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8月,投考北京大学,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思想影响。
◆1918年5月,初次组织领导学生请愿游行,要求废除《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1919年9月,发出《实行新生活》的提议,与爱国且倾向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学生一起成立“曦园”,开始工读互助生活。
◆1920年10月,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
材料一
图一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图二:
1876年,左宗裳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新疆各族人民的主动配合下,痛击侵略者。
图三:
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材料二 当时中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起步了,1865年到1890年间,上海建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南京建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办了洋学堂……国家开始步上机械化和工业化的轨道,整个国家的发展态势良好,洋务运动非常成功。
——摘编自张英,赵蕾、张怡徽《中国故事;世纪的成功和世纪的失败》
材料一
时期 | 代表人物 | 思想主张 |
甲午中日战争前 | 林则徐、魏源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李鸿章、张之洞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甲午中日战争后 | 康有为、梁启超 | 康有为借助儒家思想论证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宣传西方 民主政治思想。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陈独秀、李大钊 | 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只有这两位先生(民主和科学),可 以教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不摹仿古 人”,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
——据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编制
材料二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坊”上半部用七十二块岩石垒成金字塔形状的纪功坊顶,每块岩石上面记载着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华侨的支部,为七十二烈士捐款修墓,以资悼念的情况。“纪功坊”的顶端,矗立着一尊高举火炬的自由神像,象征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争取自由、平等,博爱而献身。“纪功坊"后面,立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正面碑文详细地记载着黄花岗起义经过和收敛牺牲烈士遗骸合葬黄花岗的情况。背面的碑文是经过数年多次审查、考证弄清楚的黄花岗烈士的姓名、籍贯和身份,其中工人11人,农民19人,爱国华侨差不多占三分之一多。
——摘编自武树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下表是关于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和相关论述。
基本史实 | 导火线 |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澈起中国民众的不 满,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 |
参与者 | 知识份子、学生、工人、商人 | |
过程 |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要求严惩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引发了“火烧赵家楼”事件。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都举行罢工、示威。自此,运动的主力也由北京转向了上海。 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以后,工人罢工和政治斗争不断,1920年北京学生联合会散发《五一历史》传单,使马克思主义传入工人阶层。 | |
相关评述 | 这是中国全国学生对于帝国主义行总攻击的纪念日,亦即是被压迫的民众向压迫的国家抗争自由的纪念日。五四运动之意义,非仅为学生运动,而是国民革命运动底一大转机,是民众反抗帝国主义及军阀之伟大的运动。 ——据《团广州地委改选和五月第一周纪念活动的情况报告》等,1924年5月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
任选材料中关于五四运动性质或影响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运用材料提供的基本史实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