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7月...

更新时间:2024-11-25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古尔德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

    材料二:

    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拉克在第一本书中依据野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达尔文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当中发挥作用,即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而生活在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由于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而被认为可能是杂交的产物。

    在回到达丁顿会堂学校又教了一年中学生物之后,拉克开始为军方工作,主要是与其他科学家一道为刚刚投入实战不久的雷达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达尔文雀”在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14个种和它们形态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

    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比如,尽管他指出了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是主要的演化驱动力,却没有提供大、中、小地雀在取食种子大小上是如何分化的例证。又如,他指出了对于同域分布的种群而言,生殖隔离是最后形成物种的关键一步,却没能说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导致了生殖隔离的实现。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1973年,英国鸟类学家格兰特夫妇开始在大达夫尼岛展开持续40多年的研究,这段经历,将他们的名字与“达尔文雀”紧紧联系在一起。

    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格兰特夫妇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对于“达尔文雀”的认知,既有最初达尔文的慧眼未识珠,也有拉克两本著作之间观点的骤然转变,更有格兰特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达尔文雀”的传奇,生动地展现了追求真知的人们在旅程中可能会遭遇的起伏波折和不经意间的曲径通幽。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

    (摘编自Robbi《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

    1. (1)  下列关于“达尔文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达尔文雀”并非特指某一种鸟,只是它们在体形和羽毛颜色上存有相似的特征。 B . 如果“达尔文雀”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 C . 受主流观点影响,拉克认为“达尔文雀”喙型差异主要在种间生殖隔离中起作用。 D . 受高斯原理启发,拉克提出,食物资源的竞争导致“达尔文雀”的喙型变得不同。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尔德发现达尔文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未被描述过的新种,这启发了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思考。 B . “达尔文雀”性情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有利于研究者进行野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工作。 C . 在资源充分、缺乏竞争的小岛上,“达尔文雀”拓展了实际的生态位,可以取食的种子范围更广。 D . 目前科学家已经使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进行研究,弥补了“达尔文雀”演化研究中的遗憾。
    3. (3)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 B . 拉克的新书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重要结论: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 C . 拉克的两本书中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截然不同,是因为随着研究推进他掌握了更翔实的研究资料。 D . 演化及生态过程没有确定尽头,因此对“达尔文雀”的研究不应止步,需开展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
    4. (4)  材料二标题为“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研究“达尔文雀”有哪些“传奇”?请根据材料概括。
    5. (5)  “达尔文雀”的研究历史,给了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请概括分析。
  • 2.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桃花蝴蝶

    刘诗伟

    我七岁时,脑子里搁了一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半个多世纪,无数繁花在眼前流走,每当我停望绚丽,总会看见坐在桃树下的祖母,漫天花瓣为她飘零。

    那棵桃树生长在我们老家的台坡口。春天,一树粉红的桃花遮云蔽天。祖母坐在柴垛旁的矮椅上,睡着了,花白的头发蒙一层桃花筛落的光斑。她的藏青棉袄泛白,颜色接近柴草;皮肤干皱,已然融入三寸小脚下泥土的灰黄与安宁。一片花瓣闪闪飘下,一只白蝴蝶飞在祖母和桃花之间。

    我背着书包出了堂屋,看见桃花、祖母与蝴蝶,不由愣住了。那景象让我迷狂而惊异。但我没有叫祖母,正要悄悄离开,不料,祖母喊了一声我的乳名,我即刻停下,笑嘻嘻地向祖母走去,在她膝前蹲下,把头递给她。她抬手摸过我的头顶,熟练地在我的额头亲吻一下,说:“记得,下回莫忘了。”

    原来,在桃花下打盹的祖母是那只蝴蝶,在飞……

    我七岁那年,祖母六十五岁。隔壁家的杨奶奶说,她见过祖母的年轻,那时,祖母刚嫁过来,一张鹅蛋脸,粉白红润,抹过油的黑头发用木簪绾在后脑勺,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咚咚咚地敲在地上。

    那片花瓣在空中闪闪飘下,让人联想到蝴蝶的由来:祖母头上的木簪换成了一枚蝴蝶银簪。

    祖父带我去过姑爷爷家,我在那里见过这枚银簪。姑爷爷住在两里外的珠玑街上,膝下无儿无女,房屋的门楣上挂着“光荣烈属”的牌子。他们是一对怪老头,分明乐意坐在一起,可坐在一起又很少说话。姑爷爷从内衣口袋取出一枚银簪,放到祖父面前。那银簪是一只蝴蝶,祖父对姑爷爷说:“留着吧,总是个念想。”姑爷爷回应:“我这身体怕是扛不了多久,拿去给嫂子,我也落心。”接着两人都不说话,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离开时,祖父把银簪又放在姑爷爷座位前的桌上。

    正月初二,姑爷爷来我家拜年,后来我知道,这是延续姑奶奶在世的礼俗。他来了,照例在堂屋的方桌上放一盒茶。然后,他走到祖母面前,拿起祖母的一只手,把银簪放在祖母手里。祖母一看,连忙大呼:“这使不得!”姑爷爷捏住祖母的手,说:“嫂子,它陪了我几十年,也让它陪陪你。”祖母再看那银簪,眼泪就哗啦一下奔涌而出。

    祖母坐在桃树下,蝴蝶在她和桃花之间飞。祖母为她头上的蝴蝶银簪哭泣过。家里大人一直没给我们小孩子讲祖母哭泣的缘由,那哭泣的背后是一座静穆的山。

    一天,我看见祖母身上歇了许多桃花,手里正抚摸着那枚银簪。我蹲下,祖母就告诉我:蝴蝶银簪是姑奶奶的陪嫁,姑奶奶叫刘春桃,十八岁出嫁,不满十九岁就成了烈士,祖母就在家门口栽了一棵小桃树……我听到这里,呆望着无边春天的深处。

    桃树上的桃子成形了,阳雀子飞来啄桃子,祖母啾啾地驱赶。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

    祖母还沉浸在从前没有回来,叹息一声说:“你的姑奶奶不满十九岁,像一朵桃花儿,又像一只蝴蝶。”我问祖母:“姑奶奶怎么闹革命的?”祖母说:“跟大姑奶奶学的。”我问:“还有大姑奶奶?”祖母说:“大姑奶奶走得更早,蝴蝶银簪就是她留给小姑奶奶的陪嫁。”我问:“大姑奶奶怎么走的?”祖母吻我的额头,让我快去上学。

    到我七岁时,小姑奶奶已牺牲三十四年。往事中的大姑奶奶、小姑奶奶凝固在那段时空……那是充满血色的岁月,祖母不讲,外人只能简略讲述:大姑奶奶在武昌上学,因为闹革命被奸细告发,让敌人捉住砍了头,但找不着尸首。有人说是好心人把她埋了,可大雪纷飞,不断覆盖,坟墓在哪儿呢?小姑奶奶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党的地下通讯员,被“白匪”刺死在桃树下,躺在血泊中……

    现在时间又过去半个多世纪,祖母早已去世,我的记录也只能如此简略。时间让繁密过往成为简史,尽管我童年时不断用想象填补那些故事。只是,这种想象反过来又常常加重对于过往的怀想。

    当年,隔壁杨奶奶跟祖母是说私心话的朋友,祖母每次生病,她都守在祖母的床边;她说她来生也做祖母的邻居。她讲过一句话:“晓得历史的人值得敬重。”我从来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别的出处。父亲出生后,湾子里的人送米送鸡蛋;祖父送父亲读私塾,先生不收钱;父亲学医,先生倒付工钱。

    祖母极瘦。晚上她坐在竹床边,弯成一道弧线,可以清晰看见前胸、两肋和后背的骨头。我不晓得别人的祖母是不是这样,但记得父亲说过:祖母是一个不幸的母亲,他是祖母的第六个孩子,前面五个都死了,最大的不满两岁。为什么?不单因为穷,娘吃不饱没奶水,娃儿病了买不起药;主要是为了两个小姑子,她们都是孩子,祖母要照顾她们闹革命。我看着祖母头上发亮的银簪,想起祖母必须摸过她的孙儿们的头才让他们离开……那里有祖母如花如蝶的岁月。

    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祖母坐在桃树下,桃花灿烂,祖母如土,一只白蝴蝶在祖母和桃花之间飞。

    为什么是桃花与蝴蝶?在祖母的年代,平原上草木芜长,唯有这两样是世间罕有的绽放与娇艳,是生命的密语,是离世的安魂曲……它们那么轻盈而亲切,让人永远无法全然抵达和拥有。

    祖母去世后,我在她的坟头栽下一棵小桃树,隔年便开出灿烂的花。

    (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碰一下杯,不说话,再碰一下”,这一细节表现出祖父二人回想起过往岁月的悲伤。 B . 小说写当年村民们对“我”父亲的多方照顾,显示出村民们对革命家庭的深切同情。 C . 结尾“我一生沉迷于那幅图景”,表达了“我”对祖母以及两位姑奶奶的怀念与敬重。 D . 祖母年轻时如桃花般娇美,年老时瘦削干瘪,小说借样貌的改变暗示祖母的人生遭际。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以“我”七岁时为时间节点,写了晚年的祖母回忆大、小姑奶奶,意在以孩子的视角冷峻地观照时间的流逝和人物的经历。 B . 小说语言精巧,比如“两只小脚走起路来像铁杵一样”“阳光照耀,祖母脑后的蝴蝶闪闪烁烁”,运用相同的修辞增加语言的感染力。 C . 小说多次写到祖母抚摸、亲吻孩子的头再让孩子离开,表现了祖母的慈爱,也显示了烈士的牺牲和孩子的夭折在祖母心头留下的痛楚。 D . 小说采用第一、三人称叙述故事,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隔壁家的杨奶奶和湾子里的村民,突出了群众对革命的作用,丰富了小说主题。
    3. (3)  作为革命题材小说,茹志鹃《百合花》和孙犁的《荷花淀》都“诗意”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美”的赞颂,请你谈谈这篇小说的“诗意”所在。
    4. (4) 小说中多次写到“桃花”“蝴蝶”,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的意蕴和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杏花书屋记

    (明)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孺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允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 , 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馀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翁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

    (有删改)

    材料二:

    周广,字克之,昆山人。历知莆田、吉水二县。正德中,以治最征授御史,疏陈数事,略言:唐庄宗与伶官戏狎,一夫夜呼,仓皇出走。臣谓宜遣逐乐工,不得籍之禁内,乃所以放郑声也。陛下何不慎选宗室之贤者,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 , 乃所以远佞人也。宁见疏大怒,传旨谪广东怀远驿丞。宁使人遮道刺广。广知之,易姓名,变服,潜行四百余里乃免。世宗即位,复故官。嘉靖二年举治行卓异,擢福建按察使。镇守中官以百金馈,广贮之库,将劾之,中官惧,谢罪,自是不敢挠。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

    [注]①周孺允:周广(玉岩公)的儿子,太仓(今属江苏)人。②宁:钱宁,正德年间锦衣卫官员,正德皇帝义子。

    1. (1)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指其后A隙地B谓孺允曰C他日D当建一室E名之为F杏花书屋G以志H吾梦云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见,在动词前表被动,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见”用法相同。 B . “登”,指“登上”,成语有“不登大雅”,其中的“登”字意思与此相同。 C . 间关,指“辗转”,与《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意思不同。 D . “宴”,指“宴会”,与《诗经·氓》中的“总角之宴”的“宴”意思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广被贬时曾梦见孩子们在杏花旁的书屋读书,产生了建杏花书屋的愿望,在他去世后周孺允实现了父亲的心愿。 B . 虽然周广自身无意富贵功名,但他仍然寄望后代子孙,希望他们代代享受德泽并且永远为国效力,有功于国家。 C . 周孺允兄弟年纪轻轻便施展才干,人们对其寄予厚望,周广的孙辈也才华出众,可见诗书教化对后世的有益影响。 D . 周广用后唐庄宗宠幸伶人的例子劝谏皇帝驱逐乐工,不让靡靡之音扰乱宫廷,现实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②置诸左右,诸义儿、养子俱夺其名爵,乃所以远佞人也。

    5. (5)  归有光在《玉岩先生文集序》中评价周广是“以直谏显者”,请根据材料加以分析。
  • 4.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寄怪石石斛与鲁元翰

    苏轼

    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

    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

    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

    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

    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

    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

    [注]①怪石石斛:石斛为草本植物,常生于岩石边。鲁元翰:苏轼好友,当时因事获罪遭贬。下文“髯卿”亦指鲁元翰。②道眼: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前两句写怪石石斛的来历,石斛来自山中岩石,怪石拾于江边浅滩。 B . 三、四句一“上”一“落”,写石斛受清水滋养、明月照拂,意境幽雅。 C . “一箪”典出《论语》“一箪食,一瓢饮”,道出了友人物质生活的清贫。 D . 诗人将自己最后用心养护的怪石石斛寄送友人,希望友人用慧眼观看。
    2. (2) 诗人向友人寄送怪石石斛有什么用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 5.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高三即将来临,在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用《离骚》中“”两句,寄语同学们要兼具内在美好品质与优秀才能,不断提升自身的高度。
    2. (2) 小慧在书房静坐阅读,听到窗外鸟语虫鸣,不禁想起了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文句:“。”
    3. (3) 清风拂来,行船快速穿行在碧水间,小明不禁咏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来表达自己的畅快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A____地在那儿流,一刻不停,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会有B____的地方。其次就是鼠鞠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色彩斑斓的菌子C____:有的红如胭脂,有的青如青苔,有的褐如牛肝,有的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 , 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 , 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句子中的“热闹”与文中加点的“热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他爱说、会说,“他可真是个热闹的人!”熟悉他的人都会这样评价。 B . 作品不在多,而在能站立得住,要当有风格的作家,不能甘当起哄凑热闹的作家。 C . “哎哟!你这是干嘛去啦?怎么出去一趟身上就弄这么热闹呀?” D . 暴雨让鱼儿顺着漫溢的紫薇湖水窜到岸上,同学们在校园观鱼、捉鱼,好不热闹
    3. (3) 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概括分析。
  • 7.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开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实施的样品采集任务。6月3日,在嫦娥六号探测器进行月表采样后,监视画面中呈现的“中”字吸引了众多惊奇的目光——记录下这珍贵一刻的,正是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的监视相机。6月2日至3日,在嫦娥六号探测器于月球背面紧张工作期间,这台监视相机____,忠实记录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背工作的全过程,为地月协同开展月背探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八台相机可不是第一次参与“嫦娥家族”的探测任务。早在嫦娥二号任务期间,它们就曾精彩登场。此次,月球背面这一新环境,它们无惧挑战,出色地记录下采样过程,为我国月背无人采样返回任务首次提供了视觉信息支持 , 在满足人类好奇心的同时,也为后续人类探索月背提供了宝贵经验。从嫦娥二号到嫦娥六号,已有32台小相机应用于我国探月工程任务。从中国人自己的首张地月合影到世界上首张月背影像,它们个个“武功超群”,功不可没。未来,这些小相机将继续凭借轻小、好用、易用的优势,____,更会服务于国计民生的相关领域。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曲靖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学领域,“求是”很难,不管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事实都很难严格证明为“是”;相反,有时仅仅一个“不”,即反例,就足以否定整个科学原理或科学定律。正是如此,“求不”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求得一个领域的“不”并不是认识的终结,它正是一个全新领域求“是”的开始。

    上面材料中“求是”与“求不”的关系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