) 怀古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见题材,多借写古人古事抒发自身情感,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三句赞美周瑜的儒雅镇定、举重若轻,暗含词人功业难成的伤感;再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尚能饭否”两句以廉颇自况,表达词人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悲愤。
    10. (10)  运用叠词可以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且富于音乐美。李清照的《声声慢》开篇一连用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有评价说“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名著导读(共10分)
  • 14.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依据《乡土中国》,回答小题。
    1. (1) 填空: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是常态,迁移是。(每空1分,共2分)
    2. (2) 请判断下题的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①乡土的社会由于具有孤立和隔膜的特点,所以是陌生人的社会。
      ②在一个乡土社会中生活的人所需记忆的范围和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
      ③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3. (3) 下列关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西洋社会的格局像“捆柴”,乡土社会的格局像“同心圆波纹”。 B . 西洋社会的格局是“团体格局”,乡土社会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C . “家庭”作为一个团体,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但在乡土社会里则是具有伸缩性的,模糊的。 D . 乡土社会中,一般人处于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儒家则能凭其仁爱心超越自我,跳出差序格局。
三、阅读理解。
  • 15.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如旦晚才脱笔砚的新鲜。这也就是盛唐时代的性格。它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也体现在艺术形象上,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的统一。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他的“斗酒诗百篇”的那些豪迈的乐府篇章正是出现在盛唐时代的创作高潮中。整个盛唐气象歌唱的是人民所喜爱的正面的东西,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人民所喜爱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在性格上更为平易开朗。这样一个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在风浪的险恶中,却写出了如此壮观的局面,这与《蜀道难》的惊心动魄,乃同为时代雄伟的歌声。而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暮,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甚深厚、朗爽、典型形象,也正是最饱满有力的歌声。至如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那么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在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这是植根于饱满的生活热情、新鲜的事物的敏感,与时代的发展中人民力量的解放而成长的。

    材料二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边塞题材也不过是其中之一。其所以特别引人瞩目,就因为它仿佛是只属于盛唐的一个题材;盛唐之前颇少见,盛唐之后乃几成为绝响,而盛唐时代却恰恰是边塞上相对平静的时期,边塞诗因此主要的并不在于写战争,而是一种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下,充满着豪迈精神的边防歌。唐代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击溃东突厥,贞观九年又大破吐谷浑之后,边塞的形势基本上稳定下来,到开元年间就更为缓和。而一百年间唐代社会蓬勃发展,国势不断走向鼎盛的高峰,边防上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实际上完全掌握了和平的主动权,边塞诗就正是在这样条件下的产物。安史之乱后,边防的和平已如明日黄花,边塞诗也就随着盛唐时代的结束而衰落了。边塞诗由于只属于盛唐时代,它因此也就更具有时代的特征与诗歌高峰上最鲜明的标志。

    王昌龄《从军行 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里乃是说明着边防上雄厚的实力,没有边防上的实力是谈不上边塞上的和平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暴,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这又说明战争是残酷的,尽管“咸言意气高”,却是“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的历史性悲剧。这就进一步解释了边防的性质乃是为了保证和平,而不是为了战争。这几乎是唐代边塞诗中一种普遍的认识,又岂止是专对洮河一带。所以李白在《战城南》中说:“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杜甫在《前出塞》中说:“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正是基于这种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普遍认识,战争最为稀少、和平最相对稳定的开元时代,反而成为边塞诗的摇篮。

    王昌龄这两首诗写的实际上又都是历史性的概括。吐谷浑到了开元时代早已亡于吐蕃,这自然不是当时的战役;“昔日长城战”当然也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乃是一个历史性的高度概括,唐代的边塞诗因此往往不拘于哪个具体战役,哪个时间,地点,而是在广泛的时间,空间上把边塞作为一个整体来歌唱。这样边塞诗的引人人胜之处就不在于哪个战场,哪个战役,而主要是一种悲壮的豪情,异域的情调,辽阔的视野,边防的信心。

    (以上材料均取材于林庚《唐诗综论》)

    1.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豪迈的乐府诗是盛唐气象的代表作品。 B . 盛唐诗歌的思想性指的是新鲜而朝气蓬勃。 C . 盛唐诗歌平易开朗的性格促进了社会繁荣。 D . 感情越是沉重的诗歌越是能体现盛唐气象。
    2. (2) 下列对两则材料所引诗句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引用《横江词》,说明了盛唐诗歌中即使是险恶之景也可能呈现雄壮之气。 B . 材料一引用了《塞下曲》,说明其深厚、朗爽等特点体现出盛唐气象是饱满有力的。 C . 材料二中引用《从军行》,说明唐代边防雄厚的实力是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根本原因。 D . 材料二中引用李、杜诗歌,说明了唐代诗人普遍认识到边防的性质应该是保障和平。
    3. (3)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唐代边塞诗的特点。
四、作文(40分)
  • 16.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抄在答题卡上。

    ①无论古今中外,“家”都是一个有特别念义的地方。放学的孩子渴望家中的晚餐,晚归的上班族心系家中的灯火,回乡的游子近乡情怯……回家的路上,几多心绪,几多故事。

    请以“回家路上”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②请以“又见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故事完整,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五、古诗文阅读(27分)
  • 17.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的朋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依靠,举家自成都乘船东下,此诗写于漂泊途中。

    1. (1)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是近体诗,标题中的“旅夜"”交代时间,点明诗人处境,“书怀”即抒发情感。 B . 首联写近景,“细草”有渺小之感,“危樯”表明所乘之舟残破,诗人因此而忧虑。 C . 颔联写远景,意境雄浑,“星垂”烘托出原野之广阔,“月涌”渲染出江流的气势。 D . 颈联充满愤激,“官应老病休”是反语,表现其心中不平,暗示休官并非因为老病。
    2. (2) “星垂平野,月涌大江流”体现了杜甫诗“以壮景写哀情”的特点,下面诗句中最符合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 B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C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D .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3) 本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 18.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三游洞记

    刘大櫆

    出夷陵州治,西北陆行二十里,濒大江之左,所谓下牢之关也。路狭不可行,舍舆登舟。舟行里许,闻水声汤汤,出于两崖之间。复舍舟登陆,循仄径曲折以上。穷山之巅,则又自上缒危滑以下。其下地渐平,有大石覆压当道,乃径石腹以出。出则豁然平旷,而石洞穹起,高六十馀尺,广可十二丈。二石柱屹立其口,分为三门,如三楹之室焉。

    中室如堂,右室如厨,左室如别馆。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声如钟。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杂以土,撞之则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与二三子浩歌其间,其声轰然,如钟磬助之响者。下视深溪,水声泠然出地底。溪之外翠壁千寻,其下有径,薪采者负薪行歌,缕缕不绝焉。

    昔白乐天自江州司马徙为忠州剌史,而元微之①自通州将北还,乐天携其弟知退,与微之会于夷陵,饮酒欢甚,留连不忍别去,因共游此洞,洞以此三人得名。其后欧阳永叔暨黄鲁直②二公皆以摈斥流离,相继而履其地,或为诗文以纪之。予自顾而嘻,谁摈斥予乎?谁使予之流离而至于此乎?偕予而来者,学使陈公③之子曰伯思、仲思。予非陈公,虽欲至此无由,而陈公以守其官未能至,然则其至也,其又有幸有不幸邪?

    夫乐天、微之辈,世俗之所谓伟人,能赫然取名位于一时,故凡其足迹所经,皆有以传于后世,而地得因人以显。若予者,虽其穷幽险,与虫鸟之适去适来何异?虽然,山川之胜,使其生于通都大邑,则好游者踵相接也;顾乃置之于荒遐僻陋之区,美好不外见,而人亦无以亲其光。呜呼!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

    往释:①元微之:无稹,微之是他的字。②黄鲁直:黄庭坚,鲁直是他的字。③学使陈公:即湖北学使陈浩、刘大櫆多次科举未中,应陈浩之聘,到他的府中担任幕僚。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俯径石腹以出 伛:弯腰 B . 而元微之自通州将北还 适:去往 C . 虽其穷幽险 陟:登上 D . 而人亦无以亲其光 炙:领略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 偕子来者 侣鱼虾友麋鹿 B . 谁使予流离而至于此乎 世皆谓天门云 C . 而陈公守其官未能至 挟飞仙遨游 D . 能赫然取名位一时 徘徊斗牛之间
    3. (3)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段写作者旅途跋涉而至三游洞,侧面体现三游洞处于荒远偏僻之地,也体现了作者寻幽探胜的兴致。 B . 第二段写游洞经历,作者扣石发出了悦耳声响,它们与浩歌声、钟磬声、水声以及樵夫的歌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C . 第三段交待了三游洞得名的由来,即因白居易等三人共游此洞而得名,这一介绍对阐发本文主旨有重要作用。 D . 作者以白居易、元稹等人作比,表达出他内心深沉的悲凉和不平,但他并不直抒愤懑,而是委婉含蓄道出。
    4. (4) 文末说“此岂一人之不幸也哉”,意思是“这难道是一个人的不幸吗”,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请根据全文进行解读。
六、阅读理解(共13分)
  • 19.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寻访青藤书屋,凭吊受尽人世间垢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南窗上方有徐渭手书“一尘不到”匾。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而“此地通泉,深不可测,水旱不涸,若有神导”的天池,不正暗寓着徐渭永不枯竭的才情?无怪乎他以“青藤”“天地”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⑤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但他绝不向命运低头,绝不向世俗低头,即使在贫困之中,也不接见来拜访他的达官贵人,更不给他们写字作画,而宁愿将其字画,“闲抛闲掷野藤中”。

    ⑥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⑦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⑧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还将敲打未来之人。我们都是命运之手的受众,区别只在于受者的态度和取舍。司马迁接受了宫刑,选择了《史记》;屈原接受了放逐,选择了《九歌》《天问》;秋瑾放弃了阔太太生活,选择了舍生取义……

    ⑨我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它曾经蒙尘,曾经遭垢,曾经枯萎,便它却从不曾死亡。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而且,不管今后世事如何变迁,它也会永远葱茏下去。——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B . 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C . 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D . 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2. (2) 第⑥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3) 文章第⑨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七、微写作(10分)
  • 20. (2023高一上·北京市期中)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⑴语文课上朗读课文时,总有一些同学不愿意出声,甚至不愿意张嘴,请你写一段话,对这样的同学进行劝说。要求:理由充分,语言得体。

    ⑵ “City Walk”(城市漫步)指的是避开人潮和热门景点,在城市的街巷中随意行走。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青睐这种新的旅游方式,请你就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说理充分。

    ⑶请以“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