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行的加快,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
②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刻不容缓。
④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⑤文物非法交易也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量珍贵文物流失境外。
辛巳,由三峡涧,陟①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出房遗址,不可得。 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②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③北望 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 ④ ;复 顷之,至湖壖⑤ ,而山足⑥ 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 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⑦ ,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 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⑧ 。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注释)①陟:登②隧:山中的通道。③迤:斜着。④至湖之中:暗影移到了鄱 阳湖中。⑤湖壖:湖岸。⑥山足:山脚。⑦蓬蓬然:云气腾涌的样子。 ⑧下:下山。
①然( ) ②且( )
①顷之,地如卷席,渐隐。
②于是四山皆蓬蓬然.
欢喜亭——含鄱岭——太乙峰—————文会堂。 ——。
入“非遗”的二十四节气
袁云才
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老农们了如指掌的二十四节气,如今入了“非遗”,这让人在喜 悦之余,也带来了某些感慨。喜的是,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二十四 节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重视,其入“非遗”,对于促进人类文化 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 令人感慨的是,这个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妇孺皆知且被广泛运用的知识体系,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乃至要列入“遗产 ”进行传承和保护。
只要稍懂农事的人就知道,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古代,我们的老祖 宗归纳出来的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 的一套气象历法,其对人们掌握气候、适时耕种,具有很大的指导价值。//这从 一些谚语中就可见一斑。比如北方谚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就是把节气当成气候的指示标,二十四节气宛如温度计上的刻度;又如湖南谚云,“春分种菜,大暑摘瓜”,则是把具体的农事与节气对应起来,二十四节气恰似指挥、引导春种秋收的鼓点。如此极具实用价值的传统文化知识,为何当今却让不少人觉得生疏?
原因就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这一知识体系的 依赖度越来越低。据某权威机构抽样调查,能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背下来的青少年学生只占 3.9%。
今天的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当然已远非昔日可比了。然 而,我们总发觉自己的生存环境,远不如古人。 一方面,我们离自然界似乎越来越远;另一方面,自然环境本身也常遭受触目惊心的污染与破坏。而当遭到大自然报复时,我们往往发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去弥补,甚至根本无能为力。据媒体报道,去年在哈萨克斯坦高原,15 万头高鼻羚羊在 3 天内相继死亡,专家相信是传染病所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永远只能是小学生。
正因为如此,我们任何一项改造、利用自然的工作,都必须建立在尊 重自然、 敬畏自然的基础之上。二十四节气,更是人类认识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 的典范。它启迪我们,顺自然而为,方能事半功倍,五谷丰登;逆自然而行,则必遭其惩罚。但愿这成为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带给人类的智慧财富。
(选自《大自然》,有改动)
据某权威机构抽样调查,能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背下来的青少年学生只占 3.9%。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母亲 50 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上高中的小 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4 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到家时 已是晚上 11 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 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 抽出嫩芽。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 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 西冲向秧圃。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母亲说今年是 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 在田边守着。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 !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 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 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 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我一把抱起母亲,感 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 上脸上脖子上。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母 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我没说话。把母亲送 回家,就跑到田里。没命地插起秧来。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啊,母亲的白发哟,还在田野上飘拂么!
① ② 。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网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请以“有那样一抹色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600 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